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世桢
如今中国崛起,“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有不少疑虑甚至非议之声随之而来,这就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广东毗邻港澳,历史上就是中外文化的融合之地,对外来文化有先知先觉的优势,因此制作有国际特色的“南派纪录片”,不仅有政治上的优势和经济上的诉求,更能为广东的电视圈增添一抹亮色。在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广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海丝寻梦录》获得了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7年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电视纪录片一等奖。该片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世界丝绸之源出发,奔赴五大洲28个国家,见证贸易形式的历史演变,探访广东企业、解码中国制造,体验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以海丝题材为核心的如此大范围、高频率的国际化的创作,在广东的纪录片创作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该片在广东卫视和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后也得到了广泛的好评,笔者作为其中一名导演,希望结合自己海外拍摄和创作的体会,探讨“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的历史价值所在。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在大变局之中,中国如何与世界和谐共赢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这样一个大题材,既是纪录片人难得的一次机会,也是一个挑战,不少同行也把目光聚焦于此,《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都是此类高质量的作品,那作为后来者,要怎么啃下这块硬骨头,做出南派纪录片的特点呢?为此,摄制组的成员在拍摄该项目之前就形成共识,还是要围绕“纪录广东,传播中国,联接世界”的思想去创作,另外这个系列片不是局限于广东、局限于中国的,而是放眼全球的项目,否则就失去了拍摄的意义。而且该项目一定要把故事放在全球化浪潮的大时代背景下去讲述,把中国和沿线国家中那些精彩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故事通过大家都看得懂的国际化影像表达出来。另外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试图表达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意味着政治上的威胁,是开放融合、互惠互利、能够给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有望于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纪录片人,如果没有这样的历史使命感,局限于一城一地,既没有高度,影响力更谈不上了。但是概念化的战略也需要具象的表达,否则只会迷失在无尽的题材之中,陷入“高、大、上”空洞的表达,以及落入政论片高举高打的宣传怪圈中,这既不符合《海丝寻梦录》创作的初衷,更不是南派纪录片以小见大,平民视野的优势所在。在前期的策划中,明确了拍摄的主要内容和制作的方向,对整个团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确定了指导思想,更做好了跨国拍摄的思想上的准备和国际化的视野,也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全球化正在加速,“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强调“互惠互利”“打造命运共同体”,但还是有不同的声音,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风险仍然是不少国家的主要考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纪录片作为文化共通性极强的影像产品,在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用何种方式去讲述中国的故事却是一件纠结的事情,作为一名中国的电视人,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记得当初BBC拍摄的《中国人来了》带来的影响是多么的糟糕,所以在与外部世界的不断磨合中寻找普世性的共同价值观,找到最终可以接受的焦点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好在南派纪录片多年的积累和国际化的探索为我们指引了方向,与国内同类题材“以我观物”的视角不同,《海丝寻梦录》用典型的南派纪录片的手法,将宏大主题切分成具体的人物、故事,从外来“他者”的眼光看广东、看中国、看“一带一路”——全片21个故事的主角,九成以上都是外国人。这就是一部典型的既“接地气”又“显洋气”的片子,看了之后不少观众觉得,原来“一带一路”这样宏大的题材,也可以通过普通、鲜活的人物故事与生活体验呈现出来,通过人的经历来讲述历史与现实之间、不同国家和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以普通人的命运的变化折射出大时代的变迁。
例如我们到越南拍摄TCL的越南制造工厂,我们选取越南人蔡美荣作为故事的主角,她今年47岁,进入工厂已经17年了,刚进入工厂的时候只是普通的员工,月工资只有40多美金,现在她已经是工厂的中层,每月到手大约400多美金,在当地已经算是中高的收入了,原先她家里只是越南的普通家庭,并不宽裕,现在她在边和市买了一块地,建起了3层的小楼,家里还有2辆摩托车,算是比较富足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在中国企业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她告诉我们说,除了经济收入之外,中国企业比较有人情味。2005年的时候,她母亲病重,老板二话不说给她放了一个多月的假去照顾母亲,陪伴母亲直到去世,这让她十分感动。
试想一下,如果国外的观众看到不同国家的人民在丝路沿线安居乐业的真实故事,他们对遥远的中国,对原本不太了解的丝路的历史与现实,无疑会有更加直观亲切的感受。还是那句话,好的故事往往胜过千言万语,这也是纪录片创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既需要大开大合的作品,更需要细腻讲述、生动感人的力作,这也是南派纪录片的优势所在。
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海丝寻梦录》作为“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必然有较强的跨文化传播属性,如何让接受者不误读纪录片的原义,让平民视角的故事不流于平凡,这是我们考虑更多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怎样把你想讲的故事、希望体现的价值观,用一种共通的语言来告诉“地球村”的伙伴们。我们思来想去,梦想就是很好的载体,一定程度上“梦想是全世界通用的货币”,无论是“中国梦”还是“美国梦”,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小小的目标,只有把这一点记录下来,我们的创作才能够跨越文化和制度背景的普遍人性和心理,才有可能打动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使我们的作品在发出中国声音的同时,尽可能为更多国家的观众所喜闻乐见,让整个故事得到有效传播,让主题得到升华。
过去由于中国纪录片历史类、文化类题材较多,强调教育意义、节奏缓慢、娱乐性较弱,往往对国际观众造成理解与欣赏障碍。要跨越文化障碍,就要让海外观众了解所表现的内容和中国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海丝寻梦录》大部分的故事,都是围绕“梦想”去展开,比如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绿色梦想;唯美集团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梦想;土耳其小伙子的丝绸之梦等,这些故事借助影像的力量,通过真实记录当地人的命运的变迁展示了“一带一路”是开放融合、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大通道,可以说现在大段的高亢晦涩的旁白也许比不上中国船只上斐济渔民朴实的影像:跟中国人一样用筷子吃饭。因此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将他们的生活和梦想带入其中,探索隐藏在“一带一路”上的情感纽带,更能以小见大地传播中国文化和东方价值观。
现在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全球融合的步伐越来越大,对于广东来说,海丝历时两千多年,跟广东有贸易关联的国家、地区数以百计,这些都是属于广东与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记忆,是南派纪录片人取之不尽的富矿,也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海丝寻梦录》为“南派纪录片”加上了“国际化”的注脚,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该片凸显了新时代背景下南派纪录片的风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取材在纪录片中巨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作用下的南派纪录片在重大题材的创作上也找到了“纪录广东,传播中国,联接世界”的崭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