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爽
电影《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导演2010年的作品,首次以电影的方式回顾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那段历史。影片没有着重刻画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房屋倒塌、地动山摇以及地震后的哀鸿遍野只在影片中占有极少数的时间,影片将更多的篇幅聚焦于一个普通唐山人——李元妮。她和一家人受地震影响,丈夫失去了生命,女儿在地震中被误认为“死亡”而遗失,儿子失去了一条胳膊,整个家庭支离破碎。在这场地震后的漫长时间里,主人公李元妮面对丈夫的离去坚持不改嫁,面对误以为失去生命的女儿日夜忏悔自责,面对成为残疾人的儿子整日殚精竭虑,整个32年的人生轨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影片强调的是应该重视地震幸存者的心理修复。
这部电影上映后很快就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人们几乎都是带着眼泪离场,电影再一次勾起了人们对那次灾难的悲伤回忆。然而,除了感人至深的情节与最后高达6.73亿元的票房,这部电影的另一重要亮点就在于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尤其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因此,本文将从电影中三个人物形象入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电影《唐山大地震》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李元妮是这部电影中最核心的人物,是一位典型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妇女。首先,当意识到地震来临时,李元妮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孩子!”在如此危难的关头,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是孩子的安危,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母爱、亲情的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的伟大自古以来就被人传颂,在生死关头更能显出无私的力量。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大胆与直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的表达一直是含蓄而深刻的。即便十分爱自己的孩子,父母也很少会直接对孩子讲出“我爱你”等直白的话语,取而代之的甚至往往是管教与批评,例如在影片中李元妮也会对一双儿女严加管教,但这丝毫不影响母爱的伟大。相比于口头上的表白,中国的父母更倾向于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子女深沉的爱,而这一点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更能彰显。李元妮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妇女,孩子在她的人生中可以说几乎占有全部的地位。在日常的生活中,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更教会他们生活以及做人的道理,而到了地震这样的生死关头,她更是能忘记一切,忘了自己,心中只有孩子,即便冒险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为救出两个孩子而在所不惜。
母爱的伟大毋庸置疑,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儿女的地位并不是完全平等。受历史悠久的宗法制度影响,男孩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传宗接代的主体,重男轻女的观念也由此产生,甚至到今天还依旧未能绝迹。在影片的开头,主人公李元妮“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就已初露端倪。面对水盆中只剩一个的西红柿,女儿方登与儿子方达都想要吃,在这种情况下,李元妮毫不犹豫地对方登说:“就一个了,登,让给弟弟吃,妈明儿给你买去。”这一做法看似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中早已习以为常,却令小小的方登记忆很深,乃至留下了“母亲就是更疼爱弟弟”这一根深蒂固的印象。此后,这一固有的印象为方登遭遇地震危难后选择假装失忆与母亲决裂埋下了重要的伏笔。甚至在地震后的第32年,李元妮与方登母女二人终于再次见面之际,李元妮手捧的是一盆西红柿,作为当年欠方登的一份承诺,与影片最开始的情节前后呼应,引发无限感慨。
