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城市广场的类型划分通常是按广场的功能性质、尺度关系、空间形态、平面组合、剖面形式、材料构成、平面组合和剖面形式等方面划分的。
城市广场的性质取决于它在城市中的位置与环境、相关的主体建筑与主体标识物以及其功能等的性质,城市广场越来越倾向于综合性的发展。因此,按性质分类也仅能以该广场的主要性质进行归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市政广场。在市政府和城市中心所在地,面积较大,通常可组织交通、游览,需要时进行集会游行。广场上的主体建筑是室内的集会空间,又是室外广场空间序列的对景。广场应成为前景,衬托建筑立面。为加强稳重庄严的整体效果,建筑群一般呈对称布局,标志性建筑位于轴线上,以硬地铺装为主。
(二)纪念广场。城市纪念广场题材非常广泛,涉及面很广,可以是纪念人物,也可以是纪念事件,如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广场,就是为纪念九八年防洪建造的广场,如图下图所示。通常广场中心或轴线以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建筑或其他形式纪念物为标志。纪念广场的大小没有严格限制,只要能达到纪念效果即可。
(三)休闲广场。在现代社会中,休闲广场已成为广大市民最喜爱的重要户外活动空间。它是供市民休息、娱乐、游玩、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位置常常选择在人口较密集的地方,以方便市民使用为目的,如街道旁、市中心区、商业区甚至居住区内,如本案设计的哈尔滨母亲广场。
(四)文化广场。文化广场是为了展示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历史,经过深入挖掘整理,从而以多种形式在广场上集中地表现出来。因此,文化广场应有明确的主题,可以说是城市的室外文化展览馆,一个好的文化广场应让人们在休闲中了解该城市的文化渊源,从而达到热爱城市、激励上进的目的,比如南昌赣江市民公园中的傩文化广场,把江西特有的傩文化面具雕刻为景观柱,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征,如图所示的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广场。
(一)以人为本原则。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城市公共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地方特色原则。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土人情,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哈尔滨是著名的“冰城”,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是一个有外国风情的城市,所以设计理念可以结合一些西方广场的设计特点。
(三)生态性原则。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哈尔滨母亲广场绿化设计中按照适地适树、复层绿化的的基本原则,合理搭配植物种类,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更多的考虑和尊重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建立绿色的生态城市广场,以低碳,绿色,健康作为广场空间活动的人群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
(四)系统规划原则。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衔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
城市广场是一个平和,能与自然亲近而远离喧嚣空间,就像一首舒缓的古曲,使人们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享受生活中的甜美。而且城市广场是一个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含纳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们,所以要全方面考虑不同人的需求而建设改造,这样才能吸引人们来广场散步、运动、聊天、娱乐,这是一个提供给人休息的地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个放松的地方不是一件乐事吗?
【参考文献】
[1]徐静凤,园林规划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万征,创造城市空间新形象—多元的现代城市广场设计,2000(12)
[3]王非,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4]李永实译,景观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王光新,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2007
[6]袁青,冷红,寒地城市广场对策,[期刊论文],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