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一部六年前为清华校庆献礼的影片《无问西东》上映,意外地票房不错。同时,电影的舆论导向也昭示着当下中国教育的应有之道,那就是“立德立言,不问西东”,出自清华大学的校歌。
一百年前,美国以庚子赔款的一半用于培养中国留学生。清政府的留美训练学校即成为清华大学之前身。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教育先贤仍有这样的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不崇洋媚外,平等地开向西方文化。
电影里,既有长衫先生气宇轩昂地讲述《儒行篇》“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也有传教士与抗战中的乡亲唱赞美诗祈祷和平。
这才是和谐多元的文明,是理想的人文教化。但曾几何时,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忽视了先贤的教育智慧,一味轻贱中国传统文化,膜拜西方文明。
表现在基础教育界,中小学教材的纷争就不必说了。年前,又有网友质疑初中历史教材删除扁鹊、屈原、张衡。原因是一些专家认为扁鹊等人在历史上不可考证,复原的地动仪测不了地震。出版社则回应:没有删,语文课本仍有保留(据搜狐教育)。
实际上,美国初中历史教材即有张衡地动仪的介绍。很显然,西方文明不乏对东方文明的尊重,也有公平正义的真精神。
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一个在文化上自侮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偏于一端的教育,培养不出有骨气的中国人,也培养不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可以预见的是,十九大之后,文化自信将越来越深入人心。1月16日,北京市公布了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其中,语文学科的重要调整是把《论语》纳入经典阅读范围,与海明威的文学名著《老人与海》、中国名著《红楼梦》等一道,成为高考考查篇目,这是以高考倒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它可以成为风向标,引领基础教育界恢复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前些年,多有一些教育专家批评读经私塾、儿童读经是文化保守。实际上,凡是本刊记者走进的读经学堂,一样大量诵读《圣经》《莎士比亚戏剧》等西方经典。但西方的修道院不会读《论语》,有人会说这是文化保守吗?
岁末年初,本刊记者又走进了河南的几所公立学校,当地教育人实践的经典教育进课堂已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在这些身体力行的河南教育人身上,在那些朴实的家长眼中,记者们感同身受地意识到:中国人,读中华民族自家老祖宗的经典,这不是所谓的被忽悠。专家们可以批评,但在批评之前最好先做一些基本的了解,这即是中国人所言的“忠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