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海珠区海联路小学 朱 冰
在品德课堂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与此相应,需要全新的教师发展策略以最大限度发挥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学生要在品德课堂上实现自主学习,因年龄心理特征的局限,需要教师为其设计合理恰当的学习活动,协助其确定最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进而独立探索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策略,最终获得自主学习的实效。因此,品德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特点,教师结合课程内容为每个学生定制学习目标,由此设计的学习活动也具备针对性与个性化特征。
教师应脱离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的身份局限,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在做好充分教学准备的前提下,品德教师应将“教”的过程变成 “导”的过程,不再详细讲解,而是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重要节点适时点拨,在结束阶段总结指导。
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还处于十分不成熟不稳定的水平,进行自主学习时通常容易偏离学习目标、出现方向性错误,因此教师应担负起自主学习进度调控者的角色。笔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普遍性的错误和方向性的偏离时,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进行全班指导。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品德课堂上所学所得都具有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教师相应的评价也应摆脱标准化的传统评价模式。因此,教师应成为自主学习效果的评估者,摈弃传统的作业与测试,通过课堂学习过程的观察、诊断、跟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差异化评估。笔者设定学生自主学习评估方式,结合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目标、内容、过程,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来获知、评定其学习效果。
教师发展是指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组织、参与各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的过程,从而使教师个体或团队得到整体提升,由此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应从加强自我教育、开展师德活动两方面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一方面,充分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引导品德课教师在课堂内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品德课程中涉及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容与自身言行有机结合,将良好言行作为课程资源,使学生与教师接触的任何时间空间都成为自主学习的品德课堂。另一方面,学校发挥外在驱动力的正面影响作用,对教师进行长期持久的师德教育,持续提升教师的道德品质。
品德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四类。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任教学科的基础性专业知识,对品德教师而言内容广泛。条件性知识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必定是一个深谙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人。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知识,品德教师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交叉运用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则是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运用于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此总结的实践经验与知识。
对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学校制定 “品德教师知识养成表”,三大类知识之下划分细项,要求教师广泛涉猎、认真研学,按学习进度填写表格,并将所学所得有机穿插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实践性知识,高度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定期开展活动,促使品德课教师将知识结构真正运用于教学活动,融会贯通地将知识创造性地融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1.开展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品德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平台,应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结合学校与学科实际情况,搭建自成体系的校本教研网络。
对品德课教师的个别指导是校本教研的基础部分,要求教师定期开展 “促进自主学习的品德教学”研讨课,其他教师听课并提出意见建议,汲取优点长处,对缺点短处加强相关咨询指导。构建 “自主学习教学工作坊”是校本教研的主体部分,将品德课教师纳入工作坊,定期开展课例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专项能力,切实起到教研实效。通过完善的校本教研网络促进品德学科教师以自主学习专题为主交流沟通、分享经验、总结成果,起到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
2.完善教研管理
科学完善的教研管理制度保障品德课教师教研活动质量,注重前期准备与后期追踪,以教师全程参与的成功体验而促进专业能力提升。
品德学科理论学习制度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理论高度与专业能力。作为综合性学科,对话交流机制着重于定期邀请校外教育专家、优秀教师与品德课教师以自主学习的教学专题深度对话、经验交流、成果共享,帮助教师解决自主学习课堂上出现的典型问题。课题研究制度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 “促进自主学习的品德课堂”为课题,加强课题研究管理过程,在课题研究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及规律,教研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3.注重教学设计
教师要在品德课堂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科学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充分体现在教学设计上。目前很多品德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停留在分析、感悟教材内容上,难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品德课教师应深刻认识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托、以体验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即从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特长等方面出发,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思考环境和教学环境,更多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互动,从合作互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教材为依托,即教师要将教材作为一种文本、范例、凭借,在教材设计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如与语文、音乐、美术各科均实现自然有效的融合,从而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有效的自主学习。以体验为重点,即教学设计必须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学习、社会参与等息息相关,使其在丰富的体验中感知品德课的课堂魅力,因而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120154266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