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
根据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改编的电影《红海行动》自2018年2月16日上映以来,凭借高水平的制作水准,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截至3月21日,其在内地票房上突破了34.92亿元,成为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冠军。以《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为代表的主旋律军事题材类型电影或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主流电影。在演员角色方面,除了张涵予、张译、海清三位有较高知名度外,其余演员大多不为观众所熟知,一部没有大腕演员支撑的军事题材电影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堪称一部“现象级”的电影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红海行动》的出品方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和林超贤之前导演的《湄公河行动》取得公安部大力支持一样,这部影片早已从“娘胎”中就被打上了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烙印,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主旋律影片,而该片在叙事结构、视听效果、角色塑造等方面都充满诚意,满足了受众对于主旋律电影的期许。而《红海行动》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价值内核——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所引起的广泛共鸣。
主旋律电影指表达民众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而在当代,“主旋律电影更多地体现为反映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和弘扬中国梦,彰显我国强大综合实力和浓郁民族凝聚力”,《红海行动》则属于主旋律电影中的佼佼者。
冷战结束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开始崛起。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以及国防军事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大国地位开始受到西方国家的认可,国家话语权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现。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能力也有义务保护海外华侨的生命安全,所以《红海行动》的剧本原型中,取材于也门撤侨事件进行改编。“由于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采取了打压甚至敌视的态度”,作为大国意志的诉求主体国家一方面需要借助电影等媒介来彰显大国意识,所以电影等文化媒介对大国意志的诠释亟需上升为一种创作自觉,而也门撤侨行动的发生以及中国政府的话语姿态为这种创作自觉提供了一个契机;另一方面,大国意志的主体诉求为主旋律影片的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环境。影片中,伊维亚共和国发生军事政变,当地恶劣的政治、军事条件时刻威胁着我国侨胞的生命安全,以杨锐为队长的蛟龙突击队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前往战火纷争之地展开营救行动,最终成功完成了撤离侨胞、营救人质并解除核危机。影片由海军政治部提供全力支持,包括拍摄道具以及拍摄场景,政治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实现对国家意志的宣示——无论是祖国内地人民还是广大海外侨胞,一旦受到生命威胁,国家会举全国之力进行营救。作为大国意志诉求的主要客体——海外侨胞(就影片而言),影片传达的国家强硬立场以及大国形象满足了民族主义背景下侨胞对国家意志的合理想象。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被列强侵略,国土惨遭瓜分,国家主权更是空有其名。近些年我国与周边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领土矛盾摩擦不断升级,而由领地之争引起的民族主义呼声也逐渐高涨,似乎也表明“近代以来民族危机造成的伤害已经内化成一种民族心理防御机制”。随着我国军事实力的提升,一旦遭遇类似领土主权受到侵犯的情况,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国家便会全力抗争,影片最后军舰广播台不断重复的“你已进入中国领海,请立即离开!请立即离开!”也在不断重申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国意志宣言,在构建中国独立、自主的大国形象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电影《红海行动》中,导演并没有把这种国家政治意志强加进影片之中,而是摒弃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宏大叙事抑或通过造作的对白来表达,通过凸显中国军人的专业素质以及展现拯救同胞的民族情怀,将国家意志内化到蛟龙突击队的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中。
英雄主义与爱国情怀一直是军事题材电影的核心价值。“英雄一词往往肩负着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主流的意识、价值和精神气质。英雄的存在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具有潜在的影响,不仅为人们带来安全感,更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对于英雄人物的追寻。”而爱国情怀则作为英雄主义背后的支撑点,如果没有激发出观众的爱国情怀,那么这种英雄主义的表现也是浮于表面的,没有内核价值进行支撑。
长久以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并没有很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大多同好莱坞电影一样倡导个人英雄主义,从而忽略了集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如《战狼2》中三个人干掉对面一个重机械团、炮弹炸不死、子弹打不死的场景,刻画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但这种被塑造的英雄形象离我们现实生活距离较远,也不符合时代精神。而《红海行动》中对英雄主义塑造的成功之处首先就在于英雄人物的大众化、平民化、生活化,如观察员李懂会由于战时压力过大而陷入极度紧张状态;通信员庄羽会在看到战争后的遍地残骸,对自己产生质疑;佟莉在看到队员手臂被炸掉后情绪失控。在战争面前,恐惧、害怕、退缩才是人的常态,饱满的人物形象与性格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某种程度的和解。《红海行动》并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作为中国海军的精神制高点,而是在集体主义精神的框限里表现个人英雄主义,一方面,个人英雄主义在集体中得到凸显,是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的人性化表达,如电影后半段,杨锐即使在没有得到上级指示的情况下与其余三名队员决定展开偷取核原料的计划,顾顺所说“要抗一起扛,我们等你下命令”以及四人有默契的伸拳示意都是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的个性化表达;另一方面,集体主义也在个人英雄主义中得到升华,如影片中蛟龙突击队在执行掩护侨胞撤退的片段中,队长杨锐布置战略战术,队员们遵循团队间的战术配合,狙击手顾顺和观察员李懂寻找制高点,为整个战略行动提供准确打击,队长杨锐和两名队员进入工厂搜救,其余三人留守车队,整个团队作战分工明确。随后影片重点聚焦队长杨锐冷静的头脑、佟莉极强的单兵作战素质以及张天德的济世情怀等,个人英雄主义在集体配合与秩序中得到展现,进而集体主义完成了在个人英雄主义中的升华。最终蛟龙突击队在物资短缺、支援不及时的条件下,依靠团队意识、超凡的应变能力以及视死如归的精神完成了撤离侨民和人质救援的任务。在观众看来,整个影片的叙事动因是国家为了保护海外华侨的生命安全而制定和实施的战略行动,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叙事动因又是基于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共同推进的,其落脚点依然是整个营救行动的圆满结束,海外华侨成功撤离,人质被成功解救,危机被解除,观众经由个人或者群体英雄主义的价值认同逐渐完成对国家层面的价值认同。
