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2018-04-01 07:14:22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政德党员干部监督

于 瑶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103;2.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政德,也称“官德”,即从政者的为政之德、政治品德,它以党员干部的从政道德规范和思想行为准则为主要内容,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用权之道。习近平曾明确提出:“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1]优良的政德能够发挥强大的精神引领和心理凝聚作用,既是党员干部砥砺党性修养的精神动力,又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把塑造党员干部的先进政德当作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任务。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好干部的五个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总近平还强调,好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即“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3]。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4],重申了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性。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首先需要明确政德建设的基本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德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基本逻辑

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政德培育工程,旨在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党员干部的从政道德水平,使党员干部的政德素养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客观实际为根据,内在蕴含着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系统逻辑,达成了多种逻辑主线的结合与统一。

(一)理论逻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着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基本问题,这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中。首先,党的建设要以政治建设为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政德建设要以端正党员干部的政治态度为首要任务。对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政治方向的迷失是最大的政德沦丧,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严重的政德风险。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阵地上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其次,党的建设要抓住“关键少数”,引导“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政德建设要以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为重点,发挥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让领导干部成为先进政德的杰出示范者。第三,党的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政德建设要将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一环和可靠保障,以制度的“硬约束”力量为政德建设保驾护航。第四,党的建设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政德建设要按照“把关严”、“标准严”、“处分严”的要求,不能把政德建设的标准定位在党员干部不违纪不违法就万事大吉的低水平上,而是要在理想政德标准和现实政德状况之间保持适度张力,发挥理想政德的灯塔效应,为党员干部注入前进的动力、明确努力的方向。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行动指南,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参照。

(二)时代逻辑:以新时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客观实际为根据

政德形成于一定的历史空间中,反映在党的现实政治实践中。关于历史,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政德表现为为官从政者在长期的政治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伦理文化积累,是实践与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新时代是我们新的历史方位,也是党员干部政德建设面临的新实际。首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党员干部政德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就是在政德建设实践中必须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景作为政德建设的中心任务。“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创新,它要求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中心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高昂饱满的奋斗激情和勤勉务实的工作态度,在业务工作上真抓实干,在政务工作上求真务实,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要求党员干部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勇挑改革重担,担当时代英雄,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不遗余力开拓创新,以适应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再次,新时代社会转型带来的传统权威弱化和社会权力分散,以及互联网时代多元社会思潮的交锋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挑战,都要求党员干部保持政治定力,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以身作则地在社会舆论领域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新时代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地层层带动和示范引领。新时代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政德建设要着眼于新的时代发展需要,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以强化党员干部的进取意识和担当精神为侧重,使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勤勉务实、夙夜在公。

(三)系统逻辑:优化整合有助于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系统资源

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的各部分有机联系组成的统一整体,涵盖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统率部分,部分影响整体,整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部分的配合,部分的状态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性质和状态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干部选任、培养、教育、考核、监管、惩处等不同环节的内容,既需要我们从整体入手,优化整合有助于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系统资源,也需要我们找到问题的关键,以一持万,统筹推进。党的十九大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发挥制度的治党管党作用。基于此,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也需要依靠制度的保障力量,通过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党员干部的行为,使党员干部能够更加自觉地遵守政德规范,践行政德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相继出台,日益健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014年1月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要求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标准建设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突出了政德对干部选任的重要价值,为党员干部提供了“政德优而任”的行为准则。相反,对政德失范者,《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则规定了轻重程度不同的五种纪律处分种类,以警示党员干部“政德劣则汰”。新时代进行党员干部政德建设,需要把政德规范的要求融入干部选任、培养、教育、考核、监管、惩处等各个环节,着力优化整合有助于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系统资源,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容错纠错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违纪处分制度等。同时,还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以全面净化政德建设的生态环境。

二、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具体要求

基本逻辑的确定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而要将政德建设的任务具体化和现实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具体要求,从而为党员干部提供确定的、可参照的政德行为准则。遵循政德建设的基本逻辑,依据习近平提出的“五好”干部标准,这个具体要求可以总结为信念坚定、从政为民、勤政务实、勇于担当和清廉守正等五个方面,分别构成了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根本点、出发点、落脚点、侧重点和关键点。

(一)信念坚定: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根本点

强调道德的意识形态属性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鲜明特点,政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道德,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必须以信念坚定为根本点,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为政德建设圈定的根本方向。对党员干部而言,信念坚定是党性修养之本,是政德之“魂”。坚定信念,坚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也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前者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后者是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的阶段性任务和时代表达。党员干部作为党的有机体的“干细胞”,能否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能否在政治站位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能否顺利实现,其意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一是要求党员干部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拥护者,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和解决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党性原则的践行者,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保持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党规党纪的执行者,把思想上建党同制度上治党有机结合,通过党规党纪的“硬约束”力量为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筑牢制度堤坝。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必须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为根本点,这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永葆党员干部政治本色的必要之举。

