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担语文,搭桥致远方
——对话 “苏语五人行” (上)

2018-04-02 04:29冷学宝何计凤刘恩樵王益民柳咏梅梁增红丁卫军
师道(人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课堂活动

冷学宝 何计凤 刘恩樵 王益民 柳咏梅 梁增红 丁卫军

冷学宝 (以下简称 “冷”):来自苏州、镇江、南京、常州、南通的五位语文教师走到一起,组成了“苏语五人行”,是因为共同的教育理想,近似的教学理念,特色鲜明的课堂主张,富含激情的生命行走。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每一个语文人都在行走,只不过瞩望的目标有高低,行动的方式有区别,行走的效果有悬差罢了。教育行走需要伙伴,但也不该拒绝孤独,因为我们不光要走得远,还要走向更高处。而你们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孤独和伙伴之间自由切换,在探究和研讨中完成理念碰撞和课堂创新,最终打造出属于自己,更属于团队的教育品牌。

今天,能和五位专家一起交流、探讨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对语文课堂的理解,对语文教师道义、责任、担当的理解,我们倍感荣幸。五位专家的教育主张、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散见于你们的著述中,但当面聆听,我想,肯定会更有意思,体验也更有趣。

何计凤 (以下简称 “何”):思是行的前提,行是思的落实,而我们语文教师的行与思,并不是线性排列的,行中思,思中行,才能有效调适我们的教学行为,让我们的课堂行走更诗意。五位专家,请你们先谈一谈各自的教学之思和课堂之行。

刘恩樵 (以下简称 “刘”):我主张的 “全语文”教育,借鉴的是“全人教育”,意在促成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在 “全”字,目标高而适中,涵盖广而接地气,手段灵活而显人性。站立课堂三十七年,我一直反对教语文只教一本书,教语文只在课堂,教语文只做习题,教语文只为分数。

冷:您的语文教育理念和课堂实践指向的都是人,而不是生命之外那些可以被测度、用以示众的东西。

刘:刚工作时,我就对全语文产生了兴趣,后来,我关注语文的活动课程,对 “全”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叫 “全语文教育”,而不是“全语文教学”,是因为我的课堂宗旨要把学科教学和立德树人归并到一起,培育、造就更多契合人类理想的 “全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达成四个方面的结合。首先是课内外的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结合,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活语文;其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结合,我们建成了苏州市第一个 “全语文课程”基地;第三,在有蓝本、看得见的语文课程基础上,开设不受条框束缚、可感可亲的语文课程;第四,着重于国家语文课程、地方语文课程与校本语文课程的全面优化。前不久,我们搞了一个语文节,凸显了 “让语文学习活起来,让学习语文动起来”的教学主张,为的是将语文与生活、生活与语文联系得更致密。学生对这样的语文活动蛮喜欢的。

冷: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就应该实现语文与生活的相互覆盖。语文学习没有盲点,语文教育才能走进新的天地。

刘: “最美语文在课外”,大家对这种说法可能有反感。因为,我们一直说课堂是主阵地,是加油站,是训练营嘛。

何:您的意思是,语文学习起于课堂,但不能止于课堂,而应该投向更广阔的领域。

冷:语文学习当然不应该局限于一室之内,将几十个人拢在一起聆听所谓的专业授课。其实,进入学校之前,学生已经在语言的大课堂里学习、浸润了好几年,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但诡异的是,学生走进课堂前,还能说会道,也敢发表见解,可是,在语文课堂里 “摸爬滚打”了几年之后,竟然不会说话,不敢 “写字”了。

丁卫军 (以下简称 “丁”):这都是语文课堂过窄、语文教学过狭惹的祸。

刘:达成课内外的结合,才可以改变这种窘境,语文教育的路子也才能越走越宽。为了打通课内外的关节,我就和学生一起 “做学习语文的建设者”。

丁:我提倡的 “简约语文”“让写作教学看得见”等教学主张,已获业界许多同仁认可。践行 “简约语文”,构建 “真实而完整的写作教学体系”,努力 “让写作教学看得见”,当初只是为了突破少、慢、差、废的教学困境。一路做下来,我和我的学生不光远离了 “少慢差废”,也将阅读和写作过成了一种好日子。

