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7日-8日召开的“2018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分组交流期间,与会代表进行了工作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静波、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方青、黑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于爱君、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主任袁欣、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蔡迎春等分享了馆藏民国文献的来源与特色、保存与整理、开发与利用。
张静波从馆藏民国时期文献的来源、数量、特点、数字化、整理、采集等方面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相关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原版民国时期文献大部分来源于其前身学校,包括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等,藏有中文普通书刊、线装书、外文书等,馆藏文献近10万册。所藏民国时期文献学科门类较多,四部备要、万有文库、四部丛刊等大型丛书相当齐整。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特色项目有藏书票出版项目及基于多元合作的异构方志数据集成平台。其中,正在建设的数据库具有可视化功能,为关联数据模型,拟进一步扩展知识图谱等服务功能。目前已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合作形式将馆藏方志目录数据加入其中,数据库规模将越来越大。在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及资源建设方面,参加了《民国集萃》的整理出版,提供了部分民国时期的翻译文学著作底本,并购买了全套图书,同时还购买了《民国文献类编》《民国时期文献资料海外拾遗》等50余套影印出版的民国时期资源大套书,并采购多种民国时期报刊数据库。
据全勤介绍,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总量达70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7万余种40万册,外文图书24万册,期刊1万种,报纸1千种,民国线装刻本也有3万部,另有2千多册油印本和稿本。主要特色为官书、革命文献、外文图书的收藏。民国文献来源的主要部分是国立中央图书馆,其次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以及解放后接收的国民政府旧机关、旧团体等文教单位的相关文献。自2011年实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以来,南京图书馆从多途径多角度进行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与开发。首先是摸清家底,并为《民国时期总书目》补充数据。2014-2015年参加全国民国图书书目联编工作,依据标准,逐条修改书目数据,完善编目内容,上传国家联合编目中心书目数据8万余条,其中很多为南亦图书馆独有数据,丰富了《民国时期文献总书目》的收录种类。其次,改善存藏条件,聚焦民国时期文献纸张酸化研究,开展了“近现代文献脱酸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民国文献生存状态研究”“民国文献酸化检测及国内外脱酸技术调研”“近现代脱酸关键技术集成研究”等项目研究,共检测南京图书馆15000余种民国时期图书、期刊、报纸。同时对重庆、大连、福建、辽宁等地区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进行酸化情况的调研。通过与南京图书馆馆藏数据的比对,分析不同地域相同民国文献酸化的差异性及原因。这些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民国时期文献纸张酸化数值和分类特点,为国内实现规模化批量脱酸提供了基础分析,同时也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科研能力的骨干队伍。第三,开展民国时期文献影印出版及特色数字资源建设。2012年以来,整理出版了《中国近代人物像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全267册)、《国民政府司法公报》(全40册)、《南京图书馆藏民国文献珍本图录》(全1册)、《南京图书馆藏汪伪政府汇刊.中央卷》(全100册)、《银行周报》(全200册)、《新中华》(全60册)、《南京图书馆藏汪伪政府公报汇刊.地方卷》(全100册)等大型民国文献影印出版物。目前在研即将出版的项目还有《南京图书馆藏民国时期画报汇编》《稀见抗战戏剧文献汇编》《宁夏版<民国日报>》《南京图书馆藏民国时期地方自治史料汇编》《南京图书馆藏东亚同文书字日本文献图录》《南京图书馆藏民国统计资料汇编》等。另外,在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已建成“中国近代文献图像数据库”“南京图书馆馆藏民国连环画”等8个数据库。2017年起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同建设民国时期图书全文数据库,拟对已出版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与利用。第四,与相关单位实现合作与共赢。与南京大学出版社、江苏省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整理出版、数据库建设、资源共享以及科研等多个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五,民国时期文献展览制作及展览材料的梳理出版,成绩斐然,值得借鉴。
