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婷
(云南大学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知识经济”等不断涌现,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改进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快速发展。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一项名为“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侧重于促进人才“核心素养”的提升,强调青少年的职业生涯指导教育,要求将职场所需的各项能力融合到基础教育中,使当代青少年具备成功生活和应对未来社会变革所需素养。在此基础上,2013年韩国提出了“幸福教育”的主张,并提出以“自由学期制”为主的六大教育革新措施,希望能够降低韩国青少年的学业压力,提高其“核心素养”,增强青少年的职业规划能力,为其提供一个规划个人未来发展的机会。经过三年的试点运营后“自由学期制”已于2016年在韩国所有中学全面落地推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现阶段,韩国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是引起“自由学期制”改革的基本动因。韩国的学校教育围绕升学考试进行,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韩国学生的成绩在OECD成员中名列前茅。但过分注重应试的教育模式导致韩国青少年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学习幸福感指数低、学习兴趣不浓。韩国延世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联合其他两家研究机构从2009年开始至2017年八年间每年开展“韩国儿童·青少年幸福指数国家比较研究”,2017年次的研究结果显示韩国儿童及青少年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排在26位OECD成员国的第22位[1]。并且过于严重的课业负担,导致韩国青少年在学校就读期间缺少充足的时间对未来的职业道路进行规划。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各个国家学业成绩的评估,韩国仅有约70%的学生就“在学校是否能学到与职业相关的有用的知识”表示肯定,这一数据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87.1%)[2]。韩国教育体系采用为“6-3-3-4”学制,包括小学六年、初高中分别三年的基础教育以及大学四年的高等教育,与我国教育体系比较相似,我国也正在面临韩国基础教育所遇到的多数问题,并且“自由学期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变革趋势,因此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和深究。
“自由学制”改革即学校结合教育的具体情况,在初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以及初二年级第一个学期中,选定一个学期作为“自由学期”,在整个学期内为学生提供与普通教育存在差异的课程方案、教学方式以及评估措施。自由学期中,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参与型的授课方式,除此以外的课程则替换为“自由学期活动”。此外自由学期对学生的考核采取描述性评价的方式,而非一般的书面考核[3]。
韩国教育部发布的《初中“自由学期制”实行计划方案》中提出三重目标:一是为学生提供持续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机会,让学生确立自己的梦想,思考、设计自己的个性与未来发展方向;二是实现从以知识和竞争为中心的教育,向以自我主导的创造性学习为中心的教育转变,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性和社会性等未来指向性素养;三是通过改革公共教育和提升公共教育信任度为学生提供幸福的学校生活[4]。
为实现以上目标,《方案》中对改革的基本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为了让学生发掘自身特长和梦想的教育课程能持续开展,需要大幅提高学校教育课程的自由性和自主性;第二,将自由学期融入原有的教育课程中;第三,职业教育采取分段的形式,包括认识、探索、规划三个基本阶段,通过“自由学期”全方位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指导的完美融合,小学阶段以职业认知为主,中学阶段以职业探索为主,高中阶段则重点靠向职业规划,从而实现完整的职业生涯指导教育[1]。
可以看到,“自由学期制”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学期的变化,而是将其中所含的理念延续至整个学习教育的过程,希望给学生们的学习和职业规划带来积极长效的影响。
自由学期内的课程安排与普通学期有所不同,主要由上午的共同课程和下午的自由学期活动组成。共同课程每周占用的时间约为20-22小时,强调自主学习和学生参与,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下午的教学以自由学期活动为主,每周占用的时间约为12-14小时。自由学期活动是改革的重点环节,表1提供了详细内容。
表1 韩国“自由学期制”自由学期活动内容
从表1可以看到,自由学期活动共包括四个大类,其中以职业探索活动最为重要,这是确保职业生涯指导与基础教育完美衔接的基础,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规划。
首先,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课程统合型职业教育”。也就是说,将职业指导纳入日常教学中,以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获得有关职业和未来规划的知识和资讯。为帮助教师们在课堂上顺利完成“课程统合型职业教育”,韩国科学技术部及职业能力开发院联合编制了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课程的职业生涯指导教育衔接指导方案。如《中等教育国语——“课程统合型职业教育”教授·学习指导方案》中针对中学阶段国语教学中能够用于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的素材展开全面分析,并详细描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各科教师可参考本指导方案进行教案编写和课堂教学。并且在自由学期中,不仅在日常教学中加入职业生涯指导的内容,而且需要配合组织有关的体验活动[3]。
其次,开展各种学生职业体验活动。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企业家等到学校进行演讲,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赴职高或大学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直观地接触不同职业的基础知识;组织学生到职业体验机构或实际工作场所中体验不同职业等等。
最后,完善职业规划咨询和记录制度。在各中学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升学、职业等问题的咨询工作,并成立专门的职业测评系统。此外,为学生建立专属的“职业体验记录簿”,对学生在职业体验活动前后的感想、认识、表现等进行记录,涵盖小学、初中、高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上世纪初美国教育界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不久后即传入我国。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奠定者黄炎培提倡“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观念,并于1917年在上海组织开办了中华职教社,专门进行职业指导工作。八十年代末教育部门提出中学教育应加入职业指导的内容。九十年代中期,教育司制定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中学应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并对此进行了详细规定。此后不久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确定了职业指导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二十一世纪初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将现代职业观念的树立与培养以及就业选择指导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要求有条件的高中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入职业教育的内容,探寻多样化的发展方式,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这些政策显然对我国开展普通高中职业指导课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我国的基础教育目前仍然以成绩分数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形势下,学校、家长包括学生本人对职业指导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将要就业或者职业学校的学生才需要职业指导工作,对普通高中学生的要求只停留在成绩和升学上。有些人甚至认为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占用了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并没有认识到在普通高中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对青少年在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高中职业指导课程的顺利开展。
