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丹丹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710072)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课堂中的研究性教学展开讨论和分析,通过结合自身的经验以及其他学校的探究方式,深入的了解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改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很多学校都要求本校的学科教学方式进行转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也同时担任了课堂改革者的角色.教育模式的改观能够大幅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性,推动校园学习之风的建立.
一般而言大多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对学科的学习都是被动型的.那么当前的教育期望则是扭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究性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积极的对学科进行学习.也同样是为了减少当前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的疲惫之感.那么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当前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性的对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想要学生产生兴趣,就要首先让学生理解这门学科.大多数的教师在任课时都不会对学生讲述“物理”的概念物理是什么?物理学习的是什么?很多学生表示不清楚.那么我们对学科进行探究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这门学科.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重新认识物理学就要重新认识概念,想要学好物理,也应当从概念出发.在重新认识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明确三点:第一,学习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二,恰当地形成概念.;第三,指出同级的概念,找出隶属的概念.这三点应当是当前教师在进行概念宣讲时首先考虑的三点.从概念出发,才能够发现更多的规律,以及更高层次的规律,最终也才能真正明白概念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灌输式教学,在课堂中滔滔不绝,从未考虑学生对物理是否理解.最终教师讲了很多,学生听了很多却没有实际的意义.探究性一部分内容要求的也是学生的自主性,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学会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教学的重点,给学生空间去探究和解决物理难题,教师则担任从旁指导的角色,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探究物理,去发现物理,去理解物理.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物理,吸引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课程改革的要求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我们分析了,指的是教师从主导地位退居到引导地位,那么学习方式应当怎么转变呢?其实就是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传统的学习方式常常是预习课本,回答教师问题,题海战术进行辅导.整个过程乏味又无趣,很多知识并不是盯着课本或是盯着练习册就能学会的,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指导.因此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时,要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环境,在课堂中尽可能的脱离教材,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也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教师可以灵活的改变课堂方式,让课堂更加的活跃,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分析,探究其中的规律.灵活的课堂表现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领悟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及时提出心中的疑问,方便教师解决问题.
上述我们讲的内容总结概括就是启发与讲授结合,接受与探究互补.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大脑里的内部信息得到交换,促使思维得到不断调整,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学生的思维系统与外界产生了信息交换,促使学生自身思维的封闭系统转向开放系统,学生有争论、鉴别、独立思考、调整认识,直至引向更高的认识阶段,这种功能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是很难获得的.
所有现有的理论知识都是在实验室得出的,很多科学家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在实验室得出的一句物理学结论,结果在课堂中仅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被教师讲出来了,虽然概念已经明确,但是坐享其成并不是目的.教师应当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概念的来源,每一个概念产生的原因.也可让学生逐一体验实验室中这样的概念和原理是如何得到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里的促进,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对知识进行探究.在学习某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当年物理学家的实验进行重复,了解这一概念得出的原因.也可组织不同的实验,去验证概念是否属实.从行为学上看,某一动作的产生会产生记忆效果,我们也称为肌肉记忆,实验也是记忆的一种,亲自动手和探究跟能让学生了解物理的魅力所在,促进学生对学科的了解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综上所述,在应试教育当头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当反思当前出现的教育问题.推动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对抗应试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让素质教育能够更快的替代应试教育.高中物理是高中学科中较为复杂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对学科进行探究,能够更好的推动物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