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柔内刚 坚贞不二
——试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反抗精神

2018-04-01 14:31:40叶巧敏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焦仲卿封建礼教孔雀东南飞

叶巧敏(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陈代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 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诗”,在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明代王世贞称赞其“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这一“长篇之圣”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孔雀东南飞》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描写了焦仲卿、刘兰芝凄美哀婉、感人至深的婚姻爱情故事。诗篇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渲染了浓重的悲剧气氛。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真情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细细品读,作者不仅歌颂了焦刘夫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真挚爱情,赞美了他们坚毅果断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还痛斥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和迫害,在篇末直白地发出了“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劝诫。

在我看来,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刘兰芝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和抗争意识的独立女性。在迎亲之日,刘兰芝愤然长呼“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随即“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毅然选择投河自尽,以示自己对焦仲卿的忠诚以及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这无疑是一名独立女性的特质——为捍卫爱情誓死不屈的刚烈自尊。这一情节本是全诗最为重要、极具悲剧色彩的部分,作者却只用了十个字,精炼简洁地“陈述”了刘兰芝的壮举,寓繁于简,更能表现出刘兰芝反抗斗争的决然。但刘兰芝的反抗精神与斗争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令人窒息的封建礼制压迫下,情与礼的尖锐矛盾促使刘兰芝走向反抗,用大胆英勇的行动向封建礼教宣战。

汉代是我国社会秩序、儒家礼教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东汉著名才女班昭编写了《女诫》,把散见于先秦古籍和汉儒著作中的有关妇德、女教的零星观点集中起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妇女道德行为规范,是一本直观的妇女道德教科书。该书提出的女子“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要求妇女要“卑弱”和“屈从”,学习掌握各项刺绣、缝纫[ 吴晓红.中国古代女性意识——从原始走向封建礼教[D].苏州大学,2004.]。在“三从四德”等精神枷锁的束缚下,汉代女性没有自由和人权,时刻都要安分守己,而诗歌中的刘兰芝也不例外。

刘兰芝从小生活在封建礼制森严的环境里,根本无法逃脱三从四德的束缚,她认真地恪守着这些“清规戒律”。诗的开篇就以刘兰芝自述的形式,对她的技艺才能做了详细的交代:“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时已是贤良淑惠的正统家庭妇女,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样样精通;“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辛苦”任劳任怨地操劳家务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亲自置办自己的嫁衣,一左一右,一朝一晚,足以看出刘兰芝心灵手巧,裁衣手艺娴熟;刘兰芝回娘家时,作者借刘兰芝母亲之口再次交代了刘兰芝的才干:“ 十三教汝织, 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 十六知礼仪” 此处重复叙述绝非作者的败笔而是其有意渲染,强调刘兰芝小小年纪便掌握多项技艺,并有“诵诗书”的横溢才华,从侧面烘托出刘兰芝妇德、妇工等方面出类拔萃,完全符合当时的妇女道德行为准则。上面的句子看似赞扬刘兰芝的贤明能干,但若深挖一层可见刘兰芝对封建妇德持有肯定态度,对于琐碎繁重、夜以继日的家务事以及“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婆婆的蛮横不讲理和故意刁难,刘兰芝并没有过多的怨恨、苛责,而是安分守己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操持家务、曲从舅姑、和悦叔妹。可以说,在婚后的两年里,刘兰芝更多的是绝对服从和逆来顺受。

在焦家,刘兰芝长期受到压迫,备受煎熬折磨,终于无法忍受向焦仲卿表露了自己的心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向来温顺的刘兰芝主动请求遣归,这二十个字铿锵有力,语气坚决不拖沓。临返娘家,刘兰芝没有哭丧着脸,反倒在这特殊的日子精心打扮起来,“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在这悲伤的离别之际作者着力渲染美好的气氛,表现出刘兰芝的坚强自尊、清醒果断。这时候的刘兰芝已经不再软弱顺从,她的潜意识中已悄然萌发了独立自强、自尊自爱、勇于反抗的意识,这是刘兰芝成长中的一个进步与飞跃。

但是,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还没有在刘兰芝的脑海里生根发芽。刚回到娘家的刘兰芝面对县令的说媒,果断坚定地选择遵守与焦仲卿“不别离”的誓言;但兄长的一番责备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刘兰芝刚萌发的反抗小火苗,“处适兄意,那得自任专”最终她还是选择顺从,抑制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由此看来,在封建家长制的巨大压迫面前,刘兰芝仍有点摇摆不定,没有为爱情和独立人格反抗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贺卿得高迁”“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焦仲卿最后的违心祝愿是促使刘兰芝真正走向反抗的最后一棒,给了刘兰芝当头一击。心上人质疑自己忠诚与坚贞,这让刘兰芝感到十分的悲痛与感伤,她明白前方的路已被封建家长制的条条框框堵死,惟有死才能表明自己的真心,所以她坚决地走向黄泉路。她这一死,不仅捍卫了爱情,还是与封建社会的宣战与反抗。

《孔雀东南飞》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历史的必然要求和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给斐迪南· 拉萨尔的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346页。]“悲剧张扬人的意志和愿望,但它面对的又往往是无法战胜的对手之间搏击和冲突。”[ 张振军:《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 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 第145页。]在封建家长制的现实社会里,刘兰芝和焦仲卿根本无法真正实现“结发同枕席”的誓言,纵使决然反抗,以死对抗以焦母、刘兄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也无法改变封建社会的一切。他们的抗争是“情”与“礼”的悲剧性冲突,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对抗。

不管他们最后选择死还是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们二人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们的肉体还活着,但“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美好愿望就会化为乌有,而他们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倘若死,便表现了他们为捍卫爱情誓死不屈的刚毅决绝、坚强独立,必然会赢得后世人民的尊敬与赞美,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所以这是一场注定失败却伟大的抗争。

猜你喜欢
焦仲卿封建礼教孔雀东南飞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求知导刊(2024年12期)2024-07-13 13:30:57
孔雀东南飞
诗歌月刊(2024年4期)2024-04-25 09:33:26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中学语文(2016年27期)2016-02-18 06:09:52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成才之路(2014年17期)2014-07-11 18:10:26
徐恒瑜连环画《焦仲卿妻》选页
连环画报(2013年11期)2013-11-14 08:17:04
猪八戒与《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误读现象应该纠正
骨子里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