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04-02 13:59程春生
社科纵横 2018年9期
关键词:实体经济企业

程春生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还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和融资难等问题。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优化外部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各地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紧盯“三去一降一补”主要任务,重点在“破”“立”“优”上下功夫。“破”,就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原煤、成品钢材等领域过剩产能,对僵尸企业采取依法淘汰、引导退出、关停出清等方式分类处置,推动这些行业焕发新活力,让稀缺资源流向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立”,就是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新动能。不断巩固和扩大民营经济优势,增强民营经济活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等不断涌现。“优”,就是优化营商环境。各地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许可事项,落实“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梳理公布“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实现网上办理有关事项。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一些省份开通了“政企直通车”,高效对接企业诉求,解决实际问题。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振兴实体经济,关键在于制造业的提质增效。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和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处置“僵尸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和工艺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组织合理化水平。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受制于国外的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制造的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双高”培育工程,大力培育“独角兽”“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筑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促进传统优势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及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三)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各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工程和专项,支持企业创建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产业技术支撑不断增强。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创新平台企业化运作,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潮流新机遇,吸纳集聚战略科技资源,引进科技人才和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全球创新人才高地,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领型创新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和引领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企业是创新最活跃的因子,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要在行业内发展成“顶天立地”,离不开创新创造。各地适时把握“两化”融合机遇,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用高新技术、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纺织、鞋服、建材等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二、发展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性实体经济大国,我国实体经济又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但必须看到,伴随实体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实体经济自身存在供需结构的不平衡,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的问题;同时,实体经济的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问题难以根本缓解,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有待优化。

(一)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不协同,主要是科技创新成果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造成一方面诸多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一是实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企业创新意识不浓、创新意愿不强,人才短缺、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创新成果不多。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导致产品的有效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后劲。二是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不协同。表现为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主要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须壮大,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活力尚需进一步激发。三是部分企业管理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管理、科技研发及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费用和产品竞争力,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盈利状况好的企业,均是管理水平较高、对成本费用管理和控制精益求精;也有不少企业对成本费用管理和科研创新能力重视不够。部分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成本管理水平较低、对“惠企政策”关注和跟踪不足、“科技降本”与“全员降本”理念缺乏和意识不到位、成本管理措施和考核激励措施缺乏等问题。此外,还面临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和氛围欠佳、促进创新的立法保障制度不到位、政府配套政策支持不够强等的挑战。

(二)实体经济的成本居高不下

近年来,政府一直在推行减税降费政策,但企业获得感不强,实体经济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一是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成本较快上升,土地征用、商铺租赁等费用刚性上涨,据了解,2016年全国工业用地价格52.13万元/亩,十年间年均涨幅3.95%。随着工业化迅速推进,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实体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二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人工成本仍在逐年攀升。本世纪初平均劳动工资在每月700元左右,现在涨到4000元以上。三是较高的制度交易性成本。企业反映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在行政审批和执行相关制度、政策中花费的经济、时间和机会成本;在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时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等。虽然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已经基本“清零”,但是行政审批环节不够精简、政府市场管理缺位与越位、中介收费不规范、政策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空间依然很大。税费依然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企业税费负担虽有所减轻,但多数企业仍然感觉税费负担较重。

(三)融资难问题难以根本缓解

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国中小微企业共有2800多万户,创造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和75%以上的发明专利,但对于它们,尤其是其中的中小微民营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7年8月发布的《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显示,民营企业中有61.4%的样本企业存在融资困难,民营企业对金融支持获得感普遍较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面临多重困境。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全面缓解。调研发现,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短贷长用”问题,在整体经济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极易导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三角债”问题的集中爆发,形成恶性循环。据福建省调查总队开展的小微企业发展情况专项调查显示,有的市县未享受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占79.7%,享受政府资金支持和贷款优惠政策的仅占5.1%。鼓励和引导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需要诸多配套措施加以落实,措施制定的是否合理、成效究竟如何,需要加以跟踪、考评和监督。一些地方和金融机构只是泛泛地以信贷规模增长作为评价指标,忽视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内涵,一些地方只注重政策的短期化功效,急于出成绩、出政绩,未能建立起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这些都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

三、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的对策

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要引导资本及各类要素向振兴实体经济聚力,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各类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盘活投融资市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各种所有制的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是做强做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突出“增芯强屏”,大力突破芯片设计、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等关键技术,加快建设新型显示、高端集成电路等重大项目。机械装备突出智能创新,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应用,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专用设备,提升海工装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优势产业。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新技术新业态以及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整体变革。打好“数字化+”“标准化+”组合拳,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质量提升。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全面实施质量、品牌、标准战略提升行动,推动纺织、鞋服、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行业对标国际标准,创品牌提品质。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立“一个行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工作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引进一批高成长新兴产业项目。实施“双高”培育工程。四是大幅提升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样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重要组成方面。要积极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工业设计以及科技、信息技术、金融、商务服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切实提升整体产业层面的发展水平以及产品的附加值。建设一批服务业示范区,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

(二)加强创新发展引领

创新能力不强、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业不够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有不足是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供给质量问题的突出表现。因此,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要以科技创新提高供给效益。一要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应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确保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R&D)年均增长20%以上。要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提升政府资金在R&D经费中所占比重,加快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巩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机制,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建立以“用”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逐步将科技财政资金重点投放去向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转为企业,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接受科技财政资金的主体和开展研发活动的主力。当前各类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大部分众创空间主要面向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众创空间较少。政策扶持力度要向专业化众创空间倾斜,尤其要加强扶持发展重点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多方协同创新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三要着力营造良好人才生态。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机制,汇聚更多优秀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良好环境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要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鼓励和吸纳更多的社会主体及企业投身做强实体经济的大潮。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政府权力上做“减法”,营商环境上做“加法”,不断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种成本,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要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要继续完善“管服”改革举措,持续深化简政放权。优化完善清单管理制度,推进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清单建设。优化政府管理工作流程,构建便利化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政府“数据通”“业务通”,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实现不见面审批,实现申请、受理、审核、发证、公示全部在网上办理。大力推行网上审批、智能审批,全面推进“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二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信贷、上市、税收、创新、招投标、人才等方面的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形障碍。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落实好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打击各种侵害民营企业自主经营权和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三要加大降成本力度,让实体经济“轻装快跑”。要清理规范对企业的各种收费,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和标准公开,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违规收费举报机制,增强清费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加强各部门协同配合,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全面减轻企业负担。清理规范涉企保证金,到期的政府性基金能取消的一律取消。目前,“五险一金”是企业在成本方面反映较多的问题。必须深入推进降成本,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增强实体企业竞争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帮助企业降低人工成本。对于低收入企业职工,政府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廉租房、教育券等方式,调节市场分配带来的差距。鼓励并支持企业改善成本管理,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四要强化金融支撑作用,满足实体经济部门合理的资金需求。引导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业发展。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实施“无间贷”政策。推进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现有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造和创新,完善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体系,从机制上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倾斜。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