影片不仅体现出近年来中国军队的发展和强大,更凸显了中国军人热爱和平、不惧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彰显了国家利益、国家精神、国家形象和中国荣光。《红海行动》注重对英雄主义的时代重塑,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人民的原则塑造了饱满的、多维度的英雄人物形象,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同时这些英雄人物所承载的价值取向、团队精神以及集体气质会通过观众有意识的想象建构上升到整个民族乃至国家层面。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都是由个体所构成的,每个个体所展现的价值取向、精神素质最终汇聚到整个民族或是整个国家的主流价值层面上。影片中杨锐所特有的果敢、张天德所持有的济世情怀、夏楠为追寻真想无所畏惧的精神等都是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这种主流价值意识或者理念的传播有利于凝聚民族意识,从而激发观者的爱国情怀。
主旋律影片所承载的最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任务就是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凝聚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指特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般的民族意识概念认为民族意识即民族认同意识。”
要实现民族意识的情感共鸣,必须经历由民族认同意识层面上升到国家认同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民族自我认同,即认识到自己归属于某个族群,电影《红海行动》中的民族意识传播的主要客体首先是针对海外侨胞的“族群定制”,故事背景是伊维亚共和国发生政变从而引起骚乱,国家秩序荡然无存,侨胞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此时他们唯一能寄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国家能够施展救援,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但是一个国家的国力以及对子民的责任感决定了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还是可以付诸行动的,毫无疑问,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这一切都是可以付诸行动的。在影片《红海行动》中,我国驻伊维亚共和国领事馆何领事将伊维亚共和国内发生军事政变的情况上报外交部,在我国海外侨胞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外交部决定派军舰临沂号前往伊维亚共和国执行撤离侨胞以及我国所雇佣的外籍工作人员的任务,哪怕在当地政府军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武器设备支援以及敌众我寡的战争形势下,以蛟龙突击队为代表的中国军队仍然能够完成侨胞撤离、营救人质的任务,尽管损失惨重,情节悲壮。很显然,这不仅仅是对电影《红海行动》中侨胞们的镜像描绘,相反也是海外侨胞可能会遭遇的现实图景,在此种可能出现的现实图景的描绘中,海外侨胞能够意识到自己虽然远在他乡,但是依旧是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在自己受到生命安全威胁时,国家会举全国之力前来营救,自己并没有被祖国所抛弃,而是时时刻刻被祖国挂念,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影片中对于以中国海军和中国战地记者为主体的华夏儿女坚毅、果敢、有担当的品质进行刻画以及对大国形象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建构着跨国想象的民族共同体,使海外侨胞能够在集体想象中保持与中华民族的联系,这种虚拟的图景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外部文化的影响,不断强化着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意识。
第二个层面则是由民族认同意识上升到国家认同层面,“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与前提,每个人一定属于某个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里,个体也一定属于某一国家”,民族的终极价值和归宿一定是国家,只不过此时的国家认同意义生成主体由海外侨胞转化为了整个观众群体。电影《红海行动》中,中国海军使用无人机等先进的军事作战装备、军人理性克制的作风、组织高效的团队配合等传递出中国不再是愚昧、落后的国家形象,而是一个有责任感、具备雄厚国家实力的大国形象。电影中“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伤害,一个中国侨民都不能少”的铿锵宣言以及片尾海军列队向庄羽、张天德两位牺牲队员的敬礼一幕,镜头展现飘扬的五星红旗的特写镜头,国旗的鲜红色与海军们的白色军装引起的视觉反差调动了观者们的情感张力。虽然此次撤侨行动圆满结束,但是中国海军依旧会巡航在世界各地,为海外华侨们保驾护航,国家会用切实有力的行动向你们承诺:“国家永远在你们身后”,观者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两位队员虽然牺牲了,但是整个撤侨行动和营救人质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爱国情怀充斥着整个中华民族儿女的内心,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激起观众们的情感共鸣。
“电影艺术与国家政治意识的关系,从来都没有也不可能完全疏离,其距离的远和近,关系的紧张或松弛,彼此映照还是遮蔽,决定于彼时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生态以及观众欣赏或认同规制。”现如今,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迅猛发展,我国需要借助电影等艺术媒介重塑国家形象,以《红海行动》《战狼2》《湄公河行动》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应运而生。这些主旋律电影积极承载并高调传递主流价值观,呈现出较为浓厚的宣传色彩,但从电影票房和观众口碑上来看,似乎这些主旋律电影恰好迎合了观众们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审美价值取向,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新风向标。以《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以及《战狼2》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在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但不可否认,主旋律类型的电影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通病,如公式化的故事剧情、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以及说教意味浓重的对白等。如何建构符合观众普遍接受心理的主流电影认同机制以及跳脱原有的叙事模式从而更好地凝聚民族意识,如何通过电影这个媒介塑造“普遍想象”而不是“个体想象”的国家形象,在当下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