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随着城市的发展,回归自然欣赏自然风光已逐渐成为现代旅游热点,湿地生态旅游作为其中之一,目前尤其火热。然而如何保护湿地特征的多样性、脆弱性以及合理利用开发湿地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是在湿地立足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基础上规划的重难点。利用GIS技术对湿地生态旅游体系进行空间分析,对适宜性评价、总体规划、生态项目规划、线路设计等进行研究,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奠定基础。
会仙湿地位于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境内,主要分布于睦洞村委,于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并命名为“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期限为9年,即2012年~2020年。公园规划总面积586.7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107.81公顷(水田100.67公顷,旱地7.14公顷),林地总面积为82.22公顷,草地3.9公顷,水域面积为333.86公顷(河流31.03公顷,湖泊25.85公顷,坑塘276.98公顷),交通用地面积为0.15公顷,科教用地面积为0.16公顷,沼泽地面积58.65公顷。分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大类。其中,湖泊湿地面积为25.85公顷,河流湿地面积为16.98公顷,草本沼泽面积为58.65公顷;人工湿地面积为392.11公顷。涉及睦洞、新民、山尾、四益、文全5个行政村26个周边村屯,其中湿地面积为493.59公顷,主要包括以睦洞湖为中心的湖泊沼泽湿地及龙头山、分水塘、狮子山及冯家鱼塘与分水塘至相思江之间的开凿于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古桂柳运河等湿地。整个湿地公园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为2.8公里,东抵分水塘东渠,西接相思江,南至七星村,北至狮子山后山渔场。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软硬件的技术支持下,多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有关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1]还能更好的对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作出更高的决策而提供科学依据,为山地城市的建设用地评价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湿地处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湿地的定义目前有两类,一类定义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另一类是定义为地球上除海洋外多有的水体都当做湿地。[2]基于GIS的湿地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应用GIS技术,选取适宜性评价因子,根据评价因子权属权重划分标准制作单因子适宜度评价等级图,通过加权叠加各单因子评价等级图得到湿地生态旅游适宜度综合评价图来划分湿地生态旅游适宜度综合评价等级。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承受力作为湿地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因子因素,生态旅游资源因子包含地形地貌、水域湿地、植被资源、鸟类资源和特色资源,生态承受力因子包含坡度、高程、土地利用类型、湿地缓冲距离、植被覆盖度和生物丰富指数。
根据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本文结合影响因子进行GIS的相关性评价,将适宜性评价图划分为三个等级:适宜、一般、不宜。根据适宜性等级评价,将湿地生态旅游区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控制发展区、适宜性开发区三个生态分区。核心保护区顾名思义就是对其保护,对其不做规划利用,控制发展区规划对湿地干扰较小、控制游客参观路径,避免污染踩踏,适宜开发区则可以进行景区的游览建设,开发休闲娱乐体验活动,结合当地的人为风情与特色文化,设计规划农业观光区、休闲娱乐度假区等,根据湿地生态旅游区的不同实际情况加以分析规划设定。地形环境和游人欣赏体验是作为生态旅游路线规划首选评价因子,例如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景点保护区半径和景区视觉观赏度等,通过权重与加权叠加分析设计湿地内旅游区内的观光路线。为了能够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作为体系支撑,对生态湿地的旅游合理性进行监测确保其有效保护,还应对其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数据库,在已经建立的景点与游览路线上,建立GIS空间属性数据库,根据属性数据存储的容量值录入GIS中进行可视化查看和查询,对其进行流动动态监测,为旅游流调节提供科学性依据。
随着近年来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是目前旅游热点之一。本人主要以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湿地旅游规划进行适宜性评价,根据适宜性评价合理划分区域进行旅游区发展的建设,建立生态湿地旅游数据库,控制监管人流量,确保对湿地的保护。以合理利用原则、科学规划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来进行湿地生态的旅游规划,对会仙湿地生态旅游适宜性的单因子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得到会仙湿地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图,根据数据进行适宜性分析划分区域,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提供科学性的决策性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