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素养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变化及教学方略

2018-04-02 13:17郭晓民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正义选项原文

郭晓民

(漳州市第三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

2017年语文高考全国卷一面世,便议者芸芸。部分教师认为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难度降低,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认为该观点的背后可能存在对该试题变化的解读偏差。笔者更倾向于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视域下深层次地反思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命题走向及复习策略。

一、研读《考试说明》,感知命题变化

从试卷结构、试题难易安排上看,照理来说,作为全国卷第一题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不会让考生一提笔就被来个“下马威”。但实际上,2017年全国卷本题的设计思路和试题难度相比前几年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变化其实在2017年的《考试说明》中做了预告。《考试说明》中有关本题考试范围与要求的变与不变,变化之处在于新增“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表述,突出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不变的是仍旧侧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高考试题真容终显,在涉及考点、设计思路上有所调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呈现形式,以全国卷Ⅰ为例,三道题的题干表述如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细观之,2015、2016年表述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的第1题的题干改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从此变化可见,原本第2题的难度前移至第1题,且由以往选一个错项变成有三个错项。就考生而言,选正确项或许比选错项容易。而错项增加,考生答题用时可能相应增加,所以第1题实为难度提高。

第2题的变化对应《考试说明》新增考点。纵观全国卷Ⅰ、卷Ⅱ、卷Ⅲ,本小题涉及立论依据、论述结构、语段或全文思路、论点与论据或论点与论证方法的关系等方面的考查。新增考点的考查,可谓回归了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本质。[1]本小题四个选项中,兼及“理解”和“分析”两个难度层级。

再看第3题,试题与2016年的题干表述方式保持一致,还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仍是考查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和推断。

二、聚焦核心素养,剖析设题用意

回顾2017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福建省高考考生得分情况,有一组数据发人深省:本道满分9分的试题,全省平均分仅为3分,第三小题正确率不足0.25,这说明先前关于本试题的日常教学与复习指导实际上处于低效状态。除了归因于试题难度变化外,有必要反思以往教学方式方法,比照现今高考设题用意思路,以便寻得两者的错位之处。

针对本试题,常规的教学方法是: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文本后,根据各选项表述,分别筛选出文本对应区域,进行信息比对,从而对选项做出正误判断。但从教学实效来看,不少学生的解答情况反馈往往是得分不稳定,时好时坏。而从教师角度,给出的对策常是让学生解题时精细再精细,并引导学生以“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因果混乱”“改变判断”“于文无据”“以偏概全”等一系列所谓该试题常见设错类型来加以对应。

但诚如上述,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指导效益不佳;另一方面,在以国家战略层面为定位的高考改革风潮涌动的时局影响下,试题涉及考点、设计思路、试题难度在变,若是师生的理念、思路一成不变,恐难以应变。

论及高考命题的风向之变,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逐渐被推至前台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强化育人 突显改革——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一文中述及:“2017年高考语文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强化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把实用类、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设为阅读必考内容,加强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美鉴赏等诸项能力的重点考查,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实现高考评价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2]

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3]其中,与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题型设置、能力考查关系最密切的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方面,其内涵包括:“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换个视角,以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来观照近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除了相关文本的文体属性外,特别容易忽视的一点是,考试选文作为摘编文本的文本特质,以及命题者在加工处理命题初选文本和命制试题选项时对文本进行信息加工这一过程。而考生借助相关思维对命题者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反向推导,恰恰对接高考对“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素养的考查。而若不能从深层次上解读透本试题对能力、素养的考查旨向,如不能洞悉现今对这一旨向渐趋倚重的态势,低效教学指导与备考复习顽疾就难以根治。

三、明晰深层变化,反思备考方略

进一步明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考查思路的深层变化,发现对本试题的考查,无论是关乎理解能力,还是分析综合能力,实际上都离不开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乃至推断的能力。各小题的选项内容,或是对文本信息的间接转述;或是以信息加工转换为基础,对文本的思想观点的分析综合;又或是对文本信息背后事理的逻辑判断和推理。换一个角度看待2017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三道小题,其各自的选项设置分别大致侧重于:信息转述、论证分析、判断推理。

换个角度,以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这一视域来重新定位教学指导、备考复习,可以寻得如下方略,做出相应思路调整:

