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主人公安迪·杜弗伦是一家大银行的副总裁,他的妻子与高尔夫球教练偷情时被杀,而安迪却不幸蒙冤,被法院错判为终生监禁,并被投入到肖申克监狱服刑。他在狱中不断传播自由信念,然后用19年的时间凿开了一条暗道,最终成功赢得新生。这部影片虽在当年奥斯卡奖中惜败于《阿甘正传》,但它在IMDB影视排行榜长期占据第一的位置,可以说它是一部经住了时间沉淀的电影,是影史上的无冕之王。
原型批评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原型批评理论的两大主要理论来源。弗雷泽在其著作《金枝》中提出了仪式、巫术、神话等对于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性。而荣格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上,创立了人格心理分析,并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而原型批评的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1957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并提出原型可以分为人物、情节、意象等几个类型。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对于西方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更是拥有无可取代的神圣意义。因此在西方的众多影视作品中,都有与《圣经》相关的情节、人物、意象出现。受西方圣经文化的影响,《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大量的《圣经》原型,本文将从情节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三个角度对电影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挖掘出电影深层次的内涵。
救赎论是基督教哲学中崇高的表现,也是《圣经》中最重要的主题,《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以“救赎”为主题,与《圣经》中被称为“救赎之书”的《出埃及记》有极其相似的情节。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因为妻子的出轨而深受打击,又被控方律师陷害而无辜入狱。在监狱中,安迪因为出色的金融才能而受到看守长的信任,他帮助看守长出主意逃税。后来在看守长的推荐下,他受到了典狱长的信任,开始管理所有狱警的税务,并且管理着典狱长的全部金融记录。但是安迪真正想要的是自由,于是他用偷偷藏在《圣经》里面的锤子,凿出了一条越狱通道,还在离开之前带走了典狱长的金融记录本。成功出逃后的安迪,将典狱长的罪证寄给了报社,揭发了典狱长的丑恶罪行,使得狱警哈德利被捕,而典狱长畏罪自杀。
安迪在电影中的经历是约瑟和摩西两个人的结合,他跟约瑟一样明明无罪,却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中,因为他们的某个才能而受到了赏识,最终得到了重用。可是他们不断受到侮辱和践踏,于是安迪选择了像摩西一样去追求自由和自我救赎,选择向施暴者连本带利索还的形式,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复仇”和“救赎”之路。
《出埃及记》是《圣经》中最具传奇性和故事性的情节之一,它所蕴含的救赎主题能够引起西方人心理上的共鸣。《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叙述方式,表明原著作者深受《圣经》的情节原型的影响。
弗莱认为文学产生于神话,是神话的延续和“位移”的结果,而经过文学作品而改编的电影,也同样具有这种神话原型的延续和“位移”。在《圣经》故事中,耶稣是所有故事的主人公,为救赎因亚当和夏娃造成的原罪而无法自救的人们,来到人世间,《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原型人物就是耶稣,他是为救赎监狱中的人而出现的。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就是像耶稣一样,为救赎“被制度化”的狱友,使他们能够获得短暂的自由,安迪经常不顾自己的死活。为了能让跟他一起修监狱房顶的狱友喝上冰镇的啤酒,他冒着被监狱长暴打的危险,主动告诉监狱长如何逃税。喝着安迪用生命危险换来的啤酒的狱友们,就好像是在翻修自己家的房子一样悠然自在,享受着片刻难得的自由。后来,安迪在收拾图书馆的二手唱片时,发现了《费加罗的婚礼》,他冒着危险在播放室里把这首曲子放了出来,即使面对门外监狱长不停的警告和威胁,他依然将音量调到最大继续播放,直到曲子结束。后来他被关了两个月禁闭,但正是因为这首音乐,给狱友们带去了自由和希望,就像瑞德所说:“我到今天始终不知道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不说更好。”安迪看到监狱图书馆的状况之后,决心要改变,于是开始每周给州政府写两封信,坚持了六年终于得到了州政府的支持,在安迪的坚持下,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成了美国当时最好的监狱图书馆。虽然身在监狱之中,身体是受控制的,但狱友们可以像常人一样通过书籍、音乐来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的思想和灵魂是自由的,而这些也让“被制度化”的狱友们看到了生活上的希望。
电影中的安迪就像耶稣一样,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不断把自由和希望传递给周围的人,他又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和坚韧性,坚持不懈地同邪恶势力作斗争。他就好像是降临在肖申克监狱里的福音使者,为了“救赎”而来到监狱里,在不断救赎着周围人的同时,也在救赎着自己。
在电影中,对于意象原型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通过意象的反复出现,传递给观众一种情绪和内在含义,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意象原型就是水和阳光。
在《圣经》中,上帝用降暴雨的方式洗刷世间的罪恶,因此水意味着灾难和救赎。在电影中,水的意象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安迪进入肖申克监狱的时候,他跟所有刚进来的人一样,要接受彻底的清洗。就像《圣经》中说的:“信而受洗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这意味着他们用净化身体的方式,洗刷掉过去的罪行,得到救赎,同时也意味着同外面所有的东西彻底决裂,要开始全新的生活。第二次出现是安迪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爬出下水管道成功越狱之时,他张开双臂,接受暴雨的洗礼,获得了身体和精神的自由。这对安迪来说是一场庄严的仪式,意味着自由和重生。第三次出现水是在瑞德获得假释之后来到了跟安迪约定好的自由之地——墨西哥的圣娜达卢,两人重聚的时候,一望无际的海水代表着安迪和瑞德都获得了新生,将要开始美好的生活。水是原型批评中最常见的原型意象之一,弗莱认为,水既有死亡的意象也有拯救的意象,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观点。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水是具有自由、救赎、希望的含义的。
阳光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有象征理性、父权、时间、生命等含义,在气氛压抑的《肖申克的救赎》中,阳光的出现都是很短暂的,象征着监狱里短暂的自由时光。阳光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安迪为狱友们争取到冰镇啤酒的时候,阳光照在屋顶上,狱友们喝着啤酒,享受着难得的自由时光。阳光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安迪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时候,优美的旋律回荡在监狱上空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朝着声音的方向,静静欣赏,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美妙的音乐让狱友们获得了一瞬间的自由和希望。而第三次出现阳光,是在安迪和瑞德重聚的时候,灿烂的阳光照在两个人的身上,他们慢慢走向对方,准备开始全新的生活。在《肖申克的救赎》中,阳光的出现象征着自由和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以“救赎”为主题,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追求自由的信念和希望。安迪对于自由和信仰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周围人的无私奉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电影中存在大量与西方文化以及《圣经》相关的情节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只有对西方文化内涵以及《圣经》里的相关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影片中的隐喻和内涵。通过原型批评的方式来对电影进行解读,能够剥离掉附着在影像表面的东西,对整个电影的骨骼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它真正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