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伦理在边缘化人物影像记录中的运用

2018-04-01 23:31李亚楠
视听 2018年5期
关键词:摄者拍摄者边缘化

□ 李亚楠

边缘化人物,即被主流社会、主流人群或主流意识形态所忽略的、所遗忘的甚至是与其对立的一类群体。研究边缘化人物的影像记录,不得不提独立纪录片,因为独立纪录片历来是记录边缘化人物的主要形式。之所以被称为“独立纪录片”,是因为不仅在资金筹措、影片制作上保持独立,更是在内容和主题上表达一种独立的精神。当下中国纪录片产业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独立纪录片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在对边缘化人物的影像记录上,伦理问题是一个比较严重和广泛讨论的话题。美国电影学者比尔·尼科尔斯在其著作《纪录片导论》中首先提出“道德问题是纪录电影制作的基点”这一观点,在独立纪录片中,道德伦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不同视角下的媒介伦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在其主编的《中西新闻比较论纲》中认为:媒介伦理,是伦理的一种,主要指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纪录片中的道德伦理更多地体现为媒介伦理,而纪录片媒介伦理问题的焦点就是分析拍摄者、被摄者以及受众围绕纪录片制作与放映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而出现的道德困境。

(一)拍摄者视角下的媒介伦理

在纪录片拍摄中,伦理道德始终在场,不能回避。因此伦理问题永远会围绕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但伦理问题的根源在于拍摄者摄制这部影片。

面对媒介伦理问题的考量,在拍摄形式和内容上,拍摄者的伦理底线不尽相同。伊文思拍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时,为了影片效果强制要求担架上受伤的士兵不要看镜头,而台湾纪录片理论工作者王慰慈认为,纪录片拍到后来就是一种态度和精神,重视的是过程的正当性而不是以不道德的手段去追求艺术性及价值性。这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现了拍摄者在纪录片媒介伦理问题中的主导地位。

(二)被摄者视角下的媒介伦理

在纪录片拍摄中,能够做到使被摄者的生活得到改观的情况并不常见,至少做到不能影响其原有的生活。但实际情况下,对被摄者的不利影响是存在并难以完全消除的,拍摄者和部分被摄者的内心是清楚的。

当拍摄者以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态度接近被摄者,是可以得到被摄者同样的回应的。但被拍摄者信任的是人,而不是人手中的摄像机,因此在面对摄像机时,绝大多数的被摄者仍然会刻意回避一些尖锐和敏感的话题。范俭在拍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时,不仅记录了余秀华及其丈夫的情感生活,也拍摄了他们儿子的部分影像。影片在后期剪辑阶段,余秀华考虑到影片公映会对儿子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经过和导演商量,最终成片并未出现其儿子的画面。

(三)受众视角下的媒介伦理

拍摄者视角下的媒介伦理是关键性的,但是受众视角下的媒介伦理却是影响最大的。当纪录片通过一定的渠道播映时,观众的伦理观既可能会帮助影片中的被摄者,也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利的影响。

陈为军拍摄完成《好死不如赖活着》后,在世界各地播放该纪录片。当观众观看以后,一部分人认为导演将雷妹的死亡过程拍下来太过无情,但更多的人和爱心机构选择了给影片主人公马深义一家捐献善款,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甚至在丹麦由律师无国界组织创建了“马深义基金会”来帮助该村的艾滋病患者。然而不是每一部纪录片都能做到对被摄者有利。迈克尔·毕拉格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时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出现了这样的伦理困境:他在纪录片中加入了一个女性工人讲述同事性观念的画面,结果影片播出后这名女性遭到了同事们的殴打。纪录片中被摄者受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观众的伦理观。

二、媒介伦理运用的必要性

(一)体制层面的必要性

独立纪录片在出现的早期阶段,就站在了体制内纪录片的对立面,制作者以体制外、非官方的名义自居来制作独立纪录片。由于这些纪录片多以边缘化人物为拍摄对象,与当时体制内弘扬主旋律的官方纪录片产生了对立,甚至有些是违反体制规定的,加之影像技术和部分内容的粗制滥造,最终导致体制对独立纪录片作者的惩罚和对独立纪录片政策的收紧。

(二)业界层面的必要性

在国内,独立纪录片被体制边缘化,加之拍摄对象的边缘化,致使拍摄者几乎找不到投资。他们由于无法回收制作资金,所以会把影片拿到国外电影节参赛,外国评委通过这些独立纪录片观察到了不同于官方视角下的中国,其猎奇心理使这些影片获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看到外国人喜欢中国边缘化人物的题材,更多的独立纪录片创作人拿起摄像机开始大量地寻找拍摄边缘化的人物。在这种利欲熏心的情况下,独立纪录片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媒介伦理问题。

(三)受众层面的必要性

受众的猎奇心理是独立纪录片制作者剑走偏锋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各大电影节的评委,拍摄者也会得到观众的反馈。观众的评论与兴趣,直接影响了一部影片的关注度,因此部分拍摄者为了迎合大众的窥探欲,不顾纪录片中人物的隐私和伦理问题,毫不掩饰地用镜头记录下来,对被摄者造成了恶劣影响。

三、媒介伦理问题的解决建议

解决好媒介伦理问题,不仅可以减少拍摄者的诸多诟病,还能减轻对被拍摄者的伤害,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一)提高拍摄者的媒介伦理素养

拍摄者在整个影片的制作传播过程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提高其媒介伦理素养成为当前亟需呼吁的问题之一。题材的选择关乎整个影片的表达与思考,也关系到影片的伦理导向。在题材选择上,应避免过度消费有争议的人物群体和隐私性的话题。拍摄时,拍摄者应取舍有度,要考虑到被摄者的隐私,不能牺牲他们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影片。剪辑是制作者最后一次对影片结构的思考,这个阶段也是影片完成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对媒介伦理的把握尤为重要。

(二)加强行业内部的监督管理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监督管理体系,监管得当,该行业就会顺风顺水,监管不当,便会出现混乱的局面,纪录片行业亦然。由于独立纪录片的选题比较边缘化,加上创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缘由,行业内部应该重新对独立纪录片给予重视,建立社会责任机制、伦理规范,有利于治理独立纪录片的社会不良风气和纠正错误观念,让国内的独立纪录片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健全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和销售市场

由于纪录片的市场相对狭小,尤其是独立纪录片,几乎没有市场,所以会导致该行业畸形发展。部分纪录片创作者为了使影片获利,会置伦理道德于不顾,这样的畸形发展,会导致市场更加狭小,媒介伦理观念更加被削弱,进而造成恶性循环。行业协会应该加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为纪录片搭建一个良性的播放与销售平台,使其回归正轨。独立纪录片在合理规范与适当引导下,用自身传递的价值感染更多的观众,同时,由于平台、环境、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媒介伦理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媒介伦理问题是纪录片不可回避的问题,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参与和体验影片创作的人怎么去对待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一荣俱荣,处理不当,一损俱损。因此必须要认真对待媒介伦理问题,让媒介伦理回归常态。

参考文献:

1.周旭.国内独立纪录片的媒介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莫常红.原罪与赎罪——纪录片拍摄中的伦理道德[J].南方电视学刊,2013(02):51-54.

3.沈庆斌.纪录片伦理问题探讨[J].文艺争鸣,2010(24):13-16.

猜你喜欢
摄者拍摄者边缘化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融入”的拍摄
真垃圾
无巧不成图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浅议人像摄影技巧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
冲浪
萨娜的“边缘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