(一)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原则,引导学生认清命题导向

在思想观念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审时度势,明确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高考改革,强化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当前形势,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考试说明》的变化,特别是考核能力目标表述学科化的变化,势必给“按部就班”的教学与备考带来一些冲击。[4]教师和学生都有必要扭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固有解题思路,去除该试题低效作答之弊端。当然,教师是学生观念转变的方向导航。

(二)观照摘编文本信息加工的维度,转变学生解题方法策略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应让学生明晰论述类文本作为摘编文本的特殊属性,及命题者在选项设置时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这一客观事实,指导学生反溯命题者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产生的逻辑关联,从而判断选项信息与文本信息之间是否等值,而非停留在做简单的信息比对这样的“文字游戏”上。

以2017年全国卷Ⅰ的本试题为例,先看侧重信息转述的第1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其中A项对应的原文信息是“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应运而生。”在原文信息中,“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只是气候正义被提出的背景,气候正义并非由非政府组织直接提出。命题者将此信息转述为“非政府组织提出了气候正义”,这是选项信息与文本信息的不等值。同样在信息转述过程中出现偏差的还有B项。再看后两项,判断C项正误不单要比对文本第三段相关区域信息,还要理解该段另一区域信息与上一区域信息之间并不冲突这一关系。对D项的判断也应基于对相关文段文意的理解。

再观侧重论证分析的第2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本题选项的正误判断,也非仅靠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议论文三要素之间关系的简单比对,还牵涉对篇章结构、论述思路、立论前提等方面的判断,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储备基本的逻辑思维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

在理论储备上,为更好地指导学生答好本题,教师有必要结合以往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梳理探究”模块的“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一专题教学材料,再做些适当补充,让学生了解一点基本的逻辑推理知识:例如何为“概念”,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何为“推理”,常见的推理形式;及常见的逻辑规律等,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提供理论支架。

针对本试题,除了让学生储备基本的逻辑思维理论外,在具体解题实践中,还应引导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认识选项转述方式。本题各选项转述方式主要有三种:将原文具体冗长的表述加以抽象概括的概括式转述,将原文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事例来表述的具体式转述,以及采用因果倒置、条件与结果转换、变换表述主体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换等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不作变更的同义变式转述。如判断2017年全国卷Ⅰ第3题的A项“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的正误时,就需明确此处命题者对原文“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一信息做的是同义变式转述,原文观点的前提条件变了,结果相应改变,所以选项表述无误。而认识命题者对原文信息的转述方式是以摘编文本信息加工这一维度来解题的基础。

其次,明确选项推断形式。解答本题可运用三类推断形式:一是要素推断,如涉及议论文三要素在文本中的有无、彼此关系的正误方面的推断;二是关系推断,如句子内部成分关系或句子之间关系的推断;三是思维推断,关乎命题者在信息转述时或考生在解题判断推理时运用的正向或逆向思维,有关拓展、延伸或预测的创新思维,及关于迁移、类比、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推理等。在解答本试题三小题时,会不同程度运用到上述思维推断能力。如解答2017年全国卷Ⅱ须分别从论点与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角度来对第2题A、C项的正误做要素推断。

(四)讲求训练与模拟试题的精准度,提升日常教学备考效度

在试题选用时,部分一线教师有此同感,就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命题不够科学的习题反而可能让学生越做负面效果越大,甚至将师生的思维搞乱。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细致探究和把脉2017年全国卷Ⅰ、卷Ⅱ、卷Ⅲ三套试卷的命题思路、技术处理、设题难度;要求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试题的筛选或命制过程中精选细命与高考试卷在上述方面等值的试题,为学生的有效训练给予有力保障。

总之,立身高考改革的潮头浪尖,怀抱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之初心,换个视角观照高考试题变化,找准应对方略,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

[1]尤立增.高考现代文阅读新增考点命题趋势[J].中学语文教学,2017(2).

[2]张开.强化育人 突显改革——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J].中学语文教学,2017(7).

[3]陈元辉,杜玉萍.语文“核心素养”与学科特质探讨[J].中学语文(教师版),2017(9).

[4]邹春盛.课标卷现代文(社科文)阅读命题特点和解题方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猜你喜欢
正义选项原文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法律与正义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