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
(江苏省沛县湖西中学 221600)
1.满堂提问,不具选择性
为了显示出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或是与学习的内容有关,也或许与学习的内容无关,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成了“整堂问”.但是教师的提问没有任何的选择性,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走进学生的视线,学生还没有开始思考,就进入了下一个问题.
比如在学习“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时,针对数列的概念,教师提出了一二十个问题,有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但是更多的问题根本与数列的概念无关.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不停地问,课堂看起来非常的热闹,但是学生将大多数的时间放在了无用的问题上面,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又对过多的问题失去了好奇心.
2.自问自答,流于形式
教师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留出任何思考问题的时间,更多是教师自主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高中数学课堂中,严重阻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也有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给学生留出了自认为足够的时间,但是事实上教师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还没思考完,就进入到了下一个问题.久而久之,课堂提问就成了形同虚设的环节.
例如在学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一般来讲,教师都会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计算“1+2+3+…+100=?”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了一点思考的时间,然而教师想当然认为在没有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学生是不可能找到简单计算的方法的,因此提问只是流于形式,殊不知再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计算出答案的.这种自问自答模式扼杀了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让问题形同虚设,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效果.
3.群体单一,受众面窄
提问面向某一个群体或者是面向几个学生都是提问环节所忌讳的,同一个问题会让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压力,也会让数学思维活跃的学生感觉不到任何的挑战,面向部分群体的问题很难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很多教师在提问时都意识不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在学习“集合”知识时,教师总是提问“集合的概念是什么?”、“集合有哪些特点?”、“集合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会让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进一步掌握函数的概念,但是对于那些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问题等同于“1+1=2”,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1.有选择性的提问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在恰当的时间有选择地提出问题.一节数学课上,教师不能不提问,没有提问的课堂显得过于沉闷,也不能一直提问,让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师应该在课前将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中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问题.
如在“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教学中,在涉及数列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事先准备了很多问题,但是基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从中选择两到三个问题进行提问.如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国王答应满足一个人的愿望,这个人提出在一个8×8的小格子中放满麦粒,第一个格子中放一个麦粒,以后每一个格子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数的2倍,你觉得国王能满足他的愿望吗?第一个问题以有趣的故事为背景,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列举了几组数后就会发现用列举的方法并不实际,困难很大,由此激发了他们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
2.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一个有效的问题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足够的思考时间可以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堂提问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如何提出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也取决于如何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解答,那么这样的问题将毫无意义.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更重要的是多一点耐心,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比如,在学习了“正棱锥”的有关知识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棱锥的概念,教师对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拓展,提出“侧棱长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吗?”在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也不能在学生还没有思考完就让学生来回答问题,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学生就有时间思考:侧棱长相等就表明了三棱锥的侧面是等腰三角形,但是这些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不一定相等,那么棱锥的底面就不一定是正多边形,因而不能确定是正棱锥.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问题包括了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多个环节,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课堂提问才能更具意义.
3.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已经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关系到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所思所想,也就是说仅从客观的数学知识来看待学生的学习是单一的,教师更要从心理上研究学生的行为表现.所以在提问环节应该考虑到全班学生的不同情况,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有层次、有针对性的问题,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问题中获得启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集合是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函数知识的基础.高中必修一的第一章节主要提出了“集合”的概念,很多学生虽然在中小学学习中已经对集合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种初步认识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学生在刚进入到高中数学学习就接触了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确实存在很大的理解难度.这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在教学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非常基础,适合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有的问题难度较大,适合于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如提出“集合有哪些特点呢?”让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集合的兴趣;提出“集合和函数有哪些关系呢?”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会结合在初中学习的函数知识,将其与本节课学习的集合相比较,突出了教学难点,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贾湘彬.如何把握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时机[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7).
[2]林鉴强.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