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的客观依据与实施路径思考1

2018-04-02 23:02刘惠兴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文化

刘惠兴

(惠州学院 校友办公室,广东 惠州 516007)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要高度重视人才强国,必须把教育建设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高等教育作为支持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部分,关于其整体战略布局、目标与方向、内涵式发展实质等论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得到深刻阐述,为树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推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的历史定位与基本内涵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在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发展语境中,传播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需要“文化自信”的高扬与践行。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优秀文化传承的圣地,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中国高等教育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任务。当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五大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里,表达出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强大追求,指明中国高等教育目标和方向,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擎画未来发展新蓝图。

与此同时,面对成绩,我们仍要从历史长河与世界格局中深刻认清形势、准确自我定位。诚然,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历史上封建制度的长期桎梏、近现代革命的残酷斗争,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比较滞后,与西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需要蓄力勇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过渡转变,达到质的飞跃。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的内涵包涵三个方面。一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办学的目标、方向、理念、体制机制、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办学内涵的自信;二个是对在新中国国家制度中发展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所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高度认同;三个是对涵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五千多年中华优秀文明的高度自信。这三个方面的自信实质上就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体现,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的基本内涵。

二、树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的客观依据

(一)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基础

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孕育着不同学派、影响深远的高等教育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孔子、孟子、墨子等教育家以及《论语》《学记》等大量教育名著,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理论[1]。从秦汉到隋唐的1100多年的中国教育思想里,有儒家、玄学、佛教、道教等多家思想的绚丽多彩。宋代理学的兴起与繁盛,明清时期倡导实用、重视实证的教育思想等,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国人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追求新的教育思想。当代中国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些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当今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深厚的理论基础[2]。

(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2700多年高等教育历史所蕴含着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树立与坚守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丰富的宝藏。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大学”之称。虞夏商时期的上痒、东序、右学等,已经具备了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是高等教育的雏形[3]。科举考试制度在隋唐时期创立,通过考试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书院制自宋代兴起,涌现出了岳麓书院等中国四大书院,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栋梁人才;这些以“大学”之称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表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有着比较系统的制度,在世界古代高等教育历史中占据着领先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艰苦卓越的改革实践奠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现实基础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恢复高考前的近30年里,由于历史性原因,中国高等教育止步不前,甚至受到不少打击。然而,在改革开放、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40年来,国家把人才作为发展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中国高等教育在高水平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伟大成就,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并形成具有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与体制机制特色的高等教育,为树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奠定了现实基础[4]。

三、由内到外全面提升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内涵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撑的战略高度与深远影响来认识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要从办学方向核心问题、思想源泉基础、实施战略布局以及国际地位等方面,由内核出发,向外围拓展,全面提升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的内涵。

(一)坚持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之政治前提

根据历史性原因和我国现有国情,中国目前所实行的国家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都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符合中国国情与人民选择意愿,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高度认可中国特色国家制度,是面临时代潮流,深刻把握世界与中国发展趋势,为高校人才培养打下坚实思想基础,提升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的前提,这是坚持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核心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个属性,这与西方高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是我们特有的属性。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本质,为提升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奠定根本政治前提。

(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道路自信的深厚肥沃的土壤,立足中国国情,广泛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积极因子,并吸收世界优秀文明。这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的获得将储蓄更基本、深沉、持久、广泛、雄厚的力量。这就需要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道路实践过程中,充分尊重、肯定、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新条件、新特点,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努力做到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这种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不是生搬硬套地新瓶装旧酒,也不是空想主义不着边际。而是根据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弘扬中国特色发展之主旋律,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认知方式,科学合理地运用新的载体、新的传播方式、新的平台等新的客观条件,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社会调研、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的肥沃土壤[5]。

(三)实施中国特色“双一流”之发展战略

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就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实行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发展战略。这是根据世界发展新的形势和我国国情实际情况,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奠定中国未来长远发展基础所做的重大战略决策。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一些高等教育界人士缺乏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在学习借鉴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过程中,热衷于以西方的某些理念、制度、模式、经验来衡量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缺乏中国本土国情的正确认识和中国特色的自信。为此,要树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首先要摒除这些长期以来对国情了解不足、盲目崇拜西方教育的自信心不足甚至自卑心理,解决只会照抄西方教育理念与模式,而对自身问题认识不足或自主性不够等系列问题。

加快“双一流”建设,就是找准树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的着力点。只有把“中国特色”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战略基点,做到“中国建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着力解决“中国特色建设”的立场、方向、路径选择等问题,争创一流的大气、底气和勇气,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实力。“建设中国特色”则是面向世界,根植中国气候与土壤,在教育使命、教育价值、发展动力等方面聚焦发力,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培育世界一流的导师,成就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与创新成效,使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为世界发展、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有力保障

社会的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相互制约、互相作用的,但归根到底,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要坚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一方面要加强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起学生、学者、学校发展共同体,探索和完善质量立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发展壮大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建立起属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权,让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国内复杂社会矛盾和国外严峻安全形势的双重发展挑战,这就要我们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复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有效化解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类风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保障好坚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之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