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教”在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意义与实施路径1

2018-04-02 18:30戴礼祥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诗教民办高校诗词

戴礼祥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广东 惠州 516057)

我国自古以来诗歌兴盛,诗教传统历史悠久,弥足珍贵。诗教最早见于西汉儒家典籍《礼记》。《礼记》记载:“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1]。”诗教,起初大致是指向《诗经》所具备的“温柔敦厚”的教育价值,以后逐步指向诗歌的教育功用。自孔子教诗以来,寓礼于乐,寓教于诗的诗教成为儒家的文化传统,绵延至今,诗歌的“兴观群怨”作用及价值被当代社会重新认识,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普遍共识。2016年,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节节攀升,受到社会民众广泛关注和好评,就是很好的例证。当下,富有教化功能的诗教仍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当今之高校,承担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让诗教重归大学校园已成为人们的共同期待。而作为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民办高校,传承和弘扬诗教传统,依托诗教这一中心载体涵养师生人文素质,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大有可为的幸事。

一、以诗教为中心,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以诗教为中心,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民办高校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

一般来说,大学主要功能虽有不同看法,但主要还是包含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这四大方面。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大学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明确提出:“(大学)必须进行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以使目前这个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价值危机的社会可以超越一味地经济考虑,而注重深层次道德和精神问题[3]”。如此说来,因为大学肩负着道德和文化精神教育的神圣使命,比照当下,大学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重任在肩,面临严峻挑战。自古以来,中国素重诗教,诗词文化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悠久传统。诗歌辅助教化这一优良传统,寄托了中华民族迈向将来的人文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开启新未来的源动力。目前,我国的社会文化向传统回归。精神不断,民族永存。中华诗词蕴含异常丰富的人文精神,譬如理想追求、人生智慧等等历久弥新,都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只有通过不断的诵读和学习,才能领悟古代圣贤哲人心得智慧,实现文化传承,提升自我境界。重视并进一步加强诗教,让诗教成为承继优秀人文传统手段,成为启迪智慧、丰富情感和充实生活的重要载体,成为塑造中华民族人文特征的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纽带,无疑是当代大学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正确方向。孔子把《诗》论述为“兴、观、群、怨”,可以“事父、事君”,可以“多识”,说明“提高弟子的综合素质为孔子实施诗教的基本目的[4]”。在“诗教”的功能方面,间接指出了学《诗》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下,在复兴人文精神方面,中国人拥有相通的文化基因,亲近传统,诵背经典,继承优秀传统精华,这既是教育本质要求的回归,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方面。作为中国优秀传统代表之一的诗教,应该在大学中发挥复兴传统文化的作用。诗教对丰富大学生的感情和精神世界,拥有幸福人生,培养健全个性和独立人格,特别是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知道自己的文化根基来自何方,非常有益。这既是一个教育层面的问题,又是关乎民族的后续发展的重大命题。因此,民办高校以诗教为中心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大学功能的使然,也是其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作为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堡垒的民办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传承创新文化这一神圣职责,主动顺应历史使命。

(二)以诗教为中心,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般而言,诗教,是依托我国传统诗词这一载体,通过诵读、吟唱和创作对国民进行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修养、爱国主义等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有修养有道德而又温柔敦厚的公民。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5]”。重视诗教,涵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高雅品位,以诗教为中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民办高校培养有理想、有情感、有敏感审美能力、有人文关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手段和必要途径。诗词教育浸润着中华文化母体的胎气,传统诗教正是与民族性格水乳交融而源远流长。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一种人格修养、生活态度及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是将好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文化熏陶和个人感悟内化为情操和气质,其目的在于学习人文知识,陶冶人文精神,领悟人文思想,活用人文手段,培养人文素质,塑造人文精神。深化大学生对民族性格和传统延续的深刻认识,民办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和重视对传统诗教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

(三)以诗教为中心,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扭转大学生重技术技能轻人文涵养的当务之急

