以说促学 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2018-04-02 14:3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反方小棒线段

何 华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福建 宁德 352 10 0)

低年级学生受其心理特点和学习经验的限制,运用语言进行数学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表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说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不仅要重视灵动的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还要注重营造师生、生生和谐平等、情感交融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学习中要善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带动积极探究数学新知的气氛,让学生有话想说。如教学“平均分的认识”时,设计猴子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猴子,探究怎样分桃给两只猴子才公平?创设学生熟悉的、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分东西场景,学生积极动手,用学具操作尝试分一分的过程,自然而然领悟到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学生们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有感而发地说,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时会来自于教师感动人心的理解和评价。比如,在课堂上常常会碰到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的状况,或者答非所问、答错问题等。这时教师千万不要用不耐烦的语气,或是恶言恶语、讥笑挖苦,而应该拿出耐心,学会等待,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让其感受第一次成功的喜悦,由此激发第二次、第三次。

二、积累经验,让学生会说

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能使语言表达成为有源之水、有木之林。学生也因此能清晰、准确、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学会把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在课堂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

1.在观察发现中讲述图意。小学低段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课本中有大量为问题情境而创设的主题图。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时,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再具体观察各种动物的排列情况:兔每堆有2只,有3堆。数鸡每堆有4只,一共是4堆。学生在有序的观察中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接着学生提出“兔有几只?鸡有几只?(兔和鸡各有多少只?)”等数学问题,通过循序渐近地解说,并安排和指导个别优秀的学生将上述信息和问题连起来,并作口头说明,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让其余学生尽可能参与讲述,不限制模仿,从而培养全体学生学会完整表达图意。此外,课本练习还有许多插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有据可依、有话可说。

2.在操作动手中表述算理。计算教学课堂中要恰当处理好“学具操作——几何直观”和“算理直观——算法抽象”之间的关系。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在探究算式34+23=?时,学生先在小棒图上圈一圈、写一写,在交流中说清口算过程:把3根小棒和4根小棒圈起来,就是先算4+3=7;把3捆小棒和2捆小棒圈起来,就是再算30+20=50;最后算50+7=57。再用课件呈现竖式计算的过程:小棒图中三捆小棒隐去,出现十位上的3;4根小棒隐去,出现个位上的4;两捆小棒隐去,出现十位上的2;3根小棒隐去,出现个位上的3。学生头脑中竖式和小棒图结合起来,就能有根据地说出4个一加3个一等于7个一,在个位上写7。在十位上写5是因为3个十加2个十等于5个十的计算过程。实现学具操作、口算、笔算三者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陈述思路。解决问题时,要让学生说清楚解题的思路,避免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例如,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63页例3教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时理解题意包括读题、说题、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等活动。上课伊始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说题,引导学生说,“你从图画里看到些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学生的说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会有所提高。接着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已知数量以及未知数量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由于学生有平时乘车的直接经验,再结合板书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思考:剩下的人数就是原来34人减去下车15人;再加上车18人,就是开车时的人数。也可以思考:把原来的34人和上车18人合起来;再去掉下车15人就得到现在的人数。最后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思路。

4.在体验感悟中叙述本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说数学时直指数学的本质。例如,教学《认识线段》时,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吸管图和绳子图初步体验弯、直的状态。教师示范弯曲的毛线怎么变直,并告诉学生:两手之间被拉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接着全班学生和教师一起玩变线段的游戏,最后画出线段的数学模型。在这个由生活原型转化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线段的特点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摒弃了形状、位置、颜色等非本质属性的干扰。紧扣“因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所以XX条线是线段”这样的句式,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回答不仅直指线段这个概念的数学本质,还培养了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诱发冲突,让学生辩说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机会,把时空让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从而引发学生辩论说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辩的能力,增强思维批判性。

例如,在执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在信封袋中找面积单位,出现了认为有1平方米(正方)和没有1平方米(反方)两种意见,接下去两方展开了辩论。正方:“我已经找到了信封里最大的一个正方形了,应该就是1平方米。”反方:“你手里的就是1平方分米。”正方:“如果这是1平方分米,信封里已经没有更大的,那1平方米在哪里呢?”反方:“最大不代表就是1平方米,1平方米应该是这么大的(用手比划)。”反方:“我还要补充,书里指出一个正方形边长是1米,它的面积才是1平方米。你手上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到底谁说的是对的呢?”正方的学生带着疑惑,围绕数学书的规定再次展开探究。教师相机展示出真正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最后正反方学生达成共识:信封里没有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学生有效地倾听,集思广益,意识到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茅塞顿开,这样学生的想法就更好地表达出来。

四、课内外结合,让学生爱说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数学故事的阅读活动,并与课堂上的故事编演活动相结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发他们说的兴趣。

例如,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一课后,布置他们阅读有关长度单位的数学故事,利用课前三分钟和学生一起开展了故事编演接龙活动。教师给出故事开头:“数字王国里的数字最近闹起了别扭,数字99总是看不起数字1认为它特别小,总是欺负它,长度单位看不下去就来打抱不平。”学生接着往下编:“米朋友来了,他站到了1的身边。厘米朋友跑到99那。1米就比99厘米长啦!数字99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另一学生接着往下编:“数字2也跑出来要和长度单位交朋友了。米说:‘我和你交朋友,2摇身一变,变成了2米,2米比1米还长。’千米对1说:‘没事,还有我呢!1千米更长。’”学生一个接一个,说得兴趣盎然,故事中还出现千米、毫米、微米等没有学习过的长度单位。

当然,学生学会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述”,不仅需要做到课内外结合,而且必须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反方小棒线段
有力的反驳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一起数小棒
数线段
巧移小棒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元旦辩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