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当下进入信息时代,建筑领域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中国建筑界自打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迅猛,短短几十年的景象,各个城市变化巨大,城市也有了崭新面貌的同时也缺少了城市本有的特色,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我们也要守住我国建筑的特色之处。
我国在近代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本土建筑设计师,这些本土建筑师也在寻求如何能建设出中国本土的特色建筑。在传统地域空间与现代城镇发展冲突,以及在建筑文化中西方思想和我国历史文化的取舍。
这些都是当下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只做出只有眼前经济效益的产物,还要着眼于我国建筑发展的国情来处理。我们建筑师要立足于本国现状,立足于现代发展还要放眼于未来的发展。我们既要借鉴西方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又要继承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精华。只有职业建筑师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才能使得中国建筑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中国现在的状况是建筑现代化使中国走向强制性现代化道路,全球化更是加剧了这一变化的进程。中国的现代化建筑思想观念差异表现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性和滞后性。中国建筑看上去很现代,但并没有获得现代化的本质。我们并没有经历西方很长时间的思想革命,并且还受封建思想约束,因此我们在接受外来思想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差异和误区,我们面对外来文化很多时候都是盲目引进、肤浅学习和被动接受,因此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造成了我们只追求建筑表面化和风格化的倾向。也因此我们的近现代的建筑看起来大同小异,城市已然千城一面,我们在发展中迷失了自己,所以当下许多本土建筑师开始呼唤要发展本土建筑,要注重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我们也开始探索如何能将中国式建筑屹立在国际的舞台之上。
1.中国执业建筑师逐步走向体制化和规范化,中国建筑师和国外建筑师进入了一个竞争与交流的新时期。对建筑师而言,“文化”一词不仅表示了国家、民族与社会之间多层的复杂关系,也暗示了个体在民族、国家与社会这一多重框架之间的现实状态。对于土生土长的中国建筑师,应该通过自己所学,将我国文化的精神及建筑文化的精髓运用到建筑设计上。
2.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师的称谓,从事建造活动的是匠师,匠师的社会地位很低,工匠人身依附关系很强,身份世袭职业固定。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出现在20世纪10年代,主要由欧美留学学成回国的学生组成,一些外籍的设计洋行也进入了中国,加速了当时中国建筑也得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中国建筑师工会、东北大学建筑系及中国营造学社相继成立,为中国现代建筑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朱启钤先生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回归传统的营造概念,建筑师定位于营造师的角色,着力于传统身份的复兴。1930年,“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创办《建筑月刊》;1927年庄俊、范文照等建筑师留美回国,成立了上海建筑协会,其创办的“中国建筑”反映了当时建筑界对于建筑师新角色的不同理解。1936年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创办新建筑,中国新建筑表达了将建筑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
现代中国建筑师身份发生了变化,第一代建筑师主要的执业方式是私营事务所,建筑师是自由职业。1952年,私营事务所停业。1951年秋至1952年,建筑师作为自由职业者身份已经丧失,思想也受到了限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第一批国有建筑设计院成立,之后几十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运作方式主宰了建筑发展模式。直到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型,这种局面得以改变。
3.作为职业建筑师,应该具有三个特性:技术性、伦理性和独立性。对技术内容的强调,是从专业到职业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还包括了伦理性和社会肯定方面的内容,当“伦理”这一问题置于职业建筑师中,包含了两者的内涵,即是居住问题又是道德问题,建筑师所面对的伦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问题,建筑师职业伦理是职业建筑师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
1.为了适应国际交流来往的需要,改变中国建筑业落后的面貌,作为中国当代建筑师,除了要熟知建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外,还要了解各类知识,同时洞察世界建筑发展走向,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建筑文化精髓,通晓本国建筑文化的渊源,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就会清醒认识到建筑是有其社会责任的,要与社会发展同步,不能盲目地追赶时代潮流,照搬照抄,把建筑弄歪、弄斜,这样只能给中国建筑带来表面化甚至倒退,因此建筑师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才能解决社会需求的同时创造新型的中国式建筑文化,才能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重塑形象。
2.在这个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风潮中,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流行是走在前沿的建筑为标志性建筑,其他建筑都不过是它的跟随者,流行建筑像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要不停地更新自己生命周期。在中国建筑数量大的惊人,但是建筑与城市之间突破了传统地理学的界限,意义匮乏和价值感的缺失使得现代的建筑出现了危机感。
我们应该找寻自己本土的建筑文化,寻找城市的建筑语言,使得城市具有区分度,建筑具有地域性。建筑师要清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在中国多元化建筑环境中,要在知识层面上反省自身和思考建筑以肩负起建筑职业的使命。
所以,整个建筑设计市场需要等待调整,需要树立创新意识,需要倾向精细化设计,使得整个建筑行业有体系规模的进行运转。建筑师要提升专业技能,完善自己,不断勇敢面临机遇和挑战,实现职场角色和社会角色多重定位。
【参考文献】
[1]蔡瑜.中国当代建筑集群设计现象研究[M].同济大学,2003
[2]胡李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特性[M].重庆大学,2005.09
[3]李宏.梁献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再现[M].金陵科技学院,2009.01
[4]徐千里.面对生活世界思考[M].同济大学,1998
[5]冯欣军.中国传统建筑意境空间构成研究[M].苏州大学,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