民办高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功利色彩、职业倾向和就业导向非常突出。经调查,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重技术技能学习提升、轻人文素质涵养的问题。为了扭转这种倾向,民办高校实施以诗教为中心,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任务繁重。中华诗教源远流长,具有深刻的艺术性和高度的科学性。诗教在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诗教,在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中,具有提高语言、激发情感、塑造人格等价值。只要发挥得当,就足以起到完善情感、净化心灵和协调行为的人文教化作用。民办高校需要用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诗教来感召大学生,使他们得到美感的愉悦同时,指引他们去参悟宇宙和人生奥秘。大学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要指导大学生带着悲悯之心感悟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作,理解诗歌的真谛,带领学生领会到诗中丰富的人生哲理,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唤醒他们的精神自觉和创造意识。可以说,人文素养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民办高校的教育者要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人文、技术技能与科学并重的思想,这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要摒弃过去那种重技术技能轻人文的做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真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开好过去一些不被重视的诗词修养相关的人文学科。民办高校要本着对时代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大力开展以诗教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有才气、有追求、有梦想的大写的现代人。诗歌是一种精粹的语言文化和艺术,能传递出诗人内心感情,更趋于精神给养,是浸润纯善求真的性灵的好载体,是改变大学生过于追求世俗功利的良药。“不学诗,无以言”,此处的“诗”,就是《诗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的诗歌在古代中国起到了宗教的作用,成为古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的重要部分,既是审美,又起到教化人心的深刻用处。然而,时下这种充满物质叫嚣的时代,这种倾向虚荣轻浮的社会,让曾经的大学象牙塔也难幸免,学术研究变得过于浮躁。大学要辩证地看待回归传统诗教,就是要用这些“无用”之用,实现当今的“大用”。笔者以为,方今的大学生要多学习一些“无用之用”的知识,来增长自我修为,提升良善心性。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正在定格中,让他们多掌握一些“无用之用”的学问和智慧,有利于他们顺利迈入“精神成人”的大堂。

(四)以诗教为中心,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较于公办老校,民办高校因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不厚。依托诗教这一重要的文化载体,开展诗词进校园系列活动,对于民办高校丰富大学文化,建设书香校园,提升学生才气和校园文气大有裨益。《毛诗》有记载:“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6]”。我国诗教的丰富内涵在《毛诗序》等论著中有十分明确的论述,许多如“思无邪”、“温柔敦厚”、“兴观群怨”等命题与概念,至今泽被后人。我国诗词名作名句境界高远、大气蓬勃、意蕴深厚,大学生读得多了,便会自然而然深受熏染,涵养渐成。从《诗经》到《楚辞》,从屈原到杜甫,从白居易到龚自珍,从两宋词到元明清诗词乃至于近现代的诗歌,无不浸透了强烈的自律自强的情怀、爱国的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优秀诗篇有着精练的语言和美好的意境,包含人生的经验和社会的本质,饱含真情实感和伟大精神,处处闪耀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因此,我国的诗教不仅可以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长才德,还为复兴中华诗词文化,为繁荣民办高校文化,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以诗教为中心,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从孔子以来很早就形成了以《诗》为中心的教学传统,人们谓之“诗教”。孔子聚徒讲学,把《诗》作为教授学生的六门主课——“六艺”之一,开创了诗教的先河。从本质上来说,诗教其实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对此,儒家宗师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第十六》)“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第十七》)显然在孔子看来,诗教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是一种基础性的、必需的教育。孔圣人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的确,诗歌是能陶冶读者的性情,通过读诗,可以认识社会,交流思想,批评时弊,促进社会和谐。诗会影响人们的精神意识,诗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教化。诗歌语言精练、声韵优美、饱含情感和哲理,具有其他文学形式不能代替的教育功能和艺术魅力。也就是说,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诗歌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我国数千年的教育演变历史显示,诗教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诗歌精神对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气质修养、个性品格以及审美力、创造力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现代高等教育,应把诗教纳入大学主流文化建设的框架内,作为一项文化建设工程来抓。笔者结合实践探索,以诗教为中心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可从三大方面着手开展。

