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学课程的价值导向

2018-04-02 16:12:04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心理学道德大学生

马 静

(绍兴文理学院 上虞分院,浙江 绍兴 312300)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经济观、文化观、价值观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开放必然带来价值的多元,特别是社会既有的道德观念与规范遭遇到严重挑战。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与生长,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与精神面貌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正在偏离既有的道德轨道而离父辈们的期望越来越远,对自我的理解带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功利意识、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而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却还处于封闭状态,企图用一元代替多元,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必须扩大德育格局、挖掘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即要求将德育的核心内容渗透在每门课程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与各个角落,充分体现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转化[2]。

基于上述要求,笔者试着从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德育教育,探析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学课程的价值导向功能。

一、心理学课程价值导向的背景

(一)德治的观念源远流长

追溯道德发展的历史,立德树人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德治。孔子在《论语·为政》有名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意即:如果只能用政策法令来领导百姓,用刑罚来制约他们,那么为了避免犯罪受到惩罚,老百姓会暂时性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并不能使百姓拥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仪制度整治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会守规矩,而且人心也会归服于君主。学校制度也如此,不能只凭处分与惩罚来要求大学生遵守,而是通过道德规范渗透在全方位的课程教学与思想教育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充分地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2],把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真正的人,即培养人在精神上丰富、思想上充满信念、有崇高道德、善于忠实地热爱祖国和忠诚地憎恨敌人、捍卫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和作为个人财富的共产主义理想、能领略作为崇高目的而活动的生活[5]。苏联著名教育家帕·彼·布隆斯基指出,真正的道德则是对道德的追求,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必须成为道德实践[5]。

(二)大学生道德观念淡漠

随着高校大众化进展的加快,许多青年有机会上大学,家长与社会都对大学生寄予厚望。但是一些青年学生的价值观迷失、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中心膨胀、道德选择偏差、道德行为失范,令家长与教师感到失望,我们宜从心理学与德育结合角度进行循循善诱、克服个性中的一些缺陷,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笔者认为宜从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与个性特点出发,结合新时代对德育的要求,针对高职生的实际,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注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三维课程的统一,将课程思政的育人内容渗透在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的知识讲授与案例讨论、公益活动、学生见习实习要求上,与班主任、辅导员、各科教师形成合力教育,抓住一些影响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讨论,发现思想动态,及时沟通,突破“你教我学”的传统说教模式,讲授时层层剥笋,不灌输不说教不强制,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置身其中并得出结论,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助暖人,引导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学会做人做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及养成品性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6]。

二、心理学课程价值导向的内容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的本身,在它正确地理解和正确地组织之中,在辩证的相互关系、个人与集体的相吻合之中,也就是在为自己、父母、集体、学校、国家履行义务,在个人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与人为善、追求个人幸福、为社会尽义务的欢乐之中。笔者结合心理学课程,引导青年学生从新生适应、自我意识、热爱阅读、合理消费等几个方面,学习、领悟、体验,并且内化在行动上,迁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完善自己,成为一种好习惯与好品德,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构新的平衡点,从容应对新生适应不良症

从心理学角度,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对人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新环境会带来新的挑战与不适应,由于和周围环境不适应、不协调,由此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一种迷茫、困惑、痛苦。新生适应情况好坏直接影响新生对新环境的认可,对自我的肯定,对新的学习生活的信心。部分学生事先没有充分估计升入大学的各种变化和可能,并为此做好恰当的应对措施,用旧眼光来衡量和评判新环境中的人和事。核心问题就在于:这些学生习惯做羊群中的骆驼,而不习惯做骆驼群中的小羊,往日的心理平衡点被彻底打破了,需要建立新的平衡点。

教师主动走到学生身边,深入学生内心世界,通过下宿舍交流、参与学生的社团活动与做义工项目等方式,多倾听、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主动与学生成为朋友,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给新生讲授新生适应不良症及对策,引导学生能领悟到这一点,让新生从生理、心理、思想上多种角度及时转变角色,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走出自卑的泥沼。因为好习惯可以养成良好的个性,彰显道德素养,并且对其进行梯级式培养,让学生的良好习惯从规范的外显转为道德的内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关于习惯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7]。

