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作为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文本,《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的必读经典。正如列宁所言:“我们应该重复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是以《共产党宣言》为依据的”[1]。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坚定需要从《共产党宣言》中寻找真理力量和精神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篇,既继承了《共产党宣言》关于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实质,又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使命追求,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带领我们重温了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并进一步肯定了《共产党宣言》在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史和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挖掘《共产党宣言》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内在逻辑,既是《共产党宣言》文本精神的外在表现,更是新时代唤醒共产党人使命追求和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够筑牢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在于文本阐释的理论具有科学性,而理论科学性背后是对规律性的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这一论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两个必然”的提出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出于对资产阶级的“痛恨”,亦或是出于对无产阶级的“同情”;不是一种感性的理论批判,而是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走向作出的科学预判。最初的资本主义以先进和正面的形象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由于最初的资本主义支配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原有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却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这是资本主义能够战胜和取代封建主义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新阶段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不过是对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和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过是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现。“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3]此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了,并以周期性危 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共产主义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之分,列宁则在此基础上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成为实现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而“两个必然”对社会主义胜利的预测,无疑会令正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的共产党人为之振奋,使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之际,仍能保持对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历史转折的震撼。可见,“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以规律性揭示筑牢了坚定共产党人理性信念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增强了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那么《共产党宣言》对于共产主义基本轮廓(这一基本轮廓不涉及细节描绘,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的勾画以及对人的解放终极价值归宿的明确,则使这种信心具有了实质内容,避免流于荒诞的臆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两个彻底决裂”的思想赋予了共产主义具体而实际的内容,有利于共产党人形成有关共产主义的立体化认知。“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 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4]其具体内涵即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前提下,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彻底决裂,同为私有制服务的社会意识彻底决裂,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可见,共产主义并非一句空话,是具有血肉与骨架的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类型,是马克思恩格斯借助考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得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必然性结论,是对“两个必然”科学论断的内容延伸和深度阐述。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样态,指明了共产党人的奋斗方向,成为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远大理想。
需要指明的是,共产主义奋斗目标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目标,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归宿。正如《共产党宣言》预测的社会发展美好愿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5]区别于从特殊意义上将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消灭私有制”,就一般意义而言,共产党人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际上,《共产党宣言》始终贯穿着对于人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这实际上点明了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立场,凸显了无产阶级运动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7]这两句话进一步明确: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这意味着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捍卫者。共产党人的人民群众立场根本上是对人的关注,是对人的解放的关注。总体而言,从“两个必然”的规律性揭示到共产主义社会样态的描绘,再到人的解放的价值归宿,《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理论闪烁着真理力量的光辉,筑牢了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科学理论要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有效实践,需要科学方法的指导。从这一意义讲,科学方法至关重要,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共产党宣言》不仅筑牢了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还为科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提供了方法指导。需要指明的是,这里的“方法”是指方法论,而非具体方法。向文本讨要具体方法只会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等都是蕴涵在《共产党宣言》中具有总体性意义的方法。但出于不同视角,对《共产党宣言》蕴涵的方法的概括和呈现往往各有所异。从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角度而言,实事求是乃《共产党宣言》蕴涵的最为核心的方法。实事求是既是一种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科学态度,也是一种指导共产党人实践的科学方法。将实事求是作为《共产党宣言》重要的科学方法加以提炼具有相关文本依据。完整的《共产党宣言》由七篇序言和四个章节构成,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指导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8]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客观地指出:“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9]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一正一反”的论述既充分肯定了《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又对“有些地方已经过时”的客观事实直言不讳。这一论述不但不自相矛盾,反而是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集中体现。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为指导,我们需要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有些原理作出新判断。比如,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是否存在按计划配置资源的可能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宣言》中有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论断可能需要我们重新加以审视。又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趋势的预判是不容置否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能力估计过低。耐人寻味的是:资本主义十分善于改良自我,它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以及现实变动中看到了自身的问题,不断调整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从而获得新发展。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说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灭亡了,但新形式的资本主义却保持着较强的发展势头,资本主义非但没有灭亡,而且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席位”。事实证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均能通过自我调整和变革,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保持一定张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容纳不了生产力的状况还未曾出现。虽然由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时有发生,但总体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良好,还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仅就《共产党宣言》文本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确存在对资本主义自我调节能力的过低估计,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整体性决定了我们在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时应该坚持整体性的原则,根据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科学论断,新形式的资本主义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不但不违背“两个必然”的科学预判,而且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的体现。“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仅仅指明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但并未明确指出该结果出现的具体条件节点;而“两个决不会”作为“两个必然”的姊妹篇,则指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必然趋势作了必要的补充和说明。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具有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不可能具有永恒的合理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将资本主义视为必然会被取代和超越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但他们也声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0]“两个决不会”成为新形式的资本主义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一客观事实的有力理论阐释。
