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璐,崔英静
(济南大学 音乐学院,济南 250022)
一直以来,国家都在致力于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向社会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如何将高等教育与“双创”教育紧密结合,使得“双创”教育不仅有温度、有广度,更有深度,是值得不断深思和探索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因其专业特点,就业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关注。按理说,艺术类的学生可以借助自身专业优势,投身到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来,但因缺乏系统的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单薄,往往在“创业”过程中很难有大的突破。因此,我们要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正确指导,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活动,探索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艺术热”是近些年才出现的,艺术类专业看起来门槛虽低,但它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却很高,艺术类大学生要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艺术又具有创新性、专业性。这就决定了艺术类工作具有相对的专业性,非艺术生无法胜任。要考量艺术类大学生“双创”教育,离不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的大背景,纵观近几年,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特点大致如下:
艺术类学生的学费较其他普通专业学生的学费高许多,四年下来,每个学生家庭的平均投入为六七万元,多则达到十几万元。高额的投入致使学生和家长对于今后的工作产生更高的期望值。另外,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性强,很多学生不愿意放弃多年的积累,再加上对于专业技能的持续关注削弱了他们对其他综合技能和知识领域的关注,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出现了个人期望值与现实需求相差巨大的现实。这也使得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在关注孩子报考公务员、教师岗位等传统项目后,更加关注创新创业。如何让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帮助其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一技之长,成为艺术类大学生“双创”教育中的关键一环。
艺术类专业由于自身的独特性,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与众不同,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加上艺术专业的特点,学生更加崇尚自由、个性张扬,因此,传统稳定的工作模式已经难入艺术类大学生的“法眼”,他们对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更加青睐。如何给予他们政策上的支持,行动上的鼓励以及理念上的创新,如何将他们的想法与国家的“双创”号召结合起来,是艺术类专业必须认真完成的使命。
相比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期望和敏感度更强烈,但由于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特长单一,综合知识缺乏,难以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走远、飞高,往往只是作为“打工者”,从事基本性的工作。如何让艺术类学生更好地适应艺术类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是进行艺术类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当务之急。
目前,艺术类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与能力不足。学校的就业创业课程开设刚刚起步,提供的创业教育及服务活动方法也很有限。学生层面上,他们参与创业讲座、创业课程 、创业类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也很低。第二,创业观念不强,学生始终守在“象牙塔”,不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由于缺乏系统的引领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多数学生受传统思想影响还是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创业之路被认为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第三,创业路径狭窄,艺术类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主要是开办艺术培训中心、工作室等。主要以营利为目的,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基于以上分析,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显现出不容乐观的形势——专业艺术团体和各类中小学等以往消化毕业生的主要渠道越来越趋于饱和[1],每年招收毕业生人数十分有限,因而拓展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特别是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迫在眉睫。艺术类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开展,要在认清“双创”教育在艺术类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总体来说,“双创”教育可以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的“三个需要”:
艺术类大学生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学习,具备了某一方面的特长和技能,这些技能的发挥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有空间,而“双创”教育恰恰会给艺术类大学生提供诸多实践、锻炼的平台,他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双创”教育体系中,有很多是基于社会需求的知识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与学校的教学大不相同,它们直接对接社会需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尽快熟悉了解社会需求,了解产业结构,从而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双创”教育的实质就是激发潜在的动能,为社会发展服务。当前,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含了潜在的对于更加高雅、时尚的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恰恰为艺术类大学生服务社会提供了舞台。能否让艺术类大学生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检验艺术类大学生“双创”教育的重要标准。
因此,艺术类专业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兼具专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同时具有较强创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人才,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基本前提,也是有效解决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我们说,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双创”教育也是要探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拓展、丰富联系的多样性,从而提升教育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双创”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来自于个人层面的,也有来自学校层面的,更有国家社会层面的。如果说能够把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把握好,处理好,那么就会为艺术类大学生“双创”教育开辟一条新路。本文巧妙地利用社会生态理论,通过对该理论中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演绎,恰好与艺术类大学生“双创”教育的三个层面问题做匹配,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双创树”教育体系。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由尤·布朗芬布伦纳最早提出,1979 年,他将生态学的知识引入人类行为的研究中,指出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2]查尔斯·扎斯特罗又在此基础上做了发展,阐述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他把社会生态系统划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大系统。所谓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个人;中观系统,是指与个体相关的小规模的群体,比如社区、学校和公司等;宏观系统,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组织或机构、制度、风俗。个体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个体的行为与环境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3]
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研究创新创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看,创新创业的微观系统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中观系统主要是指在学校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学习以及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宏观系统主要是指创新创业激励制度、资金保障和氛围的营造。