方青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民国时期文献的数量、特色、保护措施、开发策略及开发规划。馆藏方面,该馆馆藏民国时期报刊7000余册,图书3.7万余册。就特色资源而言,馆藏有相当数量的解放前安徽编辑出版发行,反映安徽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等内容的杂志,据不完全统计有50多种,占解放前安徽期刊总数(100余种)的一半左右。在民国时期图书的开发方面,于2014年启动民国时期图书简目的编纂,按索书号、书名、著者、出版项(出版社、出版年)、册数、财产号等编纂民国时期文献目录,并设立专项,于2016年完成《馆藏民国时期文献资料目录整理方案》项目。在文献保护方面,2015年根据《图书馆古籍(民国时期文献)书库基本要求》改善了普库的环境,按要求对库房进行密封隔离改造,将民国时期文献搬迁到规范库房,并根据古籍保护和开发的要求,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书库管理条例》《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色文献课题(专题读者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在图书开发规划方面,积极参与民国时期文献普查,积极开展馆藏特色文献整理,建设教育特色库,依托文献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开发特色馆藏。
于爱君介绍了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文献现状。该馆民国时期文献总藏量4万余种,近10万册,特色馆藏主要包括俄侨文献、满铁资料、东北地方文献等,其中《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东三省疫事报告书》《哈尔滨指南》《哈尔滨傅家甸防疫撮影》《日本对东三省之铁路侵略》《满洲帝国分省地图并地名总揽》等1400余册地方文献都是馆藏民国时期图书中的珍品。在管理与保护方面,该馆2014年对民国时期文献书库进行全面改造。建设了恒温恒湿的书库环境,完善了库房的消防和安防设施,为部分民国时期文献更换了防虫的樟木书柜,并采购无酸纸盒对民国报纸进行单独保存,采购了缩微胶片柜,对1500余卷民国缩微胶片进行专柜存放,全面改善了民国时期文献的保存条件。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近年来尝试对民国手稿、珍稀报刊、特色文献等进行数字化建设,陆续完成《张郁廉日记手稿》《伪满时期哈尔滨道外消防档案资料》《黑龙江志略》《伪满时期哈尔滨消防收发文件档案》《宾州府政书》《东三省舆地图说》等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采购影印出版的民国文献来补充馆藏,特别是对民国东北地方文献做到尽全收藏,入藏了《东北史志》《东北抗日义勇军档案史料》《日本侵华图像史料汇编》《满铁调查报告》《东北边疆》《伪满洲国政府公报》等近百套,2000余册民国影印书刊资料。在文献整理与开发方面,2009年申报了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善本基础理论与保护实践研究”,完成了对馆藏2万余册民国时期中文图书的新善本普查,甄选了中文新善本图书936种5000册,编制了《馆藏中文新善本目录》,包含该馆民国时期图书的珍贵版本。同年申报获批的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编制了《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书目》,包括民国时期地方文献书目三部,即中文图书部分含文献1046册、日文图书部分含文献2166册、俄文图书部分含文献387册。另外,参加《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30卷的编纂工作,已于2007年出版。2013年获批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中心整理出版项目《在华出版俄侨文献图录》对馆藏俄侨文献进行了深度揭示,即将出版。于爱君认为,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要继续深入挖掘文献,加强馆藏特色资源的整理与出版;加快文献缩微和数字化进度,努力实现保护与利用并行;启动馆藏民国连续出版物的普查著录工作,科学整理和揭示文献;统筹全省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推进事业发展。
清华大学图书馆袁欣介绍了清华大学馆藏非书刊民国特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中文非线装图书1.6万余种,中文期刊3300余种,中文报纸100余种,另外还有800余册本校学生论文,5800余件馆史档案,1万余件民国契约文书以及大量的民国音像资料和民国名人手稿等特藏。对于这些非书刊文献,图书馆通过辩识文献信息,设计、著录元数据,查找相关史料求证,修复、保存,数字化、数据化,开展研究、提供服务,建设数据库以及影印出版等,进行了深度的整理利用及保护开发。
蔡迎春着重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自成立近代文献中心以来的相关举措。除汇集并设专室保存并继续有重点的补充民国时期文献外,该馆通过学校应用文科项目基金每年编撰并出版一本《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报告》,并每两年举办一次“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几年的扎实工作,该馆培养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团队,在核心期刊发表了众多研究成果并以此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在这一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