何:当丁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学生的笑脸与课堂的氛围就是最好的说明。每次听丁老师的课,在我都是享受。尽管每一堂课都有所不同,但透过您的课堂作为,我还是 “看到”了您的教学主张。

丁: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确立并坚守教学主张并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毕竟,让学生安安静静、不带功利地接近文学、接近经典,需要推倒来自多方的压力与阻挠。

冷:推倒是不容易的,甚至根本不可能,这与语文教师的优秀程度无关。毕竟,我们面临的阻力有些源于自身。

丁:正因为有这样的思考,我才决定改变策略,变推倒为疏导,化阻力为动力,实现批判基础上的建构。就拿我做的微写作课程来说吧。从2016年到现在,即使再忙再累,我也和学生一起读,一起写。三年的微写作实践,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语文素养也是水涨船高。这也赢得了家长的信服与尊重。我带的2015级学生,今年即将参加中考,拿模拟考试的有关数据与平行班级对比,可以看出我们的作文有明显优势,这也给了我骄傲的 “本钱”,更坚定了我将微写作坚持下去、把读写活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很多人反对在语文前面加前缀,以为这是树旗,有骄纵的嫌疑。但我要说,能树旗是一种智慧。

冷:因为关注范围的局限,有些教师一叶障目,看不到飘扬在语文上空的旗帜。而您持续关注学生的读和写,并形成了独特风格,树起了一面简约而丰美的旗帜,受惠的不光是您个人,更有您的学生和素不相识的语文人。最近,读了您两部著作,我对您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教育,探索回归本真的写作之路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越发钦佩您的所为。

梁增红 (以下简称 “梁”):简约也好,丰美也罢,语文还是应该展现自身的仪容,将非语非文、无效无用的东西删减。合理、适度的剪裁,会让语文在回家的路上越走越好。让语文回归简洁,首先要做好文本教学解读。要做好文本教学解读,而不仅仅是理论解读,更不是顶礼教参的伪解读。一篇文章,一班学生,一节45分钟的课,是我进行文本教学解读的立足点。拿到一篇文章,必须思考如何发挥它的教学价值。其次,语文教学设计要精简流程,能为语文课堂减肥消肿。现在的语文课有很多太花哨,太复杂了。冗长的导入,声像图片满堂播放,不着边际的延伸,故弄玄虚的拓展,深不见底的主题解读,伴娘拐了新郎走,语文课没了语文味。

冷:拓展没有边界,学生看起来活动充分,其实所得甚少,甚至淡了学语文的心。然而,许多教师却以为拓展越宽,教学越有效。殊不知,被动而无奈的拓展活动,只会让语文学习的主体集体沦陷,语文课堂充满悲情,致人唏嘘。

何:正确的废话说多了,只能迟钝学生的思维,拉低他们的语文素养。而那些深刻到孤傲,以致染上魔幻色调的主题探究,不光无益,而且有害。因此,拓展适当,挖掘适度,让语文教学走在正途上,不致陷入泥淖之中,就成了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梁:没有边界又至为肤浅的拓展,只会将课堂引向晦暗。类似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的课堂拓展其实是无胜于有的。把语文教学做到简洁又不简单,应该关注与核心素养匹配的“关键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拿到一篇文章后,我先想教给学生什么,再想如何找到那个契合 “关键能力”的点,怎样把学生带到那个点上去,最后,还要思考目标是否达成。当然,我的课堂着眼点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课,而是借助这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向关键能力靠拢,向大语文目标迈进。自然,大语文不是每个人都能关注的,我们一线教师还是应该把小语文上好,搞好自己的语文活动,避免课堂里的本末倒置。

冷:小语文其实不小,大语文也并非不可亲近,真正让人无奈,也令人不解的,是很多语文老师孜孜不倦的努力,教出来的语文却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语文:内容浮泛,形式怪异,拼尽全力 “拥抱”非语文,到头来只是黯淡了课堂,背离了教育,背叛了生命,这是至为伤情的。

