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娟,乔金杰,李喜云
(齐齐哈尔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逐年递增,从2011年至今,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以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五的增长率形式不断增加,刚刚过去的2017年毕业生人数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795万。二十几年来高校就业面临的不单纯是毕业生数字的历史新高,还有这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环保政策的收紧,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企业难做等等,这些压力传导给毕业生的就是“就业难”、“创业更难”的窘境[1]。
基于我国目前的形式,如何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积极应对社会竞争,改变观念,自主择业甚至创业,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点研究的课题。不仅可以使就业难、压力大的情况有所缓解,而且能够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思维是人们自觉地、能动地综合运用性和开拓性成果的一种思维。创新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那些能够给企业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并且能够使自己的方案付诸实践的人,往往都是在大学阶段已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的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需要各个行业的发展,而能够使行业广开思路,促进其更好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创造性人才。2018年中兴公司接受美国政府的14亿美元罚款的原因,除了公司内部高层人员不谨慎的因素外,主要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独立的芯片技术,受制于高通公司和美国政府,结果被美国政府多次处罚[2]。中兴公司不缺高级管理人才,不缺高学历和高智商的技术精英,但缺少的就是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知识储备。
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岁到24岁之间,这正是人的一生中思维最活跃的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对形成发散性思维形成禁锢。开拓视野,形成创新思维。以产学研为平台,积极参与一些科研创新项目,激发主动学习和思考,提高毕业生质量,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于应用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导向致使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双创”人才匮乏。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弱,创新能力难以形成。而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双创”教育的普及、深入,将会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大力发展创业实践,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为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各高校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社会,顺应时代发展,这也是高校实现自我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而目前的高等教育,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往往习惯偏向于理论研究和科研,恰恰忽略了教育的产出质量和社会效益[3]。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充分,不能深入理解其精髓,高校服务社会需求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不强。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可以促进其高效发展。完善的政策体系引导、支持和协调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而目前的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产学研合作教育立法不够健全,导致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缺乏法律依据。政府并未起到很好的宏观调控作用,如此种种情况制约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
大学生在入学初都会怀揣梦想,要在大学期间形成新思想、创造新理论。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等,高校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而大多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课程安排的分散,客观上造成与老师接触不多,自己又不能做到主动和老师探讨交流,致使几年下来,相关知识匮乏,限制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习惯于循规蹈矩,即便有创新想法与激情,却缺乏创新的耐力,不能坚持到底,遇到困难时,容易妥协,半途而废。而这些,都是创新创业的大忌。
自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改革继续深入,社会规则更加明晰化,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都离不开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去引导、组织和实践。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所要应对的理论问题,也是各高校面临社会发展挑战的现实问题,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正确切入点。
传统教育模式下,绝大多数大学生经过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时期,基本都是在严格的“填鸭式”学习中渡过。死读书、读死书,守规矩、听老师家长的话已经成为了“好学生”的标准,自身的个性、想法、爱好基本不复存在。进入高校,自立的机会多了,视野也开拓了,思维也活跃了。但仅仅依靠课堂这种传统教授的模式很难让学生束缚了近二十年的思维得以快速解放,使之更加的发散,发散到可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思维。因此,要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也只有这样,将来毕业生在社会的每个岗位上的成就将会更上一层楼[4]。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这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自身需具备发展性思维,率先创新,大学阶段引导学生创新意识一点一点地积淀,创新思维一点一点地发展。从而提高毕业生质量,以培养“双创”人才为根本目标
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与建议。政府应提供便利、专业的创业创新指导咨询的服务。因此,应在创新创业聚集地区设立“双创”咨询服务部门,借助互联网搭建平台,通过网上解答的形式,为高校的“双创”提供专业的指导。再有,完善创新创业相关融资政策。充分发挥金融信贷的引导职能,促使金融资源流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向,开拓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力度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加规范有序,并加强监督管理,降低金融风险。营造一个和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融资环境,促进“双创”更好的发展。
创新是社会的推动力,但每一次创新的成功都不是某一单一学科或领域所能支撑的。马云曾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所以支付宝就出现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银行。马云的成功创新是在于他把不熟悉的信息领域、金融领域等进行了整合,创造出了“支付宝”。马云和他的团队不可能人人都对这些领域达到精通,但他们通过学习,了解这些领域相关基本知识。当这些知识综合后,会在头脑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当有了创新想法后,再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把这些专业人的成果整合在一起就是阿里巴巴的创新成功。
可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一定是个“跨界”的人才,可以不要求他样样精能,但能在关键时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付诸实践,这就是创新。
高校应积极开展“双创”实践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双创”环境,鼓励大学生进行“双创”活动。具体做法,一方面,借助于网络、校园广播、报纸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营造求实创新、勇于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5]。三是开展丰富的“双创”体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尽早熟悉创新创业环境。有条件的高校应引进VBSE虚拟模拟系统,建立VBSE实验室,重点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培训。以此强化大学生的“双创”意识,提高大学生“双创”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