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中的乡风文明建设探析

2018-04-02 13:59
社科纵横 2018年9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农民

杨 颖

(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观点,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村文化繁荣兴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标。十八大以来,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和“乡村舞台”等项目建设,搭建群众自娱自乐平台,开展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农村特色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保障了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持续性,维护了农村广大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回顾农村文化建设的历程,表面的文化繁荣背后却潜藏着严重的问题,即过于注重文化的娱乐功能,忽视了其中育德、审美、教化的意义。结果,愚昧无知的迷信思想、落后保守的传统观念、低俗奢靡的消费方式依然根深蒂固。农民自身观念与素质没有明显改观。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上所做的努力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农村乡风总体现状及影响

我国现在有农村户籍人口5.8亿多,去除离乡进城务工人员1.6亿多以外,农村常住人口为3.1亿多,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是902万人。[1]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不仅“空心化”现象严重,而且就现有人口来看,由于地域、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所致,在传统文化滋养下的淳朴乡风也开始变化,低俗文化渐渐成了农村精神文明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农村迷信活动盛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尊重民风民俗,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由于农民自身的特点,对传统的文化不能正确对待,农村迷信活动出现“繁荣”景象,婚娶(用于祭神驱鬼)、购墓、建庙等方面开支渐涨,“阴阳先生”、“算命先生”、“巫婆”等迷信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境外宗教在农村传播速度加快。农民利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其潜在功利心理和迷信思想驱使下,对许多“洋宗教”产生了兴趣,尤其是迷信化的基督教活动甚至给一些信教的农民带来生活上的灾难。三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断侵蚀农民的思想。高价彩礼、赌博、传销、制(贩)毒、涉黄等现象依然存在,农民对金钱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四是农村黑恶势力有抬头的迹象。村霸、乡霸、村干部不作为或乱作为、抢劫、婚外情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农村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淳朴乡风面临严峻挑战。上述风气一旦蔓延下去,带来的危害将不可低估。

第一,偏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严重威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思想混乱,甚至错误思潮泛滥,就会破坏我国的上层建筑及其国家政权,动摇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第二,败坏社会风气,阻碍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如果对上述现象听之任之,使其持续发展蔓延,不仅损坏了淳朴的民风民情,有伤社会风化,而且会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严重障碍。

第三,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制约物质文明建设的进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表明,要使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能够健康稳步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精神环境作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制约物质文明的建设及其方向。如果迷信或迷信化了的宗教、拜金主义盛行,农民的经济负担会增加,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时间会缩短,发展经济的精力投入和积极性会降低。

第四,损害本地区的形象,使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失去了合作机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只靠独立自主和政策扶贫是很难彻底摆脱贫困面貌的。相反,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外商的投资等都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机会。而要挣得这样的机会,资源和环境是关键,资源中的人力资源,主要就是指人的素质,而环境中的人文环境就是指社会风气。显然,传销、高价彩礼、村霸乡霸等黑恶势力等不文明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影响全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国家是一个整体,地区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区域间的不和谐,量变引起质变,久而久之会波及全国,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受到影响。

二、低俗文化在农村盛行的根源

依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低俗文化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盛行的原因,有其深厚的物质基础。

首先,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由于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和体育设施相对落后,农民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先进文化陶冶,亲戚或者乡邻的婚丧嫁娶成了精神极度饥渴的农民聚会或交流思想的主要机会和场所,但是,仅这种机会和场所,对于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还是有限的,在这种条件下,当能量的释放得不到满足时,不管是与非,就只能“就地取材”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丑恶现象便在农村中找到了藏身之地,农村成了其滋生的土壤。

其次,与农民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农村“空心化”问题出现以后,在乡农民整体文化程度及整体素质偏低,文盲加法盲是他们的典型特征。由于他们不懂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很多人便把行骗的对象瞄准了农民。更重要的是,农民中的多数人只有一点朴素的感性思维能力,对复杂的事物缺乏理性判断,对传统文化以及“洋宗教”不会以辩证的态度进行“扬弃”,而是一味的呵护、复兴和引进,致使其中的迷信成分变成奴役他们的力量而无法自拔。

再次,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民的引导工作力度不够。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村干部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现象比较普遍,个别乡镇、村干部与本地黑恶势力沆瀣一气,共同污染社会风气。上述诸如卖淫嫖娼、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中,不称职的个别基层干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有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也初见成效。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形式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来看,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还是科学文化建设,相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进程而言,稍显滞后。同时,开放了的中国在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时,也很难保证能够在任何地区、每一环节对其去粗取精,其中的槽粕成分成了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尤其如此。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具体措施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又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2]为了保证这些任务的完成,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2]针对上述列举的农村低俗文化现象及其根源,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主导作用,确保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方向,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各级政府要出台文件,通过行政手段,培育农村先进文化。领导干部要深入乡村,立足本土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促进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互鉴与发展。通过政策导向,为乡风文明建设“立规”。

第二,村委会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严格履职,引导农村移风易俗。村委会干部要以身作则,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者和领头人。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要善于向农民介绍现代科学知识,及时宣传先进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无神论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实践活动,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和无神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通过科学文明的实践指导,为乡风文明建设“立约”。

第三,地方政府要向当地知识分子“借智”,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农民人文修养。充分利用当地比较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当地学校尤其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建立“农家书屋”等形式,进行法律、法规、科普和各种制度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农民懂得法律的作用和道德的意义,明白情与法、罪与罚、科学与迷信的概念,正确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3](P9)通过教育,使农民不仅做守法公民,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科学、守底线。通过基本的人文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为乡风文明建设“立论”。

第四,各级政府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价值取向引导,弘扬农村传统美德。村委会要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有趣的精神文化活动。如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举办知识抢答比赛,或评选“最慈婆婆”、“最孝子女”、“最孝儿媳”、“最美少年”等活动,弘扬社会正气,传递正能量,也可以组建各种文、体、艺代表队进行村际比赛,还可以定期分批组织村民代表就近参观访问。让他们明白知识改变命运,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先进文化内化于农民的思想,外显于农民的行动,为乡风文明建设“立人”。

第五,发展经济,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为精神文明建设打好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P112)换言之,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彻底改变当地经济社会落后的面貌,通过物质文明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立基”。

借助上述手段,以期形成一种健康文明可持续的乡风,并且使这种乡风既能符合农村、农民的特点,又能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既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又能使农民自觉抵御低俗文化的侵蚀;既能保证农民宗教信仰自由,又能促进和巩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P42)面对当前农村乡风的现状,根据“意见”精神,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审美境界,增强他们对文化产品的鉴赏力,使他们有能力抵御低俗文化的侵蚀,享受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农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乡风
漫说文明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