梁:我现在兼职教研员,听课时的最深感触,就是许多老师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不懂得将学生带向何处。

何: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中有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了。

冷:教出自己的东西,这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当然,教自己的东西可能会有瑕疵,但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还是比四平八稳地读教参更有意义的。教师只教固化的知识,学生的思维也必然会固化,长此下去,学生也就不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样,鼓励学生提出观点,哪怕这个观点有错误,站不住脚,也比将答案 “贩卖”给他们更有价值。要知道,错误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修正、校准,但只会重复他人的观点,这个人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柳咏梅 (以下简称 “柳”):我的四位兄弟都有旗帜鲜明的主张,唯独我,到现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理念。

冷:您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这也正反映了您的批判性教育品质。

柳:但我也是有教学追求的。(众笑)立足课堂,把语文与生活打通,将生活与语文打通,是我的努力所在。两个打通,并不是词序的颠倒,而是有各自的立脚点的。前者立足于语文,后者侧重于生活,结果是实现语文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语文化。我到中学带了6届学生,每一届我都会举办丰富的语文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内容,既有保留项目,也有创新内容,形式也是越发丰富。这样做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学生亲近语文,喜欢语文,享受语文,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语文很可爱。

冷:让语文可爱一点,彰显的是语文教师的优雅。语文应该是最人性、最美妙的课程,然而,不当的操作又会让语文离人性越来越远,离美感越来越远,并且永远无法回归。语文不可爱,还可憎可恨,与其说是语文的悲剧,倒不如说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柳: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每天看到不一样的语文,进而喜欢语文,至少,让他们认识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比以前的读读课文,完成练习,做份试卷要有趣得多。这些语文活动可能是我组织,也可能是学生轮流负责的。安排好教学进度,我会腾出一个星期的时间,不上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而是让学生举办语文活动,过语文文化节。如,歌曲与语文,饮食文化与语文,甚至是大家看不上眼的俗语、谚语、南京方言,都可以进入我的语文活动中。初三时,我带孩子们每天看一集 《如果国宝会说话》,利用各种媒介丰富他们的语文活动,强化他们的语文感受。高中老师非常喜欢我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的积累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感受力更好,不光有情趣,还懂理趣。

冷:情趣与理趣结合的语文课堂,一定是诗意的。当然,还是用“可爱”来描述最恰当。

柳:有时候,我也会带一些热点问题进课堂,和学生一起讨论。我的语文课堂是百变的,学生不知道我今天会将怎样新鲜的内容带进教室,所以,都满怀期待。要是有事误了语文课,就会感觉受了莫大损失——那种后悔的样子,其实非常可爱的。当然,不愿意遭遇损失,我会给他们补上的。现在,《如果国宝会说话》放完了,我又在每天上课前给他们看两个东西。一是现代经典诗歌,我们读舒婷、席慕容、徐志摩、汪国真等人的诗作,每天两三首,需要时简单讲一下;有争议的,就展开来研讨。二是中国词牌典故,每天积累一两条,了解词牌名的由来、句数、句式、用韵等内容,再抄写、朗读、背诵。五六十个词牌名的解说和代表作积累下来,收获很大。这样,每天增加一些营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慢慢就熏出来了。

冷:坚守该坚守的,抛弃该抛弃的,您的语文课也就处在不断的调整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是因为您的课堂超越了一般课堂功利化的追求。而对语文课满有期待,就是学生对您的最高评价。

柳:语文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而深刻的,只是成效的彰显有早晚,影响的深刻程度有区别罢了。我的一个学生上了高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时,发现自己的初中语文课内容太丰富,活动太生动,太有意思,也太有格调了,就很得意,特地跑来和我分享自己的喜悦。另一个学生保送到清华,回来看我,我让他到教室分享心得。他真诚地告诉学弟学妹们: “老师当初带我们到街头去研究店名文化,搞了一次综合性活动,没想到,这次清华大学面试时用上了。清华大学主考官给了我们17页资料,是关于大英博物馆的一些内容,要求我们半小时看完,再谈自己的观点。我说,文化有地域性,需要自己去体验,就举了研究店名文化的活动。教授们对我举的例子很感兴趣,也给予了很高评价。当时,柳老师带我们搞的很多语文活动就像玩的一样,没想到不知不觉就培养了我们的能力,丰富了我们的学养。”

