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语文情感教学传承民族文化情感

2018-04-02 11:19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
师道(教研) 2018年4期
关键词:林觉民使命感责任感

文 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 王 敏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强调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非常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情感。可是在现实的语文文本教学中,有些学生的内心情感却越来越难以唤起,师生的有效互动也越来越艰难,多少经典美文就这样黯然地与我们擦肩而过。本文以林觉民的 《与妻书》为例谈谈情感教学。

一、教学过程

1.复习 《孟子·鱼我所欲也》

2.文本解读

(1)信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吾至爱汝” “吾真真不能忘汝”之情?多媒体展示:三忆、三愿。

(2)为什么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当时国事如何?人们的命运如何?有民族责任感的人能置身于事外吗?介绍林觉民个人情况。此时的林觉民会心安理得地享受天伦之乐吗?促使林觉民作出抉择的,正是“对民族的大爱” (学生齐声回答)。请朗读文中表现林觉民舍生取义的句子。

(3)总结:一个 “情”字贯穿全文

爱妻之情的升华——爱民、爱国

3.巩固深化

多媒体展示 “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获奖者孟祥斌的事迹及颁奖辞。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模仿上述形式,给假设成为“感动中国”1911年度人物获奖者的林觉民写一段颁奖辞,并进行交流。

学生作品:他,生活在一个“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社会,目睹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的现状,毅然做出了自己无悔的选择,抛下白发双亲,舍弃娇妻弱子,用年轻的生命践行 “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诺言。

4.课堂小结

理解作者在 “大爱”与 “小爱”的碰撞中,两个爱如何统一。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

5.布置作业

学生交流写的颁奖辞。

二、对深入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考

1.以情动情,以真求真

教师只有首先被感动,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课堂也才可能呈现出强烈的共鸣状态。有人说: “读 《出师表》不哭不忠,读 《陈情表》不哭不孝。”作为教师,如果你未曾为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感动过,也没有感受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那么,在教学中就只会以讲授文言知识为目的,越教越枯燥,把 “答案”“教”给学生,还哪来的情可言呢?所以,教师的用情一定要真挚。

2.目标单一,重点突出

这节课的主旨是:了解林觉民的痛苦抉择,理解他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用一个 “情”字贯穿始终。字词解释、语句翻译等内容或者在预习时完成,或者在课后解决,或者暂时忽略,由此增强了上课的针对性、明确了上课的目标。

3.层层质疑,达到共鸣

《与妻书》的阅读难点是学生与林觉民有时代隔阂,导致无法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学中我采取了层层质疑的方式,步步铺垫、一环扣一环,使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林觉民,与他同悲喜,激发了内心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达到共鸣。

4.依托文本传承民族文化情感,融入现实

巩固深化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模仿孟祥斌的颁奖辞,给林觉民写一段颁奖辞。 “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我想,这也应该是民族责任心在现实中的体现吧!孟祥斌的年龄、身份及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更容易被感染,因此,学生在感动之余,纷纷动笔写下所思所感。

猜你喜欢
林觉民使命感责任感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辛亥革命
林觉民:不负天下,但负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