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伟力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18%,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居第1位,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39%,是广西乃至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要坚定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和谐发展,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广西这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承载着党和政府宣传重任的广西主流媒体面临着新的更高的要求。
广西电台于1958年正式播出壮语节目,至今已经有60年历史。1971年开始用北部和南部两种壮语方言口头翻译播音。1982年,广西电台成立壮语部。1983年10月1日,正式用壮语文稿标准音播出,并用壮语文自采自编。至今,广西电台仍保留着《壮语新闻》《壮语新闻联播》《壮语文广播学校》等多档壮语节目。新形势下,听众对壮语广播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此类节目肩负着改革转型、发展创新的重要使命。
少数民族语新闻栏目处于少数民族语广播节目的核心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向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展现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为少数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办好少数民族语新闻栏目,是做好少数民族语节目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广西电台收听覆盖最广的综合广播常年开设《壮语新闻》和《壮语新闻联播》两档壮语新闻栏目,以标准壮语报道新闻、传播资讯,服务壮族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广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让壮族群众可以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收听广西事、天下事。这两档节目历年来保持着自身稳定的受众群及收听率,深受壮语听众的欢迎。
实践证明,广播节目中适当增加服务类内容,将有助于扩大受众面,更容易受到听众的欢迎。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信息缺失,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广播媒体特有的传播手段,能打破时空界限,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准确及时地传送给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语广播节目为他们提供实用资讯、科普知识、文化娱乐节目,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广西电台综合广播开设的《壮语文广播学校》是一档极具民族语言特色的广播节目,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壮语文知识,播讲有关种植、养殖、加工以及商品信息、致富经验,介绍与农村有关的卫生保健知识,播出科学文明、积极健康的民族文化娱乐节目。此外,还重点介绍广西区内外发生的大事小情,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生活情况等。节目以正确的舆论导向,鲜明的语言特色,准确及时地传达党和国家的声音,受到对象地区干部群众的肯定和少数民族听众的欢迎。
少数民族广播节目以少数民族语文每日每时传承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广播媒介以口语传播为主,受文化水平制约较小,加上用民族语言播出,使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能够轻易听懂接受,在传承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维系民族感情等方面,更具优势。针对壮族的文化特色与民族风情,广西电台综合广播精心企划推出《为你读诗》《壮语听天下》两档壮语广播线性节目。《为你读诗》用壮语朗诵经典诗歌,让更多人领略壮语言的魅力,同时达到普及壮语地区诗歌文化的目的。《壮语听天下》每期选取一个热门关键词,译成壮文,解构其中的广西文化元素,通过传统媒体的线性广播和新媒体技术,并行扩大影响,以此展示广西语言文化的魅力,让更多受众加深对壮语的了解。这两个文化类线性节目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各方点赞,众多网友和听众纷纷留言,对“壮语读诗”“壮语释词热点新闻”的形式加以肯定,一些专业的资深听众还就壮语的标准读音等话题对节目提出一些建议,形成节目与听众的良性互动。节目甚至带动了一波网友用方言读诗的热潮,唤起了大众的文化共鸣,尽显壮语言的声音魅力。
广播线下活动的组织开展,形式更加灵活多变,而且能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和群众,融入更多的民族元素,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高,配合线上节目的报道和连线,可以实现非常理想的传播效果。2017年壮族重大节日“三月三”期间,广西电台教育广播组织开展“三省车友走近三月三自驾之旅”,邀请四川电台、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发起跨省自驾集结令,并邀请国内知名畅销书作家、环球旅行家,与三省区车友来到广西共同体验“壮族三月三”风情,为广西“壮族三月三”走出广西、走向全国助力。广西电台经济广播在“三月三”期间开展寻找“壮族三月三”最美代言人活动,上百名广西各地选手报名,其中不乏众多的壮族佳丽踊跃参与。活动采用互动性极强的微信投票方式,,在壮族“三月三”节日这个恰当的时间窗口引发了近20万网友点击和投票。
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打造文化精品,不但可以丰富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历年来,由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壮语播音员译制播出的壮语版《水浒传》《射雕英雄传》《西游记》等知名影视剧,在壮语地区播出后曾风靡一时,受到壮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对推广壮族的语言文字也产生深远的影响。2017年,由广西电台录制的壮语戏剧广播剧《母爱》,作为2017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特别广播节目隆重推出。壮语戏剧广播剧《母爱》依据现代小壮剧《母爱》改编而成,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路壮剧”的形式表现,全剧用壮语演播,其中唱腔和音乐多处用到即将消失的壮民族文化遗产南路壮剧、“末伦调”、“靖西八音”、壮族山歌小调等音乐元素,民族特点突出。该剧邀请了靖西市壮博民俗艺术团16名平均年龄60岁的老艺术家到广西电台录制间进行演绎,其中“靖西八音”传承人、“南路壮剧”传承人、“末伦调”传承人带着他们自制的、即将失传的民族乐器,如田螺笛、葫芦琴、蛙皮胡等,原汁原味地再现“南路壮剧”的风采。该剧2017年3月播出后,迅速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高度关注,赞扬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壮剧精品。一些壮语听众反响热烈,认为该剧制作精良,感人动听。
广西电台通过传统广播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的传播、影响力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也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接收信息,采用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实现立体传播,能够实现更好的宣传效果。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广西电台及各子频率同步刊发各类少数民族大型活动,2017年开设“三月三”嘉年华话题,转发“百名DJ赶歌圩”“寻找壮乡三月三最美代言人”等各频率的相关活动及“三月三”实时新闻,参与点击投票及阅读的听众达40多万,有效地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参与度。
虽然在制作播出少数民族语广播节目上广西电台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问题。一是仍未开通壮语广播频率。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开办壮语广播频率已经成为保护和传承壮族文化的迫切需要。二是专业人才匮乏。能够熟练掌握标准壮族文字、口语以及具备播音主持能力的人才严重不足,需要大力开展人才挖掘工作,并争取民族院校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