教师还可以自我披露方式,讲述自己大学新生时克服学习不适的经验,引导这类新生要学会与自己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来维持自己的干劲。告知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挫折,未必是一件坏事情,它可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的不足,将外界的压力内化成对自我的激励,在与他人和自我的比较当中,不断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树立科学信仰,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育的信仰在于使人去为他人做好事,并发自内心深处去做,在于建造客观的自我,在于成为好人的这种愿望的表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劳动。引导大学生客观地剖析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诚信做人、宽容待人、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己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的地位、责任、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觉的公民觉悟感、爱的教育问题、对亲人的尊重和忠实、人需要人的教育、富有同情心,全方位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具备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信念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个性道德教育最高形式的公民觉悟、崇高的思想和爱国主义。讲授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识、能力、情绪与情感、人际交往时,告知学生,树立正确的、客观的自我意识。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争,是智慧和体验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要做一个感恩的人,为集体、为他人多付出,多显示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助等行为,要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真正的人。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

针对学生违反校纪校规,进行适度的惩罚时,就原则性的问题与学生谈话,尽量不发火,不责骂,目的是消除学生情绪中的恐惧,同时让学生痛苦的负面情绪铭记心中。之后再进一步谈话,走进学生的内心,努力使老师的惩罚做到公平,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再慢慢转化为自律,在惩罚过程中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让他体会到羞愧和内疚。大学时期,能让大学生自我行为修正的,往往是羞愧与内疚。只有当每个人能够成为自己行为主人的时候,只有自己的良心变成严厉的裁判,人的自我羞耻要比别人面前大得多的时候,才会做到慎独。

(三)构建“无手机”课堂,鼓励与引导学生扩充阅读量

现在智能手机已普及,许多学校没有规定上课不能带手机,虽然教师课前强调上课关机,但许多学生只转到静音,宁肯错过教师讲课不愿错过手机信息。平时更不愿看文学名著,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薄弱,学生最怕写小论文。通过调研,发现作业做得不好的学生或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往往是喜欢死记硬背,理解能力比较差,不能正确地把握题意。

教师因材施教,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情绪动机、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成长背景和价值取向,一对一沟通,寻找问题症结,建议班级购买手机袋,要求手机静音放置在门背后的手机袋,静下心来看书,与全民阅读活动相呼应,营造“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文化氛围,推荐与引导阅读文学名著,并做读书笔记,摘抄名言警句以鞭策自己,努力引导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在学习与生活中。因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了[8]。

借用心理学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对各科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建立错题集进行学习效果强化,达到开拓新的思维模式,实施宿舍为单位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学生“善于思考,勤于读书、基于探索,敢于质疑”来提升学习的思维能力。

(四)提升消费自我约束力,进行财商教育的普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大学生的消费跟风、攀比社会上的高消费,令家长不堪重负。笔者指导学前专业2015级几位学生在全院范围内开展财商教育的问卷与调研,结合心理学上的自我控制知识点时,联系学生的消费攀比、网购不节制、女生爱买高级化妆品而不爱买书,要求大学生审视自己的意志是薄弱还是坚强,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进行财商教育的普及。学会计划消费,试着记帐、比价、有节制地网购,愿意打工,体验赚钱的不易;树立财务安全知识,避免电信诈骗、网上购物退税诈骗,防止求职打工时误入传销陷阱。大学生财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理财观念,掌握科学的经济金融基础知识,具备理性消费、科学理财、自觉投资的基本能力,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主动拓展生命价值的经济主体。

大学教育应营造一种比学习、比人品、比感恩、比节俭的浓厚校风,对超出家庭条件许可的高消费倾向要加强引导,尤其不能对生活条件差的学生歧视和冷遇,引导家长勇于与善于对大学生的无理取闹和过高消费说不。

三、心理学课程价值导向的意义

心理学与德育结合,让大学生将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怎样迁移到学习生活工作上,是个难点。因为不少学生反映,明白这样做的好处,但自己缺乏意志与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差,觉得不良的习惯很难改变,指望学校出台强有力的奖罚措施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教育者自身应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必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不松懈,注重进教材体系与进教案进讲义相统一、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带着立场情感与创新方式相统一,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正确地去生活、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高度保持自己的爱国情操、公民的品德,才有道德权进行教学,道德训诫的话语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对大学生灌输情感并有效地控制情感的同时,选择了把教师、教育者、父母的话语、学习生活活动、道德上的锻炼、美对孩子的情感影响、学生对求知欲、认识的快乐的发展相结合信息作为主要手段[5]。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注重“术道结合”,在其教育环节中发挥着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的作用。要注意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实现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8]。

大学生从第一学期开始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定位自己,扬长补短,为未来的职业规划、自己的努力方向有个清醒的认识。克服盲目学习与懒散的个性,树立就业的危机意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大学生要做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而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9]。激励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自觉把个人的抱负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敢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平时的脚踏实地中,让勤于学习、勇于担当、乐于贡献成为青春搏击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心理学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