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权达
(辽东学院 辽宁丹东 118003)
萨满文化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文化,满族从先民时期到现代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肃慎、靺鞨、女真等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其始终信奉萨满文化,萨满文化业已成为深入骨髓的一种民族情怀,它自然而然影响到了满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萨满教认为神域包裹着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并且相信神时刻存于我们身边。也就是“万物有神论”在这个理论影响下,并基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人们对于天灾人祸毫无抵抗力,只能被动的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或惩罚。所以人们寄情于虚无的神灵祈求护佑。故而延伸出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以及英雄祖先的崇拜。丰富的神邸与图腾崇拜为装饰纹样的启蒙与产生提供了极为理想肥沃的土壤。
在满族传统中,以白为贵,后与中原汉文化交流融合后将红黄蓝三色与之同列为名贵色,尤以明黄为尊,非皇室不可用。
在中国历代传统服饰中,唯有满族是在布料底纹明显的面料上绣以花纹为衬,使面料花色与刺绣纹样对比强烈、相映成辉,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1]若底料色深,则绣线色就稍浅,反之亦然,这就造就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极强的层次感。并且满族民间刺绣的配色设计时具体物象只作为参照,并不完全根据客观事实进行设色。常常根据图案的整体效果或邻近色彩进行主观的配色创作,带有极为浓烈的个人主观韵味,力求绣品达到浓烈醒目、明快突出的艺术效果。纵观现存的满族刺绣作品,绣者常常大胆选用对比色或互补色,且纯度颇高,色彩运用极具特色,这就使得其装饰韵味大增,但效果却杂而不乱,协调搭配十分恰当主次分明。整体呈现艳丽、明快、喜庆、祥和的气氛。从而造就绣品超绝的视觉冲击力。
满族刺绣深受萨满文化的熏陶,早期绣品受萨满文化中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纹样多为自然山水,动物植物或英雄先祖的事迹。发展过程中在与汉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受汉文化影响,汉族神话传说、传统戏曲 书法等纹样也逐渐走上了满族刺绣的一方绣台。
满族刺绣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艺术载体,是满族妇女发于心出于形的审美实践,是她们对于外界天地万物的感悟以及内心世界主观意识的真实表达。花卉草木、飞禽走兽种种意象无一不在满族刺绣艺人独具匠心的艺术解构与抽象概括中得以再现,从而深深的打上满族文化的烙印。真切的反映了满族人对自然的崇拜与热爱,也于此展示了其富于创新的民族精神。不同的刺绣艺人对于刺绣主体有着各异的感悟与理解,造型及色调也会相应的有所区别,但其对刺绣主题表达的直接性就足以体现萨满文化中借物寄情这一思想对满族刺绣纹样的深远影响。
行为是观念的外在体现,而刺绣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则体现了满族人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世界。中国民间艺术大多是以生命以及繁衍为中心的,这是由中国原始阴阳哲学观念所决定的,人们的生命意识和繁衍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2]因此人们在进行刺绣这种艺术创作时会有意识的用各种繁衍力强的动植物表达这种生命生生不息的愿望,比如刺绣中的石榴、成串的葡萄、莲子、阴阳鱼等意象,象征多子多福,子孙绵延无尽。
同时满族受萨满文化的影响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依赖自然。艺术创作也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和谐自然的生活方式,从大量的生活题材自然景物题材的绣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族人恬淡自然的生活状态。在其创作的立象阶段创作者总是意在笔先的,是在对刺绣主题有一定的感悟之后才开始动笔的,绘制时会根据绣面的限制,自己对情节重点的把握,主观地进行取舍和排布,没有受到教条的构图规则或形式法则的束缚[3],或触景生情,或借物言志,随心赋形,随意赋彩,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刺绣在满族生活中无处不在,日常穿着的服装中、门帘、幔帐、枕顶、围巾、袖口、衣襟、鞋面、肚兜、荷包、褡裢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处处可寻到刺绣的踪影,物品不同,材质自然也就各相径庭,通常有棉布麻布以及丝绸锦缎等各种丝织物。
刺绣纹样的繁多进而也催生出了多变的技法如直针、平金、套针、平绣、补绣、绗针、金板、锁针、缠针、撒种针、施针、正反戗、长短戗、套针、木梳戗、凤尾戗、接针、锁针、钉线、正一丝串、打籽针、桂花针、扎针、滚针、施毛针、齐针、鸡毛针、网针、松针、龙抱柱线、双面绣、盘金......
刺绣是以实用品出现的传统工艺品,在过去满族妇女将他们的深情和热爱倾注在刺绣作品中,不光用以自己欣赏,也将亲手绣的工艺品赠送亲友,满族女孩子从小便在姐妹长辈的熏陶下学习刺绣工艺,出嫁当日要将枕头顶等绣品绷到一张大布上,一路亲友乡邻观赏绣品,以此评价新娘子是否勤劳灵巧,次日将自己最中意的一对枕头顶绣品绣到自己及丈夫的枕头上,随后在嫂子姊妹的带领下将其它枕头顶绣品作为见面礼送给家里长辈,在这里绣品不仅仅作为一种使用和审美的工具,它促进了人际关系、和睦了家庭邻里,业已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4]
满族刺绣在近代的式微难道是其衰亡的前兆么?不,纵观满族刺绣的萌芽与发展历程,他一直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艺术,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就可窥得一斑,它在坚守萨满文化的传统意蕴及技法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从外界吸收并转化其他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与工艺等供给自身发展的元素以丰富自身内涵,为自身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现代化的冲击固然是打击,但福兮祸所倚,现代化所造就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也为其走上世界舞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业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也逐步加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这就为满族刺绣在当代的重新辉煌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时代在发展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自然也随之改变。其纹样、风格、主题、品类等方面就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形貌上的改变。其随意赋形、随类赋彩的创作手法;多用补色与对比色的用色习惯;瑰丽庞大的纹样储备在现代化设计语言的重新阐述下大有可为。
对满族刺绣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和其艺术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有利于该文化的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扬弃的继承,提取出优秀的艺术特征并运用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诠释,为它在现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我国服饰品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个创新的时代我们应深度挖掘满族刺绣的精神内核,进行文化创意的深度提炼,对它传统的精髓进行现代化设计语言的重构,建立属于满族刺绣的品牌,立足市场需要,研究设计新的产品结构,适当利用现代化机械的生产便利,进行产业化系列化的转型,做有深度的文创产业,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吸引更多的人才对满族刺绣进行发展性的、创新性的传承和对传统的满族刺绣进行反哺性的保护研究。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满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本文以满族刺绣的形、色、意蕴、及用材技法等方面对满族刺绣艺术特征做了具体的探究及分析,对满族人民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做了阐述。旨在引起人们对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及关注,以及呼吁以扬弃的手法对满族刺绣这一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对其进行国际化设计语言的重构。使之在现代化的今天重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雪娇,满族服饰刺绣的色彩与图案研究[D].沈阳大学,2014.
[2]陈英.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原始思维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
[3]刘荣超.满族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与意蕴[D].山西大学,2012.
[4]岳春伶.浅析吉林省满族刺绣的文化艺术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4):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