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咏流传》看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策略

2018-04-01 23:31:38黄圆琦
视听 2018年5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流传类节目

□ 黄圆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电视媒体的发展史,无论在技术革新还是内容传播方面,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创新史。因此,创新是电视媒体发展的主旋律,更是一档节目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文化类节目概述及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

从广义上来讲,文化类节目是电视节目类型中“社教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社教类节目是“以知识普及、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取向的电视节目形态”。①因此,我们可以把通过电视手段,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传递人文思想、具有人文关怀的电视节目,纳入我们文化类节目的讨论范畴。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的文化类节目一直是国内相关类型节目的领头羊,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到2017年的《朗读者》《国家宝藏》,再到2018年的《经典咏流传》,几乎每一档节目都能立即引起全民关注,引发讨论热潮,甚至带动线下的教育等相关领域的参与。央视堪称是国内现象级文化类节目最有力的创造者。纵观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创新一直是节目成功的灵魂。

作为国家级媒体,央视所承担的责任和被赋予的期望很高,能不能充分发挥大台风范,制作出既能反映国家意志,又能贴合时代潮流、符合受众审美观念的精品文化节目,是媒体的责任担当和价值所在。在《经典咏流传》中,节目旨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典中寻脉文化基因,在创新性传播中树立文化自信,激励受众的文化自豪感。这不仅传递着文化自信、展现了大国风度,同时也符合受众对高水准文化节目的需求。

二、《经典咏流传》的制作创新:内容与形式并重

《经典咏流传》是2018年央视推出的“中国大型文化节目”,节目创造性地把中国经典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搭配上现代流行音乐,并邀请演艺圈和有故事的素人嘉宾来传唱诗词,内容新颖充实,形式别致独特,开创了内容与形式并举的文化节目新型态。

(一)内容新颖:“和诗以歌”开创文化节目先河

在《经典咏流传》中,新颖、充实的内容是吸引受众的首要亮点,节目创新性地提出“和诗以歌”,把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用流行音乐重新演绎,让人耳目一新。每期节目都会精选5至6首诗词,由主持人撒贝宁朗诵原篇,再由传唱人演唱、分享创作故事,最后由康震、王黎光、庾澄庆、曾宝仪四位“经典鉴赏人”带领大家品鉴诗词、音乐,解读背后的文化内涵。

正如《尚书》中所说“诗言志,歌咏言”,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之一,是无数先辈圣贤把语言、情感高度凝练而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根脉。但是,传统的朗读、吟诵等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电视观众的需要,而《经典咏流传》开创的“和诗以歌”,让文化经典具有了新时代的属性,更符合受众对于文化节目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内容表达上,《经典咏流传》找到了一种传播文化和吸引受众的完美平衡。

在内容方面,《经典咏流传》的“以情化人”让节目呈现出新的格局和高度。在节目中,真正打动人的除了诗词本身,更多的是人物故事,节目娴熟地把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与传唱人、相关嘉宾的个人故事结合起来,在咏叹先祖智慧的同时,找到诗词所蕴含情感的现代传承。

在第三期节目中,中国泳坛名将孙杨一首诗词版的《男儿当自强》点燃了观众,诗词来自东汉刘桢的《赠从弟.其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短短十字表现出松柏不畏严寒风霜的铮铮傲骨,而这一点和孙杨的个人运动经历不谋而合。刘祯以松柏做喻,勉励其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而孙杨带伤训练、日复一日忍受训练的孤独和辛苦,只为在国际赛场上努力拼搏为国争光。孙杨的故事和这首一千多年前的诗所要传达给世人的情感如出一辙,观众不仅仅是在品味诗词,更看到了美好品质的现实传承。

(二)形式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经典咏流传》在节目形式设计上,既有音乐综艺的外在形象,又有经典文化的优秀内核,让一档文化节目形式不落窠臼。节目创新性地把诗词流传的方式重新定义,大胆把现代流行音乐、国际元素与传统诗词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为受众呈现出的是诗词与音乐、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对话。

形式上,《经典咏流传》更像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流行音乐会,节目邀请了包括成龙、王力宏、凤凰传奇、王俊凯等许多明星大咖担任经典传唱人,明星的加入让节目很容易在综艺节目霸屏的时代迅速吸引眼球,但这并不足以长久地留住观众。而助力《经典咏流传》迅速成为现象级文化节目的,是节目再造经典的胆识与格局,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节目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贯穿其中,比如演绎《登鹳雀楼》的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乐队中四人都使用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中国二胡、蒙古马头琴、印度萨朗吉、西洋古典吉他,配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中国经典诗词,还加入了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翻译的诗词英文版本,曲调则是果敢的现代编排,这本身就是多种型态的融合。然而,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在整首编排中,乐队激昂、热烈的合奏后,儿童合唱团清澈、婉转的合唱紧随而至,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一支中西合璧的国际乐队,演绎了一版悠扬动人的古典诗词,表达了一份家国情怀的动人情感,传递着一种文明互鉴的价值观念。

节目中传统与现代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无处不在,王俊凯演绎《明日歌》时,为其伴舞的是一群小机器人,这种形式下产生的“1+1”大于2的效果和感情,在节目中倾泻而出,直击心灵,是《经典咏流传》得以留住受众的关键点之一。

三、《经典咏流传》的传播创新:多屏互动,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经典咏流传》在传播方面也火力全开,在节目环节设置和全媒体传播上都有所创新。

首先,在节目环节设置上,《经典咏流传》采用现场观众按红心的方式表达对某一首诗词的喜爱,同时,在传唱人演唱中,把微信“摇一摇”的场外互动带入其中,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在观看节目的同时,直观、迅速地参与到意见表达中来,使得观众的参与感、互动感更强。

其次,在二次传播上,《经典咏流传》抓住了碎片化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渠道和需求,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了一些话题点的引爆和多次传播。节目一经亮相,就在豆瓣斩获9.4的高分,产生超过20篇“10万+”热文。②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大年初一就被朋友圈刷屏的一首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在节目播出后,就以推文的形式进行了二次传播,超过30个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公众号转载,在电脑和手机端引发传播热潮。许多人在还不知道节目的情况下,就被节目的二次传播成功转化为粉丝。节目组微博、公众号等官方宣传平台对于移动终端非常重视,毕竟移动终端的到达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个节目是否流行、有影响的重要因素。比如《经典咏流传》节目组会把节目的诗词、意境做成唯美精良的海报,不定期在移动终端放送,走心的制作为其赢得了许多关注度和好感,加强了节目与小屏受众的沟通、互动。

四、结语

《经典咏流传》以经典诗词为主要展现内容,提取出了中华文化基因中最鲜明的部分,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了节目独特的中国风格,呈现出了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中国气派。这是传统诗词和文化带给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是我们流淌在血液里面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脉。在这档文化节目背后,我们看到了央视对于高品质文化节目的坚守。

注释:

①孙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04.

②胡智锋.《经典咏流传》以情化人再创文化节目新高度[EB/OL].[2018-02-21].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8/02-21/8451359.shtml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流传类节目
经典“咏”流传
幼儿园(2021年9期)2021-08-23 01:08:16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5:10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中华诗词(2019年6期)2019-11-25 01:45:58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综艺报(2018年5期)2018-03-19 20:48:23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综艺报(2018年2期)2018-01-26 16:11:12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新闻传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