“两个必然”作为一个“结果式”论断,易使人们过低估计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产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盲目乐观的错误态度;而“两个决不会”则正视了资本主义在面临自身矛盾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客观预测了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可能需要的漫长过程。可以说,“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实际上是对事物发展的不同方面的把握,既阐明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必然性,又阐明了旧事物被新事物战胜过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因此,只有充分认识两个科学论断相辅相成和互为补充的关系,共产党人才能既保持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热情和信念,又能对实现共产主义漫长路途上的挫折有清醒认知和沉着冷静应对策略。至此,我们梳理了《共产党宣言》中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领略了《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力量。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为指导,共产党人能够客观认识文本中可能已经过时的论述;能够汲取到《共产党宣言》符合时代要求的真理力量;能够进行合乎规律的具体实践活动。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上,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为指导,共产党人既能看到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又能理解资本主义目前存在与发展状况的合理性,进而在充满荆棘的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道路上,做到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共产党宣言》作为正式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典文本,其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由实践而来,又指导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样态。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兼具主客观因素的复杂过程,致使原理与原理的实际运用往往不能等同,正如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原理由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抽象概括而来,寻找的是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往往是忽略细节的基本认知;而原理的实际运用则恰恰相反,需要还原细节,但细节的还原过程在不同时空下会有所差异。因此,一方面,要避免混淆原理与原理的实际运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原理真理性的否定;另一方面,原理的实际运用要坚持因时因地而变,做到实事求是。在《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揭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具有巨大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极大鼓舞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进一步增加了共产党人对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心。20世纪末,共产党人坚信的“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遭到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重冲击,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遭遇挫折。然而,中国另辟蹊径,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避免了苏东剧变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挫折。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可通过中外对比加以呈现。苏东社会主义的灰飞烟灭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证明了中国道路的优势;以“三化理论”为指导形成的依附式拉美模式,最终导致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中国则以独立自主的发展姿态获得了新生;中国道路与欧美道路的对比优势可通过对经济危机的应对和危机后的经济恢复状况获得直观感受,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欧美有些国家至今还未完全走出危机的阴影,而中国则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保持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还体现在中国自身发展的今昔对比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百业俱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和开创性的成就,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及巨大优势的显现,以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前提,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为保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支撑社会主义走出低谷,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新时代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坚持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和真理性认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要坚持姓“马”。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那些企图让我们党改名换姓的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阴谋不攻自破,才能避免由于深受西方价值观念渗透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悲剧发生在中国,才能在正确价值取向指引下走好符合世情国情党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品格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二是,坚持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政党提出的必然要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要坚持姓“共”。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指引下,进行了挫折与收获并存的创造新世界的实践探索。同样,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按照《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理论要求,确立起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12],“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13]《共产党宣言》恰恰为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和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结合。《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理论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结合中得以充分体现。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14]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蕴含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进一步而言,无论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亦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落脚在人的解放上,落脚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络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5]新时代,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同命运,为人民谋幸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可见,《共产党宣言》以其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指引着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实践样态,从理论到方法再到实践的内在逻辑跃然纸上。
因理论与理论的实际运用始终保持着一定张力,要使理论的实际运用更加接近理论本身,就需要科学方法的介入,“理论—方法—实践”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完整体系。《共产党宣言》中的理论因为揭示了规律,成为科学理论;实事求是的方法因为最大程度地协调了理论和理论的实际运用,成为科学方法;实践因为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指导而实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理论—方法—实践”的内在逻辑使《共产党宣言》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得以充分涌流,坚定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需要强调的是,深耕文本,是发现和概括《共产党宣言》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内在逻辑的前提。文本自身蕴涵的理论魅力和逻辑力量,只能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加以体悟。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共产党人就不能停下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学习科学理论的脚步。《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共产党人寻得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