本文所探讨的“双创树”教育体系,将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有机融合,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过程比作一棵“树”,将大学生个体“双创”精神的培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比作“树根”,亦即双创教育的核心,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比作树的“干”,“双创”教学平台的搭建、“双创”比赛活动的开展分别比作“树”的“叶”和“果实”。通过“双创”政策、“双创”激励制度以及资金保障等外部“生态”氛围营造,促进大学生个体“双创树”的发展,最终实现由“双创树”到“双创林”的跨越。(见表1)
表1 “双创”树教育体系的内在联系
通过“双创树”教育体系,将教育目标、教育手段以及教育的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它们之间互相促进,互相联系,从系统上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
根——所谓树高千尺也离不了根。根的主要功能是固持植物体,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将它们疏导到茎,并储藏养分。“双创树”教育体系中,把大学生个体“双创”精神的培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比作“树根”,亦即双创教育的核心。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担负起“双创”教育的重担来,重点不在于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是应当聚焦于大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培育,大学生具备了“双创”意识和能力,就会扛起创新创业的大旗,就会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干——树的重要组成部分。干将根吸收的水、无机盐,以及叶制造的有机物进行疏导、往复循环,生生不息。在“双创”树的教育体系中,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比作树的“干”。因为知识的学习既是教育理念的呈现,同时,通过专业知识和双创知识的积累,可以定期呈现出“双创”教育的成果。再一点,知识是基础,是支撑,知识搭建的全面不全面,直接决定了“双创”教育成果的丰富性和持久性。
叶——对一棵树而言,叶是生命力与活力的体现。叶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主要器官。“双创树”教育体系中,将“双创”教学平台的搭建比作“叶”,其所表现的是:想获得结果,必须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平台,整合创新创业过程中各个方面的资源,来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源源不断地为“双创树”提供养分与支持。
果——果实意味着结果、收获,这是常识。创新创业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而创新创业活动比赛则是定期检验“双创”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双创”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比作“双创”树的果实,每一个果实都是整个教育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双创”教育最好的效果呈现。
阳光、土壤——我们说,每一种生物的成长都离不开阳光与土壤。在“双创树”教育体系里,阳光与土壤有了新的含义。阳光,就是“爱”,我们认为,教育既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爱”的传播。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充满了荆棘与坎坷,这需要用“爱”去鼓励、去滋润,就如阳光一般,无处不在,无处不给予万物以生机与活力。而“土壤”则是我们的激励政策,土壤更能提供养分,能够滋润一棵大树的成长,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就好比我们的激励政策、资金扶持政策,以及帮扶政策等等,“双创”教育不能空喊口号,更要落地、接地气。
“双创树”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的实施过程,各项举措要有序、协调统一推进,才能使该教育体系发挥最大的效能。
“双创树”教育体系的根本,包括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创业动机,培育创新精神。创业需求的引导,可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创业基础》课程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情况进行介绍与分析,引导其认识到创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通过结合自身情况,客观分析自身创业能力与正确的创业动机。
创业活动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而大多数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前的文化基础不扎实,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也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很少有其他方面尤其是经管类的知识储备。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包括两个部分:一类课程专门教授创新创业方法,另一类课程就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第一类课程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二类课程则主要是指导并帮助大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在“双创”树的教育体系中,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比作树的“干”,将“双创”教学平台的搭建比作“叶”,将“双创”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比作“双创”树的果实,这一过程将会是一个周期长、协同度高的过程,着重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组织开展好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学习。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技能的核心就是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技能是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的核心优势。不断提高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不仅有助于艺术类大学生在创业、就业中拥有核心竞争力,而且也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培训学校、演出团体、文化传媒公司、工商税务部门等实地了解创业政策、市场需求、导向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未来的创业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艺术人才,这就要求师资队伍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了解创业知识,最好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对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相关创业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还应从校外聘请创业成功人才或校友对学生进行宣讲和指导。在交流和指导中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市场运作方式等。
创新创业实习平台建设。学院要鼓励支持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比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通过这些竞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业热情、财务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甚至也有助于他们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艺术团体、培训班、工作室等,有计划有步骤地拓展实践基地,丰富阅历,了解市场,奠定个人创业的基础。
在“双创树”教育体系里,阳光与土壤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阳光,就是“爱”,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充满了荆棘与坎坷,这需要用“爱”去鼓励、去滋润,就如阳光一般,无处不在,无处不给予万物以生机与活力。而“土壤”则是激励政策、资金扶持政策、以及帮扶政策等等。
创新创业教育要有充分的人文关怀、资金保障与激励机制。大学生创业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启动资金不足。对于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创业项目,学院可进行一定的创业资金补贴或者配套措施。学校学院应该积极筹措资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家长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等,建立创业基金,为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创业保障和激励政策。
创新创业教育要有恰如其分的氛围。学校应积极邀请优秀校友、成功企业家进校园,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企业家的典型示范和现身说法帮助艺术类大学生从中理解创业精髓,帮助提升创业热情、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还能进一步学习优秀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用人经验等[4]。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创新创业的气息,需要系统地予以指导与帮助。“双创树”教育体系的目标是从单个院系入手,逐渐培育院系的“双创”氛围,从而逐步实现由“双创树”向“双创林”目标的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