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5)
知识是一种关键的组织资源,它可以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结合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企业知识的获取、利用、转移和共享成为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来源。Renzl和Birgit(2008)显示了知识在团队之间的共享对于组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技能和能力,可以提升组织价值并维持竞争优势。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关于知识共享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基于知识共享领域的不同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分类,同时阐述了对知识共享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由于知识的隐性和复杂性,目前不同的学者对于有关知识共享的内涵与理解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Santos等人(2014)指出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KM)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被定义为“为某人提供任务信息和专门知识,以便可以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开发新思想或实施新政策”。Ipe(2003)认为,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是组织成员将其知识、技能和经验扩散到其他不同组织单元或其内部成员的过程。本文认为,知识共享包括知识在不同层面进行传播与交流的活动,包括个人层面、团体层面和组织层面,通过组织的员工、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
有关个人特征,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等等,很可能影响知识共享过程以及共享者之间的关系,个性将对知识共享产生重要影响。
Cabrera(2002)认为个人责任被视为重要的个性特征,是知识共享系统研究中的重要因素,有助于知识管理系统的顺利实施。周志民,张江乐与熊义萍认为(2014),如果个人是高度开放性的,他往往会具有寻求别人的想法和意见的好奇心。相反,具有高内向性的成员比较独立,不擅长沟通,有回避社会的倾向,这会减少知识共享的行为。
Yoon,Cheolho,Rolland&Erik(2012)基于自决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调查了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结果表明归属能力和归属感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积极影响,而自主意识具有积极但不显著的影响。满足个人心理需求将使组织与团队成员具有分享知识的内在动机,同时形成一种自我满足感,进而对知识共享产生积极影响。
Hall等人(2007)考察了组织内部的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作者认为学者们在促进知识共享的发展进程中,直接把组织文化差异作为抑制知识共享的因素是不正确的。与此相反,组织在试图引发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时,应该把个体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权力与阶级问题,以及组织目标、战略规划与组织政策。
原欣伟和王建仁等人(2009)根据正规化程度和组织成员互动方式不同将知识共享划分为两种基本模式:正式知识共享和非正式知识共享,重点对组织内正式与非正式知识共享的界定、研究重点、二者的整合研究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环境因素主要聚焦于不同的情境对知识共享的方式和程度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和社交网络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虚拟实践社区的兴起为知识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对知识共享产生了深远影响。
互联网与电子社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获取、传播和共享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据相关研究显示,虚拟社区中相关信息和知识影响受众广泛,超过50%以上的用户与网民受到其影响(陈明红,2015)。Ardichvili(2008)聚焦于虚拟实践社区中的相互学习,社区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与信息交换,进而促进知识共享行为。他提出了一个主要框架,包括3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激发因素、阻碍在线知识共享的因素和实现条件来分析成功的知识共享需具备的环境条件。
赵捧未和马琳等人(2013)认为虚拟社区的类型可从内容和关系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内容导向越强的社区越侧重于信息的产生和共享,关系导向越强的社区越侧重人际互动与关系的建立。万晨曦和郭东强(2016)从知识共享的参与程度、知识共享的形式以及知识共享的驱动力三个方面描述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模式。
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以及知识共享在不同层次间的紧密联系,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个人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等等;此外,知识因素主要将共享的知识类型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大类,并讨论了不同学科间的共享知识类型,我们需要具备更广泛、开阔的学术视野来研究知识共享。
鉴于现有关于知识共享的文献大多采用定性研究,虽然也有关于少量关于知识共享与绩效和供应链之间的实证研究,但是未来更多的研究可以采用先进的实证方法对知识共享这个相对抽象的领域进行定量研究;同时,现阶段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是单方向或片面的,今后可以采取一个综合跨学科的框架对不同的社会组织进行特定研究,运用集成化的视角探析知识共享相互关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Renzl,B.Trust in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sharing: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fear and knowledge documentation[J].Omega,2008,36(2):206-220.
[2]Santos,V.Goldman,A.& de Souza,C.R.Fostering effective inter-team knowledge sharing in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J].Empir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2014,1-46.
[3]张宝臣.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中的知识共享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05):98-101.
[4]杨相玉,徐振亭,孙效敏.个体目标取向与团队心理安全交互对个体知识共享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47-154.
[5]周志民,张江乐,熊义萍.内外倾人格特质如何影响在线品牌社群中的知识分享行为—网络中心性与互惠规范的中介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19-29.
[6]陈明红.学术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的意愿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36(1):41-47.
[7]赵捧未,马琳,秦春秀.虚拟社区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7):119-123.
[8]万晨曦,郭东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6,34(08):16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