我国传统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以高考为中心、知识本位、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和纯理论知识考察的考试选拔标准。在我国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压迫和束缚,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教育内容均受到排斥,因此学生主动要求参与职业指导教育的动力不足,职业意识培养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处于空白状态[5]。教育部虽曾在1994年颁布的《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职业指导是普通中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6],并将职业指导课程列为选修课,要求在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课程不低于20课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仅把它理解为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附属部分,职业指导工作被曲解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只是将一些涉及专业、职业以及个人职业能力等方面的简单信息以班会等形式加入到德育过程中,鲜少有学校将职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正式、独立的课程纳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
一个系统、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需要在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实现从兴趣、爱好、个人特点的评估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学校、教师、学生由上而下,从专业化的职业规划教学到咨询到具体的实践,形成包含多个层次的综合性保障体系[7]。现阶段国内还没有构建起一个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综合性职业指导体系,特别是在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阶段,很少涉及到职业指导的内容,这主要是由缺乏专业师资、组织机构、资金支持和社会支持等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在学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首要条件是要具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同时其他任课老师也要对职业指导有充分了解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但据统计,我国从1999年实施职业指导师资格鉴定以来仅约三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8],该人数远无法满足全国中小学校的需求。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内都未配备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主要是由普通任课教师或班主任代替,往往缺乏系统、正规的上岗培训,对于职业指导未能建立全面、正确的认识。
另一方面,学校乃至政府都缺少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机构,因此大部分情况下不具备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条件。专门的组织机构不仅可以规范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标准、进行职业指导教师的资格认证考核、保证学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资金投入等,而且能够在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大学之间建立密切交流的纽带。
在高中教育阶段,应专门开设一门独立的课程为学生展开针对职业规划的指导。职业指导课程可采取课堂教学、职业咨询及参观体验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以对自身认识和职业选择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自己,能够全面地对自己做出评价,通过向学生介绍当今社会发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取向做出选择,并围绕课堂教学开展多形式的直接或间接的实践体验活动。此外,在日常教学中可参考“自由学期制”积极推行“课程统合型职业教育”,进行学科渗透以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获得有关职业和未来规划的知识和资讯,使职业指导常态化。厦门市于2016年4月开始在普通中小学以开设专题课程、学科渗透、主题宣传周为主,结合班团队活动、心理教育等课程的形式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要求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尽管还处在摸索时期,但是职业指导课程开始得到教育界的关注。
此外,需要以高中教育阶段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作为突破口,逐渐在基础教育时期形成系统性的综合职业指导体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塑造、潜能开发、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等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构建专门针对职业指导的在线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基础教育中职业指导内容的缺失。从职业指导课程的要求来看,需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操作中,线下的职业指导课程由于课时有限、侧重给予学生实践体验等原因,无法完全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网络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韩国教育部通过www.career.go.kr网站的开通,提供了诸如职业适应性测试、职业兴趣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职业成熟度测评等多种测评程序来帮助中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而在我国,现阶段该类网络资源仍十分有限,比较权威的有生涯教育网(http://www.lifedu.net/)、生涯智库论坛(http://www.careeridea.cn/forum.php)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http://www.takecareer.com/)[9],但也存在推广度较低、资源信息量较小、形式单一和不太适合普通高中阶段学生使用等问题。
因此,在校内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同时,也应加快建设权威的职业指导网络平台。一方面可以提供与个性及职业选择相关测评程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发布高校介绍、各高校优势学科及专业设置等大学相关信息,还可以与高校联合发布一些专业公开课,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等。
现阶段,构建专业化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推广职业指导课程的必要前提。职业指导老师可以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如组织聘请专家对有能力从事专门职业指导的在职教师进行培养,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人才等。职业指导并不能仅仅依靠专业人才,所有在职老师都应当具备职业指导能力。因此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开设短期培训课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传授经验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施教能力,使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完美地加入职业指导的内容。只有将专职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相结合,才能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为普通高中提供大量合格的师资力量。
总而言之,韩国的“自由学期制”展现的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和重视,正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短板,因此,可以通过借鉴其现有经验及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实践一个适合我国青少年的职业指导课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