(二)从政为民: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出发点

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宗旨。中国共产党人从不代表某一个社会阶层的特殊利益,而是始终与广大人民站在一起,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也没有任何特权,而应当始终坚守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个人立身从政的座右铭。重民、爱民、养民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政治文化传统。《管子·七法》有言:“世主所贵者宝也,所亲者戚也,所爱着民也。”[6]《孟子·梁惠王上》又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7]这种重民传统一直传承、延续、发展着,并对我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党员干部能否坚持从政为民是中国社会评价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准。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向全党发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号召。1945年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1977年,邓小平在复出之际针对“做官”还是“做点工作”的问题强调指出,共产党人不能有任何“做官”的私心杂念,而只能坚持“做点工作”的人生态度。2013年,为进一步敦促全党同志牢记宗旨、服务人民,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在全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指示,并于下半年在全党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共享”的提法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在新发展理念之中。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再一次强调了党一切事业的出发点是人民群众,党全部工作的着眼点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利益。从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初心和崇高的追求。与一般党员相比,党员干部有相对更多的机会和更便利的条件践行党的宗旨,更应该当好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成为从政为民的表率。从政为民,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政德要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出发点。

(三)勤政务实: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落脚点

古语有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勤政,自古以来就是对为官从政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在新时代,勤政仍然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角色义务所在。勤政作为政德的基本要素,具有极强的道德感召力和示范效应,对于调动全体中国人民干事创业有重要意义。反之,党员干部不勤勉工作,党的事业就会陷入停滞状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将沦为空谈。勤政的首要要求是务实。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好大喜功,不干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中国共产党人从不乏勤政务实的典范。焦裕禄扎根兰考,孔繁森三进西藏,他们的身体力行诠释了党员干部的勤政美德,传承了党员干部夙夜在公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早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时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效上下功夫”[8],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全党开展“反四风”运动,教育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又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头雁效应”的形成离不开领导干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领导干部只有勤政务实才能带动全体党员和中国人民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当敬业为上,以勤为先,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需要将勤政务实作为落脚点,引导党员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身作则,久久为功。

(四)勇于担当: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侧重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具体形态和内容要受制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既是具体的,又是历史的。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德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革命时期,不怕牺牲、积极革命是政德的重要面向;建设时期,无私奉献、勤勉忠诚是政德的重要要求;改革时期,不畏困难、勇于担当是政德的侧重方面。1992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邓小平亲临南方并发表讲话强调:“没有一点闯的精神,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0]2013年,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11]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为党的事业发展铺垫了新的时代背景。新的时代有新的事业,新的事业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破除阻碍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就对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有志于伟大事业的党员干部来说,干工作就需要有万夫莫当的勇气、顶天立地的志气和一往无前的锐气。这种勇气、志气和锐气凝聚着党员干部的信念、理想与追求,是党员干部时代责任的外化。新的时代要有新的发展,新的发展需要以创新引领和驱动。创新,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还包括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创新,甚至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看,人的思想观念创新更为重要。党员干部只有在思想上不僵化、在观念上不落伍才有不断反思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才有可能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勇于探索,大胆尝试。新的时代有新的挑战,新的挑战需要有更多不怕事、不避事的党员干部发挥“头雁效应”,勇挑时代重担。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攻坚克难,面对诸多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和有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党员干部必须不畏挑战、勇于担当,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自觉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落实好,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担负好。

(五)清廉守正: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关键点

宋代吕本中把“清、慎、勤”三字当作为官者的首要箴言。此后这三字就成为为官者的“三字真经”,被后世沿袭和传承。不事贪取曰清廉,正直无私曰守正,党员干部若无清廉守正的本色,创造出再多的业绩也难逃假公济私、中饱私囊。清廉守正是一种美好的德性,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关键点。历史上,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廉洁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写到:“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12]解放战争时期,面对革命胜利前夕党内可能滋生的贪腐问题和骄傲情绪,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讲话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一次重申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并提醒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地抵制腐败,为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2002年,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又一次号召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从自身做起艰苦奋斗、团结进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刮骨疗毒之势严惩贪腐分子,抓住了以郭伯雄、徐才厚为代表的“老虎”,惩处了以肖绍祥、黄华辉为代表的“苍蝇”,腐败蔓延势头得以遏制。在新时代,我们仍要以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态度矢志不渝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惩治腐败的态度不软弱、力度不减弱,教育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守正。