(一)把诗教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民办高校课程体系

根本之策,在于上下联动,在于上级部门和学校师生的重视。作为民办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落实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文件精神,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把诗教纳入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制定、开展素质课程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范畴,对诗教文化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民办高校结合本地和学校实际,可以诗教为中心,实施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工程,挖掘各地诗词文化资源,弘扬文化传统,建设课程新体系,提高大学生人文涵养。针对当前民办高校文科课程设置的凌乱状况,创新课程设置,注重内容的综合,抓好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诗教为中心,注重内容的故事性、教育性及趣味性,寓教于乐,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知识,受到人文熏陶。众所周知,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宋诗词到近现代的诗歌,都有许多可读可学的经典作品,它们都是进行诗教的极其丰富的资源。同时,还可以发挥地方独特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收集、挖掘本土诗词文化资源,编制成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开设具有各自特色的校本经典课程,熏德育才,并在诗词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拓展、丰富资源,绽放出诗词教育的新活力。

(二)把诗教文化注入书香校园的环境布置,营造浓浓的诗词文化氛围

恒久之策,在于校园物理环境的文化熏陶和日常的诗词文化的浸润。薪火相承的古今诗词,主题一脉相续,例如勤政爱民、家国忧患、修身齐家、勤学笃行、清廉自省、惜时爱物等等,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理当成为大学生立德养气的宝贵精神养料。民办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诗化美化校园环境,让校园处处都散发着诗的芬芳。精选历代著名诗词或地方名人名诗结合校园物质文化载体规划建设,开辟诗墙,建好诗词文化长廊,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打造文化精品。当前,我国多数民办高校建校时间较短,新建或待建的地方较多,因此,民办高校校园建设中,还可以考虑在校园草坪、空地处设置诗词文化载体,镶嵌诗词名句和书法对联,营造浓厚的诗香氛围,让校园充溢浓浓的诗意。这些好做法在国内外比较常见,许多高校、中小学校和地方文化公园都建设了一些诗词文化景观,民办高校值得去学习借鉴。

(三)创新诗教活动方式和载体,拓展诗词进校园活动

一般说来,诗教活动要落地生根,关键还是要注重人才培养,搞好载体建设。民办高校积极争取诗词协会诸如中华诗词学会等组织的指导和支持,申报创建诗教先进示范单位。要着手培养一批诗词骨干,通过骨干影响带动,引导广大学生爱上诗词,提高他们对诗词学习写作的兴趣。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既重视知识讲授,又要根据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不同特点,突出此课程的应用性,变普通的欣赏课例如“唐宋诗词欣赏”选修课为语言材料的运用课。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突出能力目标,如要求学生能在日常语文实践中引用甚至化用诗句,能用一定技巧有感情地朗诵诗词,能演唱诗词歌曲等。考虑到民办高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可结合不同的专业需求,每一项目标又分成两个层次,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选取符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贴近学生思想情感的内容,如爱国主义、友情、爱情等题材,学唱诗词改编的歌曲,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既要有课堂中的诗教课程教育,又要有课外的师生互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诸如博客、微信、手机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利用其他一切教学补充手段进行教学,诸如开设各种有关诗教内容的讲座、诗吟诵、欣赏与写作讲座、侃诗沙龙、诗词知识赛、创作比赛等第二课堂以及开设网络诗词教学课程等,通过这些开放性的教学手段,形成强烈的诗教氛围,使学生改变以往被动受教的角色,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之中,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来营造和催生文气,诸如创办文学社、诗社等社团,举办讲座、沙龙、全校性诗词诵读、名篇背诵、各种类型诗词文化比赛,打造长廊文化、诗人节等一系列精品活动,创办诗词刊物,向各级诗词刊物推荐学生的创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使人灵秀。民办高校应该紧紧围绕诗教这一中心来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总之,诗教是民办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的诗词,意境深邃,内容包罗万象,既是社会历史文化精华的浓缩,也是经过艺术化的时代风云,更是民族精神的化身。诗词饱含家国情怀、人生梦想、品德修养等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形成民族情感,守护精神家园,对造就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文精神,养气育德,健全人格,大有裨益。传统诗歌教育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陶冶人的思维,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诗的兴趣和鉴赏诗的能力,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文化载体。

[1]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105.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7-07-15].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130/c64094-28915395.html.

[3]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37.

[4]刘启贤.浅谈古诗教学中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EB/OL].[2017-08-12].http:∥lunwen.zhyww.cn/ShowAr—ticle.asp?ArticlelD=20950.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7-08-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6]毛亨,郑玄.毛诗[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出版社,1990:69.

猜你喜欢
诗教民办高校诗词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