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茶马贸易略述

2018-04-02 17:58:10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张廷玉明史马匹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国古代战争中,马是重要的军事装备,被视为国力强弱与否的重要标志。且除战争用途外,马在交通运输、农耕等领域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然中原汉民族受限于水土、气候等要素而不产良马,若有需求便只能从西北等少数民族处购得。宋朝如此,明朝亦是如此。茶和马作为贸易中的重要因素,其来源稳定与否对贸易的顺利展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一、茶源对茶马贸易的影响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战争过程中,就曾四处买马,明统一后,虽四境大定,对马匹的需求仍然是极大的,明政府便用银两于少数民族处购马。这对于财力尚且不足的朝廷而言是极为沉重的负担,故以银两市马必不是长久之策。于是,便利用“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①”的机会,仿唐宋之法,与西北等少数民族之间实行以茶换马的贸易方式。正是由于番人对茶的依赖,明朝实行茶马贸易的目的便具有了多重性。他们认为,“国家设立三茶马司收茶易马,虽所以供边军征战之用,实以系番人归向之心。”如此一来,马匹便成为了番人的贡赋,茶则是明王朝授予他们的馈赠。而且,两相比较朝廷更为重视茶马贸易制驭番人的作用。因此,严禁私茶流入贸易川陕等茶马贸易区,使番人无法通过除官茶以外的其他途径获得茶叶。朝廷通过此举,既达到了使番人畏惧的效果,又实现了获得良马的目的。无论是出于易马,还是驭番目的,若要达到目的,朝廷必须对易马的重要物资——茶,有着绝对的掌握。事实证明,茶马贸易的初期,朝廷确实收到了其预期的效果。从其具体的实施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洪、永时期,国家初立,长期的征战使得国力仍较虚弱,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发展。此时茶叶生产亦同样处于恢复期,茶叶产量有限。为了获得足够的茶叶以进行茶马贸易,国家在靠近贸易的川陕地区,实行严苛的茶课制度,规定“每十株官取其一,民所收茶给直买之,……每五十斤为一包,二包为一引,令于西番易马②。”同时还不允许茶农任意买卖余茶,只能由官府收买,民户家中只能储两个月所用之茶,禁止川陕以外的茶叶流入该地区等等。这些严密的政策,既保证了茶源,又防止私茶流入番人手中,使得番人只能通过与茶马贸易的途径获得茶叶。所以,番人对朝廷有畏惧之心,马源也有了保障。

其次,明政府加强对私茶的巡禁。洪武时,“自三月至九月,月遣行人四员,巡视河州、临洮、碉门、黎、雅。半年以内,遣二十四员,往来旁午。”“永乐中,帝怀柔远人,递增茶斤。由是市马者多,而茶不足,茶禁亦稍弛,多私出境。碉门茶马司至用八万余斤,仅易马七十匹,又多痩损。乃申严禁,设洮州茶马司,又设甘肃茶马司于陕西行都司地。十三年,特遣三御史巡督山西茶马③。”为了防止私茶出境,明朝廷可谓不惜财力、人力,严格实行巡禁制度。

最后,对贩运私茶者处以极刑。茶马贸易实行初期,朝廷对抓获的贩运私茶者处置极为严酷,规定“凡犯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④。”在诸多因犯私茶而被处死的人当中,最为著名当属驸马都尉欧阳伦,其特殊的身份正说明了统治者对私茶严禁之力度。