在地震后的救援环节,影片戏剧性地建构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块水泥板压着两个孩子,这头是闺女,那头是儿子,撬儿子这边就压闺女那边,撬闺女这边就压儿子那边。只能救一个,快拿主意吧!”当面对这样的难题,李元妮的内心是崩溃的,无论是儿是女,她都不能亲手判决任何一个的死亡。她不断地哭求帮助救援的人,“两个都得救啊”,却导致了对方的不耐烦,“我们上那边儿救人去了”。最终,在帮助救援的人将要走的最后一刻,李元妮拉住了他的胳膊,“大哥,救弟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李元妮怀着怎样的心情,就像成年之后,她的儿子方达说的那样:“她心里碎得跟渣儿一样了。”作为母亲,母爱是无条件的,无论对于儿子还是闺女,都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来保全他们的性命。而作为中国传统妇女,作为老方家的儿媳妇,救儿子就成了李元妮必须做出的选择。他的丈夫方大强已经离开人世,她不能不尽自己的责任为老方家保住唯一的血脉,让方大强的母亲,自己的婆婆,在失去亲生儿子后,还能有孙子作为安慰与寄托。如此看来,不是李元妮选择了救儿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她只能做出这个选择,是传统文化将李元妮塑造成了一个女儿方登心中“狠心”“偏袒”的母亲。
“重男轻女”这一思想观念在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商代的《卜辞》,其中就有生男优于生女的思想。随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土地耕种为代表的自然经济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可以说完全是由其土地耕种能力所决定的。因此,由于男性与女性在体力、体质等客观身体条件上的差别,男性显然成为了更具显著优势的劳动力性别,尤其是当父母的年龄逐渐增长,青壮年男性就会成为整个家庭的支柱,“养儿防老”这一说法也就由此而来。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地区、民族,甚至是各个封建领主之间难免会引起争端,造成战事不断,男性在身体素质、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优于女性,成为了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奔赴战场,保家卫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从而也在民间相比于女性拥有更高的家庭地位。因此,以影片中李元妮为代表的拥有重男轻女观念的父母,实则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唐山大地震后,李元妮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女儿,选择独自将儿子带大。32年的时间中,她曾遇到过数不清的困难,生活需要钱,儿子残疾需要照顾,自己要出去工作还要顾好家庭……即使活得再艰难,她也从没有想过要改嫁,甚至遇到了善良专情的维修工“老牛”,她也毅然地将其拒于门外。儿子问她为什么不再找一个伴,她坚定地回答说:“为你爸,他拿命换的我。要不是他拽我一下我就进去了,哪个男的能用命对我好啊。我这辈子就给他当媳妇,我一点都不亏。”李元妮的不改嫁,一方面是因为对“丈夫女儿离世,自己却苟活下来”的愧疚,而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妇女忠贞的要求。“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作为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对妇女一生的行为做出指导和约束。李元妮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妇女形象,自然是不会违背忠贞原则的,虽然方大强已经去世,但始终是她心里唯一的丈夫。
我国古代是以家族为基础的父权社会,家是族的一部分,家族是国家的基础,维护家族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前提,而父权是维护家族稳定的核心。我国古代法律严格维护父权,在法律上确定家长的权威,正所谓,“同居之内,必有尊长。尊长既在,子孙无所自传。”①同居的亲属构成家庭,家庭中辈分最高、年纪最长者为家长,即尊长。家长对子女掌握很大的权力,包括教令权、主婚权、财产权等等。在整个家庭中,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威和领导地位,正所谓“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夫”和“父”都指向封建家庭中的男性角色,他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大家长。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方大强就是这样一个父权社会中的大家长形象。他从军队退伍后成为一名卡车司机,承担家里主要的经济收入。他作为李元妮的丈夫,对妻子关心爱护;作为方登与方达的爸爸,对子女疼爱有加。虽然由于工作的原因,方大强并不如妻子那样经常在家,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妻子、儿女心里以及在整个家庭中作为“主心骨”“顶梁柱”的形象。家里的电器、孩子想吃的零食、上学用的书包等都是由父亲方大强添置,在孩子们面前,他有着父亲的高大威严,却又不乏慈爱;在妻子面前,他有着丈夫的坚强可靠,却同时铁血柔情,对妻子无微不至。可以说,方大强是中国家庭中最典型、最理想的男性形象。
然而,方大强一家四口原本幸福快乐的生活却都被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打破。地震到来之际,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没有在建筑物内,方大强带着妻子一路躲避各种从高空坠落下来的重物,最大限度地护住妻子周全,好不容易脱离了危险,李元妮却在听到女儿的呼救后,大喊一声“来啦”,便不顾一切地要冲进即将倒塌的楼里。方大强见到妻子的这一举动,伴随着一声“你干什么”,毫不犹豫地将她拉回安全地带,因为用力过猛,李元妮被甩在地上,方大强却头也不回地冲进楼内,楼瞬间坍塌。