何:这是超越功利的追求的必然。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最是学生的期待。

冷:柳老师用多样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爱上了语文,也让我看到了您 “可爱语文”的高山一角。我用 “可爱语文”这个词来描绘您的教育理念或教学主张,有班门弄斧之嫌,但我是真诚的。您围绕人开展的语文活动,您惠泽生命的绕指柔术,不光感动了我们,也收获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最高荣誉:将语文变成了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王益民 (以下简称 “王”):语文教师的可爱,还因为有自己的语文课程目标。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我的课程目标:对话生活,旨归语用,承传文化,觉解生命。我也倡导大语文,但我将课堂作为主阵地,采用 “对话式”。我的语文课程内容也简单,叫 “语文全领域”,在读、写、听、说的基础上,加了一个 “研”字,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样提,是基于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属性:语用性;实践性。读,肯定不是读一本教材。我编了一套教材,一个学期一本。同时,整本书阅读,我们一个学期读八到十本书。写,有两种,一是语篇写作,再是考试作文写作。语篇写作,就是我们平时的写作,各种文体都要涉及。 “听”呢,也有两个课程模块,一个是作家进校园,二是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说,是指七八九年级的 “一分钟演讲”,一个人讲一分钟,一堂课五人讲。七年级是 “碎语等我”,八年级为“诗话自然”,九年级叫 “图说天下”。这三个阶梯型的演讲也有范围,七年级是 “人与自我”,八年级为 “我与自然”,九年级是 “我与社会”。

何:完成这种扎实、有层次,又互为依附、互相促进的读、写、听、说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有大幅度的提升。王老师,您带领学生研究了哪些内容?

王:我们一个学期研究一个文学人物。七年级研究苏轼、鲁迅,八年级研究老舍、朱自清,九年级研究杜甫、赛珍珠。赛珍珠生活在我们镇江,也就是镇江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冷:研究文学人物,学生一定很起劲。而研究本地的文化名人,见证本地的风土人情,给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刻而久远的。如果说十六字 “箴言”涵盖了您语文课堂的目标、方向、范围、手段,那么,在读写听说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则使您的 “语文群领域”更充实,更饱满,更生动。

何:王老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谈一谈如何带领学生研究文学人物的吗?

王:以一个课程计划为例。我们研究苏轼,读林语堂的 《苏东坡传》,听康震的 《苏轼》,说 “我心目中的苏轼”,写嘛,是笔录苏轼的12首经典诗词,研则是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撰写一篇千字以上的研究论文。读写听说研,是联通在一起的。

梁:所谓任务群,我也是这样理解的。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准备好了才去做,而是我们做了才有可能走向深入。

丁:写作任务群肯定是跟读联系在一起的。

冷:丁老师的团队里已经有很多人在进行任务群的实践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丁:我们研究的内容是有前瞻性的。做课题、做项目,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也允许失败嘛!关键在于尝试,有时失败的意义比成功还要大。

冷:别人研究透的东西,你再去研究,想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度创新,可能比从头来更加困难。因此,研究最 “讨巧”的办法,就是走在前面,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容。

梁:有时,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创建一种理论,而是掌握一种方法,寻找语文学习的路径。

冷:五位老师,你们的理念和主张让教育有了高度,实践与调整让课堂有了温度,思辨与研究增加了生命的亮度,而课堂的温情,又倒过来凸显了你们的教学智慧,所有这一切,都归并为一点,那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家刚才重点谈的是语文课堂里的 “行动”,目的正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从知识到能力,从态度到智慧,从性情到精神,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和而不同,同而不僵,让我们看到了五位语文人共同的执着与求变,坚守与创新,严谨与温情,丰富与美丽,有利与无欲。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语文课堂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