得益于当时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严厉的巡禁制度,确保了当时负责茶马贸易的茶马司能够有充足的茶源以满足西番的需求,也切断了番人获得茶叶的其他途径。官方主持下的茶马贸易才能因此而顺利进行。但随着明朝经济的恢复以及逐步发展,茶业经济也日益恢复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于茶叶种植,如“嘉靖中……环九曲之内,上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斛,水浮陆转,鬻之四方。”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多,明朝政府对茶叶征收本课改为征折色,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茶叶的积存。与此相对的是川陕地区曾因为连年的灾害而茶叶所收甚少。不仅如此,朝廷的实力日益减弱,在艰险异常的茶马道路上运茶成为了一项沉重的负担。于是,景泰二年,朝廷不得不停止运茶,茶马贸易中的茶叶也由此得不到保障。明朝便数次采用招商中茶的方式以解决此问题。然而贸易存在的巨大利益,使得各色人等采取种种手段,贩运私茶。其贸易形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番汉商人之间的‘通番贸易’。内地茶商通过报中运茶得到大量的酬茶,且沿途作弊,囤积大量‘佳茶’。……第二,边境地区各族军民的贸易往来,……他们交通茶商,私储良茶与番人市马,再转售给商人,成为茶马私市的中间环节。第三,边镇将吏私自兴贩。……第四,朝贡番僧在获得赐茶外,还在政府保护和允许下沿途私易茶货,数量很大,有至数万斤者⑤。”正德时,便因“宠番僧,许西域人例外带私茶⑥。”

二、明朝的马源

茶马贸易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获得足够数量的马匹,它也是明朝马政的组成部分。《明史》中称“边用不足,以茶易于番,以货市于边⑦”,可见,在地位上是将西边的茶市和东边的马市视作朝廷马源的补充。

明朝建国之初,蒙元在北方仍有残余势力。故其虽产良马,却不能为我所用,且时常西向,控制西北其他少数民族,影响茶马贸易的展开。鉴于此,洪武初,“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干、乌斯藏,行茶地五千余里⑧。”其范围之广,不仅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马匹,也是为了隔开蒙元势力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保证马匹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明初同时实行官牧、民牧,并设置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等机构进行管理,企图在国中形成可靠的马源。明朝此时虽大行牧马之政,仍需依靠茶马。且明人承平日久,辄忘马之至要。于是,养马之草场渐变为豪右之庄田。成化四年始设太仆寺常盈库,贮备用马价,然至“崇祯初,核户、兵、工三部借支太仆马价至一千三百余万⑨。”至于民牧,因岁课益重,“民苦养马,有一孳生马,辄害之。间有定驹,赂医讳之,有显驹坠落之。马亏欠不过纳银二两。既孳生,已闻官而复倒毙,不过纳银三两⑩。”至宣德以后,无论官牧或是民牧,其所养之马皆不堪实用,更遑论作战马。否则何至于“延绥三十六营堡,自弘治十一年始,十年间发太仆银二十八万有奇,买补四万九千余匹,宁夏、大同、居庸等处不与焉。”明朝牧马政策因此种种缘由终不能成为马匹的主要来源,即或有养成之马,多羸弱不济实用。

明朝的马匹除了朝廷的牧马政策,茶马贸易之外,还有北方的马市和其他少数民族、藩国进贡的马匹。但马市时常因边境关系紧张而不稳定,藩国进贡之马亦是数量有限。因此,茶马贸易始终是明朝马匹的重要来源,这也决定了茶马贸易必须一直维持下去,至于是由官方主导,还是私市,这最终随着明朝经济的发展脱离朝廷的控制。

【参考文献】

①张廷玉.明史·卷八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②③④张廷玉.明史·卷八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⑤郭孟良.略论明代茶马贸易的历史演变[J].齐鲁学刊,1989(6)

⑥张廷玉.明史·卷八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⑦张廷玉.明史·九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⑧⑨⑩张廷玉.明史·九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参考文献】

[1]郭孟良.略论明代茶马贸易的历史演变[J].齐鲁学刊,1989(6)

[2]张廷玉.明史·卷八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4

猜你喜欢
张廷玉明史马匹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0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张廷玉训子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马匹喝水
张廷玉训子
真正的动物保护:马匹专用“跑鞋”
科学Fans(2017年5期)2017-06-07 17:11:43
张廷玉为享太庙屡受辱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8:00:06
万斯同在《明史》纂修中的贡献——天一阁藏万斯同稿本《明史稿》整理札记
天一阁文丛(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