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程雪苹
(浙江海洋大学 数理与信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支持,农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够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当今社会,生产力总体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也开始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由资源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生产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只有通过将信息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充分的挖掘,才可以更加有效地增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模式,这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书刊行业成本提升,加上文献购置经费不足,所以造成各级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工作开展举步维艰,文献单位订购量逐渐减少,这样很容易造成文献单位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扩大自身的文献收藏量,尤其是国外针对文献资料的收藏量受到严重冲击[1]。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农业信息资源与数据库的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根据当时的文献资料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省级以上107个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中外文期刊达到了316409种,图书出版达到了4747164种,数据库达到了85个,收集数据达到了3150万条。引进国外数据库达到28个,总共66套,国内数据库11个,打造34套。由此可见,我国开展农业信息资源与数据库的建设具有较好的根基。在2000年,我国的八家科研单位共同组成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正式确立了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朝向正规化的发展方向。并且同年12月,国家科技信息网正式开通,收集整理了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科技文献信息总共约300万条,并且针对用户实行免费提供。
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其原因是在于我国农科院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始终没有提升,但是书刊的价格却随着物价的增长而增长。这样很容易造成原本的文献购置经费无法满足文献资料的采购工作,进一步造成文献资料采购质量下降,无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图书馆对于文献书籍的采购不够重视,在很多方面都是为了应付指标而订购文献资料,这样也会造成对于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数据库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而后随着人们对数据管理和共享的需求不断提高,就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现在数据库作为软件技术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在农业信息化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据库的工作就是为信息提供自动化存储、管理、归纳修改的存储空间,并且数据库的建设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国内自建数据库仅为1038个,并且农学、畜牧、兽医科学等与农业相关的数据库仅为28个,远远达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这一方面来看,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还比较薄弱,并且缺乏统一规划,所以很大程度上导致数据库的建设不够合理,缺乏一定的建设标准,因此造成了数据库质量良莠不齐。同时商业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大规模的服务能力,也不利于数据库的推广与大范围应用。并且数据库建设的资金投入比较少,不能进行一定规模的开发建设,并且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大部分为理论研究,缺乏基于农业发展的实践。另外由于数据库大部分为自建库,这样就缺少公用共享数据库资源,同时由于无法连接网络,资源搜索与获取比较困难。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很多的农业信息资源与数据库的建设主要面向对象还是科研院校,很少有农业信息资源与数据库的开发针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很多的新型农业品种培育、农业机械化生产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与理论文献。大部分农业信息资源与数据库都是在理论层面上的一种探讨,缺乏有效地实际利用价值,或者与实际利用价值之间的管理并不紧密。另外大部分的信息资源与数据库的建设主要还是依赖于农业科技大学、科研单位等场所,所以利用效率比较低,在推广方面有一定的难度[2]。同时,广大农户由于自身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相对较低,对于很多理论性较强的文献阅读起来非常困难。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虽然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由于缺乏外语知识,所以对于外语文献的查阅能力非常薄弱。还比如,信息资源建设与数据库的建设缺乏专业人才,或者人才队伍不精干,这些问题都很容易造成农业信息资源与数据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问题。
伴随着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完善,广大农村地区信息经济发展促使农民直接作为商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参与到市场环境之中。但是当今我国大部分的农民缺少基础知识,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农民的大部分年龄在35~55岁之间,并且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停留在小学阶段,很少有农民朋友接受过初中教育。这两方面的原因就造成广大农民朋友的思想行为受到严重局限,并且文化素质水平比较低,其相关意识淡薄对于信息判断有较大的阻碍。因此无论是技术推广,还是科技下乡等信息资源的推广与普及都很艰难,大多数农民朋友不愿在信息方面浪费时间和资金。
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大力开展农业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作为重点基地,大力提高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文献数据库的信息执行力水平,提高农业实用数据库的建设水平质量,保证农业信息资源与数据建设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发展进行了科学分析与研究,立足于广大农民生产发展需求进行的开发建设。
另外增强对于农业宏观决策的支持以及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农业信息购置专项资金的管理与发放,适当提高专项资金的金额,促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与数据库大规模采购国外信息技术,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发展和数据库的建设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在采购的过程中,文献采购人员除了需要购买领导人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需要的文献资料之外,还应该考虑广大农民朋友的实际需求,通过不断建立并且完善农业信息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型综合数据库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数据库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保证农业信息资源以及数据库的建设向着系统性强、专业性强、层次分明、应用层次高的方向建设发展。与此同时应该强化硬件建设,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比较落后的现实问题,必须加强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保证文献资源购置的顺利展开[3]。一定要重点完善农业信息资源与数据库的建设和开发工作,促进农业信息资源真正的服务于农民,帮助农民获得最新信息,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另外要大力推广新型机械与新技术,帮助农民朋友增产增收,提高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水平。
随着我国光纤入户工程的深入推进,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也能够有良好的网络环境。信息网络是连接农业生产与先进科学技术的,通过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可以帮助农业基础薄弱的地区以及农业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获得现代化的信息服务,这样就能够积极引导农民朋友通过网络这一工具来获得更广更有效的信息来源,以此增加农民朋友对于农业发展新动向的了解。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可以将全国各地的农业信息资源与数据库资源相整合,保证了资料信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更加方便农民朋友的查阅学习。同时农业信息网络还可以作为农民朋友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农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交流,还可以邀请农科院的专家、学者、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到信息讨论的过程中,为农民朋友答疑解惑,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同时,农业信息网络还可以与其他的网络进行连接,例如国家金农工程网、农业科技大学校园网等信息网络相连接,保证了农业信息网络的全面与完善,为农民朋友搭建更加现代化、更加专业化的网络空间平台,使农业生产向着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
农业信息对于农业发展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具有多样的特点,例如,通过领导人员、农业干部等决策层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与普及做出重要指导,并且通过科学有效地方式来强化农民接受信息化资源。通过开展深层次服务,积极推动农村信息机构的相关信息建设,更好的开展农业信息推广与普及的工作。例如在政策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积极改变其生产条件及生产方式,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农业产量。促进多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和组织形式,加大农民购买农机具的补贴力度,让农民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积极促进惠农政策的尽快落实,让广大农户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在农业信息推广的过程中,必须积极转变农业信息推广模式,重点增强对于机械、农药、化肥、种子信息资源的推广与普及,深入广大农村地区,走到农户家中进行宣传,给农民朋友有效专业的引导。选择示范户进行实验,让其他的农户切实的看到农业技术带来的好处[4]。
人才作为资源的管理者、宣传者与建设者,是农业信息资源与数据库建设开发的根基和决定性力量。人才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农业信息资源技术的利用水平和发展速度。所以必须要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即可以理解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又可以将这些高深的农业科研信息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信息方式对农民朋友进行宣传。另外也可以通过翻译外文文献,帮助农民朋友更好的获得农业信息资源,借鉴优秀先进的专业知识。通过强化农业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从整体方面提高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管理水平,加强对于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视与发展,促进农业信息资源与数据库开发建设的完善,也能够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帮助农民朋友向着农业信息化转变其生产方式方法,更好的发展经济。
当今社会,信息已经与物质、能源共同组成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由此可见,信息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必然选择,更是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相比之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所以针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必须积极协调农业信息资源与数据库的建立,并且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以及数据库资源,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