方大强就这样,在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刻,将妻子救了回来,自己选择奔向儿女所在的地方,去解救他们。楼里的人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往外逃生,是什么使原本安全的方大强毅然地选择了逆行?是对于妻子和儿女深深的爱,也是作为一个家庭中的丈夫、父亲,要履行大家长的责任,尤其是在这样的生死关头。面对前方的危险,方大强冷静而勇敢,他知道,自己作为丈夫,不能让妻子冒生命的危险;作为父亲,不能弃孩子于不顾。是这份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丈夫、父亲的责任,使得方大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他要支撑这个家,保护妻子儿女,让他们免于危难,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在整部影片中,方大强这一人物的出场时间不过最开始的十几分钟,但他却始终活在妻子李元妮的心中,活在儿女方登、方达的记忆里,也给影片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这个平时养家糊口、尽职尽责的父亲,在生死关头更是显示了一个丈夫、一位父亲的责任与力量,这一人物虽没有过多的长篇幅台词,编剧却通过细枝末节、所作所为塑造出了一个大写的“顶梁柱”式的男人形象,尤其是放在唐山大地震这样残酷突然的背景环境下,更能突出人物的可贵,加深受众心中的感动。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大部分中国人的普遍特征。《三字经》中云“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即使在生死关头,仁义也不会从中国人的心中抹去,反而会成为重要的行为依据。在《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中,就有一位地震遇难者的母亲的形象,成为了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仁义的中国人的代表。
在《唐山大地震》影片接近尾声的部分,讲述了方登由于经历了唐山的地震灾难,对地震带来的身体以及心理伤害感同身受,便主动请缨担任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援志愿者。在此期间,她亲眼目睹了一位母亲的举动,深深触动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她对母亲李元妮一直以来的态度。这位母亲正在请求解放军战士解救自己在废墟中的女儿,女孩儿的腿被压在一块石板下,石板上的支柱支撑着整个楼,一旦石板被取开,女孩儿和救援的战士全部都有生命危险。眼看着努力救援的战士一个个因为救自己的女儿伤亡,这位母亲的良心再也过不去了,她绝望地说道:“喊医生来,锯腿。”听到这句话,救援的战士都纷纷劝阻,称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截肢,这位母亲却充满悲伤地说:“我不晓得不能截肢啊?我的女儿。但是不能再挖了,再挖整个楼塌了,再搭上你们的性命,我对不起你们的父母。锯吧。孩子长大了恨我,让她恨吧。”
锯完腿后,这位之前陷入绝望的平静中的母亲再也难掩内心的伤痛,哭着大喊道:“我要我女儿的腿!妈妈对不起你!”这种主动要求锯腿的举动着实令人震惊,可细细想来,这正是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孔子倡导“仁”,何为“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位母亲不愿自己的女儿受到伤害,又怎么能以解放军战士的生命为代价呢?他们也是自己父母一手带大的心肝宝贝,是父母全部的希望,“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能因为自己的女儿,就牺牲别人的孩子,这样会对不起他们的父母。将自己家人的幸福安康建立在他人的生命之上,这是对“仁”的最大亵渎,违背了善良的中国人心中最传统、最崇高的道德准则。何为“义”?《说文解字注》中:“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威仪出于己、故从我。从羊者、与善美同意。”这也就是说,义是由内而发的美好情感。这位母亲不忍心看到解放军战士为救自己的女儿而牺牲,因此宁愿锯掉女儿的腿,这种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正是“义”的体现,是一种高尚而美好的情感。
仁义的中国人,不会以牺牲别人为代价来成全自己,这不符合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文化,也违背自己的内心。在影片中,在一旁目睹了全过程的方登终于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母亲的无奈。这位母亲不能摆脱中国人“仁”与“义”的文化传统,不能因为自身的血缘亲情而背弃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源远流长的道德准则,而自己的母亲李元妮也无力抵抗保住家族血脉的重要使命,不能在丈夫失去生命后,又失去儿子,让方家的香火得不到延续,这些都是万不得已做出的选择。自此,方登终于谅解了自己的母亲。
电影《唐山大地震》不仅情节生动,催人泪下,更重要的是塑造出三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形象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背后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值得观众用心思考与感悟。
注释:
①[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