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龙岗区爱联小学 吴杰敏
我国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它历来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也一直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阶段。
数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数能用来表示个体,能用来表示一类集合的数量,能用来表示一群事物的顺序……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数的认识还只是停留直观形象认识上,他们还无法通过想象去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通过实际情景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及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及运算模型的建立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使学生在获得数的概念中体会运算的意义。例如:教学 “乘车”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孩子们上下车的情景,通过说一说,使学生对上下车的人数有一定直观上的认识,同时也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说一说中教师提取有用的数据,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如根据主题图车上有2人,摆2个圆片;前门上车3人,摆3个三角形,后面上车2人,摆2个正方形,通过学具数量的变化,学生对 “连加”这一类问题的本质有更形象的认识。当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每一个数的实际含义时,教师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列式教学。
问题情景化与运算教学相结合是新课标的一大新亮点,学生学习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学生在经历实践中体验运算的意义,最终实现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景,理性合理地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的加减教学都从一些学生的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引入,每一节新课都是不同的情景,但这些情景还不能很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情景变换过多。如果我们把这些同一类型的题用同一情景来逐层教学会不会更有层次性呢?因此我在教学中用 “搭积木”的情景画面连贯教学:笑笑与淘气正在搭积木,教师启发学生:小朋友们,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搭积木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它有利于提高学生从生活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它也包含了 “十几加几” “十几减几”的计算教学。在搭积木过程中使学生对 “十几加几” “十几减几”的运算方法的理解起到了启示和帮助。
一年级学生对于加减的运算不陌生,机灵的学生能很快计算出结果,这都源于幼儿教育或家庭教育,但小学前的教育与传统的计算教学一样,只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了算理的推导与理解。
算理指运用运算定律,能够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即计算的理由或道理。计算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建立在对运算含义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机结合“加减含义”,使学生领会为什么要用加、减法进行计算,要有法而循。如教学 “一共有多少?”,教师通过直观体现情景:谁能说一说老师左手有什么? (出现两枝铅笔)看现在老师变,右手有什么? (出现三枝铅笔),那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两手合起来)谁能用一句话来描绘老师的动作?通过语言描绘,学生在经历、感受形成过程中得出加法是把两个数合起来的结果。经过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在复习练习中,学生已能用语言来描绘加减法,如加法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减法是在一群东西中去掉,并运用在解答释难问题中。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也体现出其富有个性的特点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不断反思,自觉修正、内化算理,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算法,达到因理解而算。
操作是帮助学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手段。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计算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必须要在直观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深入学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操作是最直观的手段。如 “买铅笔”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使学生体会退位减法的算理,了解个位上的5不够减9怎么办?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在旧知识中体会新知识,如何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学习气氛也浓厚。
语言表达是人类的天赋能力,也是学生善用的能力。操作有助于学生直观学习,而语言表达则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结合生活经验并用自己语言描绘出来,帮助学生由直观向抽象的自然过渡,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
如 “可爱的小猫”出现第一幅图。师问:你看见了什么?
出现第二幅图。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算式表达吗?为什么用3去减?
第三、四幅图同样的问题。
你能编个故事吗?
又如:谁能根据2+4=6编个故事?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条件,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词汇描述,加上教师不断的引导与追问,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实现知识的构建。
因此,操作与语言表达要自始至终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抽象——实践——抽象的理解掌握。
数学 “优”化,则算法 “优”化。在新课标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算法去进行计算。虽然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进行比较教学,但是固定思维却在发挥作用,使学生偏离了算法优化的含义: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因此教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掌握较好的算法。如:10以内的数加减法,教学中学生有一个一个的数法,有摆小棒操作法,有心算,有利用数的组成和分成计算等多种方法。虽然新课标中没有强调数的分成与组成为计算方法,但是它也在练习题呈现这种算法,经过比较实践,数的分成与组成仍是有助于加快计算速度的优法。又如:教学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材创设了 “有几瓶牛奶”,学生在解决 “9+5”时,可以一根一根的数;可以把5根分成1根和4根,先把9根和1根合起来,然后再加上余下的4根;可以把9分成4和5,先把5和5合起来,再加上4;可以先算10+5=15,再算9+5=14,通过比较,教师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关注到拆小数凑大数的 “凑十法”。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开始就决定学生用哪种算法,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运算方法后,进行比较充分的交流,使学生在澄清自己思路,运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中,倾听他人的方法,在反思、经历练习的过程中逐渐领悟掌握优化的算法。
数学计算教学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对于年龄最小的一年级学生计算教学更需要适时的巩固练习,同时也要注重练习的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中、高年级计算能力的形成。对于一年级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一年级口算不仅要正确,还要有一定的速度,这就要求教师做口算训练的有心人。
1.基本口算经常练。教师在授课之前,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并结合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口算题目,一般采用视算与听算相结合的方式。此外还有全班或小组开火车,对口令,接力赛,找朋友火眼金星等游戏性的练习形式。
2.重点、难点专项练。计算内容的安排,呈螺旋上升的状态。新知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能力基础上。那些对新知教学具有关键作用的旧知,需要进行专项训练,扫除障碍。例如: “20以内进位加法”的 “数的分成”训练; “20以内退位减法”的 “进位加”训练。
3.结合学生平时的错误进行练习。例如:看谁符号看得准,题目相对简单,但是符号各不相同,让学生在做题中注意观察符号。进位不进位对比,减法和加法对比,这样训练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也复习了旧知识,进一步明确加、减之间的关系。
4.变换形式快乐练。一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活泼的,口算练习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游戏在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而运用一些游戏,可以增强趣味性,寓教于乐。可以采用今天我是小老师,小组口算比赛,夺红旗、抢答口算题、擂台赛、争做口算大王等。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提高口算能力,打好口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