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良好政治生态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2018-04-02 05:36:34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21期
关键词:德治国法治道德

(中共忠县县委党校 重庆 404003)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近十年来,孙政才和薄熙来、王立军成为政治生态的污染源,对重庆政治生态和干部群众伤害极大。需要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坚守为政之德,久久为功地持续改善政治生态。

一、法律和道德在现代化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

在国家治理方面,道德主“内”,法律主“外”;道德“禁于前”,法律“惩于后”。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一)法律和道德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相辅相成的形式

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江泽民在2000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①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依靠的是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以德治国”依靠的是社会舆论和人的良知、修养,两者应被看作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而不能把“以德治国”变成“依法治国”之外的另一个基本方略。

2.法治与德治。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法治是“良法善治”,其中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德治”是对“法治”的重要补充和完善,二者结合,不能顾此失彼。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讲德治不讲法治,道德就失去保障;只讲法治不讲德治,法律也难以深入人心。

3.法安天下与德润人心。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上提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充分发挥法律的“自治”作用,而不仅是“治人”作用,保障行为主体在法治的轨道上各行其是并自负其责,维护社会基本秩序和底线。充分发挥道德的“自律”本性,滋润人心,而不仅是教化作用,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

(二)法律与道德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相辅相成

法律和道德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在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法律与道德都是对社会的一种价值引导,在社会秩序领域具有一定的通约性,都旨在规范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因此形成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的规范世界。其次,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存在界限问题。在社会关系领域,有一部分社会关系是不适合用法律方式来调整的,道德对此界限之外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有独特贡献,特别是私德对“良心”的调节更能发挥作用。再者,我国现代社会“德”和“法”的目的、内容与传统社会有天壤之别,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上的。我们今天的法,是人民群众参与制定、体现人民群众意志、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法。我们今天的德,是在全社会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全社会建立的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最后,公德可能成为法律强制约束的内容。梁启超先生在其《新民说》中专门讨论过公德与私德。他认为,“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在现代社会,公德是与法律条款直接相关或比较接近的道德规范,对它的遵守具有义务性;私德是距离法律条款较远的道德规范,对它的遵守具有非义务性或超义务性。对某些特定职业来说,一些义务或职责是道德底线,违反了轻者受到道德谴责,重者受到法律制裁。

二、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是修复重庆政治生态的正确道路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

(一)法律、道德和良好政治生态能实现良性互动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政治生态是一种政治环境系统,囊括了由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带来的人文性要素,是政治发展和政治建设系统化的软性环境和柔性空间。法律和道德参与构造政治生态,同时也受政治生态制约,在政治生态良好的时候,三者能够良性互动,政治生态败坏的情况下,法律和道德的效力极易受到减损。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发展,现代中国社会已不完全是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在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法律是治国安邦的重器。道德在本质上是自律的,但自律并非无条件的,需要以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为平台,而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诉诸法律的强制性和良好政治生态的示范性。我国的法治和道德又明显呈现出“政府推动型”的特征,所以,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是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保证。

(二)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对修复重庆政治生态有重要作用

当前,重庆要修复被破坏的政治生态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最要紧的任务是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孙政才口头上经常讲坚定“四个意识”,行动上却与中央离心离德;大搞所谓“民生工程”,却有名无实,让老百姓缺少获得感,实则想为自己贴金;一些重特大事故发生后,不去现场指挥,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漠不关心。薄熙来搞的所谓的“民生10条”“共富12条”,实质上都是虚假表演、政治表演。③薄熙来邀约民心,为的是自己的“加官进爵”;在重庆大搞“唱红打黑”,自己却是野心膨胀,搞“独立王国”。孙政才庸政懒政怠政,以权谋私,歪曲用人导向。

究其原因,一是当一个人权力大到靠人性本身难以抵御的时候,谁都可能走向反面;二是公共利益被少数人控制,主要领导人权力过大、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运作得不到有效监督约束,为滥用权力提供了很大空间。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孙政才案例和薄熙来、王立军案例带有体制性、机制性、制度性共因。

法律具有稳定性,不随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是约束公权力的重要制度力量。道德可以滋润人心,潜隐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理念,是重要的思想力量。法律可以构筑“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道德则可与时俱进地健全“不想腐”的保障机制,“治之于未乱,为之于未有”。同时,修复被破坏的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的重要议题,重构政治生态必须立足于党的建设,而党的建设最终会落脚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上来,仍然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三、加强法治建设,坚守为政之德,久久为功建设良好政治生态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要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核心在于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要通过他们形成“头雁效应”;必须坚持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破立并举,持续优化重庆政治生态。

(一)加强法治建设,弘扬法治精神

1.培育法治信仰。法治的精髓是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法治的重点之一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要在领导干部中树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的思想,依法法治限制公权、限制特权,把公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通过严格执法执纪、公正司法,确保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2.完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着力从党纪和国法同时发力,在党内构建监督制度体系,和国家建立约束公权力的制度框架统一,两者构成完善的公权力约束体系。建立健全公开的监督机制、立体公平的评估机制和必要的淘汰机制,建立一种中长期的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和晋升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设置权限和责任合理匹配的权力体制,督促为官想为、作为、善为。坚决打击因公谋私、以权谋私的贪污腐败现象,让向他人输送利益、收取额外好处的行为受到法律法规的严厉处罚,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使权力在民主化、法治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3.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大老虎”超过200人,都是副部级以上的干部、少将以上的将领。这一现象表明,对“关键少数”监督不力,是我们法治的一条软肋。现在,纪委书记的选拔任用由上级纪委来提名,解决纪委书记监督不了党委书记的难题。此外,还可在以下方面着手使监督由虚变实:一是重要选人用人上,增加党员、公众的监督渠道和监督方式,凡由人大履行任免程序的干部在提名、考核、酝酿、常委会讨论等环节应由人大人事部门参与;二是完善国家监察体制,使以前六个担负监督职能的体系能汇聚合力,加强党纪政纪监督;三是加强互联网时代的媒体监督;四是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监督;五是实行官员信息和施政行为公示制,特别是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信息在主政地域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加强德治建设,发挥道德作用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传承发扬好红岩精神和红船精神,树立良好道德风尚,自觉抵制“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圈子文化,防止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始终保持先进性和高尚性。

1.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党性,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党性教育是领导干部正心修身的必须课。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政治生活是以共产主义为根本追求的,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基本公德要求。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把握人民群众需求、尊重人民群众意见、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正确对待个人权力、荣誉、地位、利益,时刻牢记共产党员不能有特权;时刻提醒自己既然手中掌握着公权力,就要习惯于在阳光下做事,习惯于被人民群众监督,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3.严私德,锤炼修养品德。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慎始慎终、慎独慎微,洁身自好、廉洁自律。时刻从小事微处着手,防微杜渐。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杜绝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利益,形成清正廉洁好政风。

【注释】

①孙聚高,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J],行政论坛,2002,(9).

②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北京:人民日报2016-12-11,(01).

③客观看待肃清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二论彻底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N].重庆日报2018-3-28,(03).

猜你喜欢
德治国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
消费导刊(2019年41期)2019-07-12 23:30:17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长江丛刊(2018年1期)2018-11-15 05:47:07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新形势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再探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