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文本解读

2018-04-02 02:16王袁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天津300387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还原法项脊轩

王袁(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一、矛盾还原法

关于矛盾还原分析法这一具体概念,孙绍振先生曾先后在多篇文章中有所涉及,如“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要素想象出来,作为分析的起点,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还原法’。”[1]“‘还原’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或矛盾来,就可以分析了。”[2]“还原也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3]综上所述,所谓“矛盾还原法”,即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根据文章所提供的线索,把原生态的、未经加工的形态想象提炼出来,然后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找出期间的差异,揭示出矛盾,从而进行文本分析,探寻文本的魅力与秘密的方法。

二、《项脊轩志》的文本解读

“还原法的前提是要发现矛盾,以矛盾作为切入点,深入解读文本。” 针对本文的矛盾之处,笔者找到了《项脊轩志》的最后一段:“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由于“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这句话存在歧义,大体上可以有三种解释:第一,批把树是“吾妻”“手植”的。通过语法的分析,“吾妻”为“植”的主语,而“死之年”则为状语,从而得出“吾妻”植的结论。第二,批把树并非“吾妻”“手植”,而是作者在妻子死之年所植。因为如果将“吾妻死之年”看作状语,则句子就为省略主语“吾”的无主句,从而得出“我”植的依据。当然还有第三种解释,就是归有光和妻子在他妻子死之年共同所植。针对这一现象,无论是怎样的语法分析,还是无法弄清那株批把树到底是谁植的。也许有人认为,弄清这株枇杷树到底是谁植的并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情感的把握。而我认为,弄清“庭有批把树”到底是谁“手植”,与理解课文的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以项脊轩为背景,巧妙地写出了三代亲人间悲欢离合的旧事。首先是老妪回忆母亲的细节,作者是以回忆中的慈母的音容笑貌,来写自己的哭泣与伤感。而这“泣不成声”也来自母亲的遗音“儿寒乎,欲食乎?”的刺激!其次是幼年苦读时祖母的三件事来表达对祖母的思念之情:一是祖母的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就可以看出家道败落的主要原因。 二是祖母的行动,倾之,祖母“持一象笏至”,也就是把“传家宝”交给了作者,由此可见祖母对自己的器重。三是祖母的期待。祖母给了作者象笏后还叮呼道:“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可见祖母的用心良苦,期待他重整河山,振兴家族。而直到写作此文时,作者仍然落魄,仍然功名未成,所以作者才“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第三,就是回忆妻子。对于母亲和妻子,归有光采用了同样的写法。归有光八岁时,母亲病故,距写作《项脊轩志》时,已有十一个年头。十一年间,母亲的音容笑貌已逐渐忘却,留在作者记忆中的,只是老妪口中陈述的零散故事。老妪会给归有光讲述很多关于母亲的故事,但归有光在诸多故事中,只精心挑选了与母亲与项脊轩都有密切关系的一个细节,通过老妪忆母,再现慈母的音容笑貌。这样的安排,除了凸显紧扣线索选择素材的写作特色,也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联想和象空间,让读者自由地想象母亲的形象和话语,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同样,对于妻子的描写归有光也用了同样的写法,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妻子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小妹的话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我想,阁子并不稀奇,稀奇的是阁子中的人。一定是归有光的妻子和她的小妹说了很多归有光在阁子中读书的事迹,才会引起他小妹的如此好奇吧。而这部分内容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而作者又是怎样表达对“亲人逝去的深切怀念”的呢?对去世母亲的怀念,是用母亲说过的话—“儿寒乎?欲食乎?”对祖母的怀念则是用祖母给自己的象笏。从文章学的层面看,归有光是用“瞻顾遗迹”的方式来怀念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因此,“庭有批把树”只能是“吾妻”所“手植”的。正如清代林纾在选评《古文辞类纂》中写道:“先叙其母,悲极矣;再写枇杷之树,念其妻所手植,又适在此轩之庭,睹物怀人,能毋恫耶!”[4]林纾认为这棵枇杷树是归有光之妻亲手栽种,作者见树犹见人,伤怀不已,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触。因此,“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中,“手植”批把树的,应该是“吾妻”。

三、小结

归有光的散文文字十分朴实自然,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凿的痕迹,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初读之下,人们都会被其中饱含深情的文字打动,引起自己深深的共鸣,不知不觉潸然泪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这篇散文一般都这样被解读成描写亲情的经典。当然,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对孙教授的理论理解还有很多不全面不妥帖之处,还需留待日后的深入学习。

注释:

[1]孙绍振.作品分析的还原法.名作欣赏[J].1994.3

[2]再谈“还原”分析方法---以《再别康桥》为例.名作欣赏[J].2004.8

[3]孙绍振.还原分析和微观欣赏.名作欣赏[J].2004.10

[4]林纾.古文辞类纂选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还原法项脊轩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还原法:文本分析的有效抓手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还原法制备石墨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300MW火电机组尿素制氨还原法脱硝热工控制分析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