综上所述,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具体要求有信念坚定、从政为民、勤政务实、勇于担当和清廉守正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相互分离的孤立面,而是协调统一的有机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目标体系。其中,信念坚定是根本点,是党员干部的政德之“魂”,统领其他政德建设的要求;从政为民是出发点,是党员干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群众基础的政德保障;勤政务实是落脚点,是党员干部的角色义务所在,也是实现其他政德建设要求的基础;勇于担当是侧重点,是新时代改革创新的事业发展需要对党员干部政德提出的重要要求;清廉守正是关键点,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害所在。

三、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基本逻辑和具体要求的确定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指明了方向,而要践行这些具体要求,推进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还要依靠实在的政德建设实践。遵循政德建设的系统逻辑,政德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各部分资源要素的协调与配合,具体来说,就是要综合发挥政德教育、考评、制度、监督等环节的作用,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构建教育支持系统、评价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和监督支持系统。

(一)提升政德教育实效,构建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教育支持系统

政德教育是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教化和引导来增强党员干部对政德的情感认同,从而帮助党员干部形成政德品质,最终使党员干部能够按照政德建设的具体要求调整和规范个人从政行为的活动。对政德建设而言,教育是一种预防性手段和先导性措施,对塑造党员干部的政德价值观有根本性意义和价值。党的十九大强调,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教育引导全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诚然,重视以党性教育为重点的政德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的新时代,如何让政德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却是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政德教育的效果既受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要受到文化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政德教育的实效,就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安排政德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和方式,发展积极向上的政德文化。就教育内容来说,应当注意涵养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以提高党员干部政德修养的内驱力为目标,让党员干部能够体认自己的角色意义和角色责任,认识到身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当按照信念坚定、从政为民、勤政务实、勇于担当和清廉守正的要求规范个人言行。为此,我们不应当狭隘地将政德教育内容限定在某一方面,而是要将政德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国史国情和党史教育、文学艺术和美学教育、哲学和政治学教育、伦理学和法学教育以及其他人文教育体系中,帮助党员干部养成自我修养、自我教化、自我提高的能力。在教育手段和方式上,应当注意发挥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采用集体学习、个人自学、自主选学等形式,综合运用专题讲座、网络课堂、专家报告、交流研讨、案例解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方法,以增强政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我们还应当重视党性实践对干部政德的塑造作用,鼓励党员干部利用休假时间从事志愿服务、结对帮扶、乡村考察、社区调研等活动,以锻造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在政德文化建设上,我们首先应当在全社会弘扬正面积极的政德价值观,端正党员干部的政德态度;其次应当树立政德示范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带动作用;再次应当通过持续深入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德生态环境,从而为政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

(二)完善考评机制,构建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评价支持系统

激励理论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激发人的特定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实现群体价值目标有积极作用。对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来说,考评机制的作用就在于为党员干部提供可参照的行为评价标准,从而引导党员干部按照政德建设的具体要求规范个人从政行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和基本原则,但在如何考察和认定“德”的问题上却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考核内容不具体,标准明确性不足;二是考核主体不全面,评价不够综合;三是考核流程走形式,过程把关不严;四是考核结果应用不当,没有与干部选拔任用紧密关联。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政德考评体系,完善党员干部政德的评价机制,从而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提供科学的评价支持系统。在考核内容上,应当按照具体化、明确化的要求,细化评价指标。为此,可以设计三级评价指标,第一级指标按照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具体要求,设定为“信念坚定、从政为民、勤政务实、勇于担当和清廉守正”五个方面。二级指标是对第一级指标的细化,比如“信念坚定”的二级指标可以包括“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党纪”等方面,并将“民主生活会出勤情况”、“党费缴纳情况”、“是否有对党不忠的言论”等作为“信念坚定”的三级考核指标,以提高评价指标的精准度。在考核主体选择上,应更多地参考同级同事、下级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通过个别谈话、调查走访、群众测评等方式广泛征集测评意见,尽可能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在考核流程设计上,重点是增强程序性和提高透明度,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加强对考核全过程的监督。在考核结果的应用上,为每一位党员干部建立“政德档案”,将每一次考核结果详细记录并留档备查,作为对干部发放奖励、晋升职位必须参考的依据。

(三)筑牢制度堤坝,构建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制度支持系统

在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中,不仅要强化教育和评价对党员干部政德行为的引导作用,还要将政德约束落实到制度层面,使政德建设制度化、法治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作用,没有制度对党员干部政德行为的统一要求和党员干部对制度的自觉遵循,政德建设将如空中楼阁一般没有保障。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制度体系,按照一定的制度和程序进行规律性运作,才能实现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政德水平的效果。一要把党员干部政德制度建设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布局,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制度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也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党员干部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责任者,理应将遵纪守法作为个人的政德追求,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依法用权,依法办事。守法原本就是一种道德,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对党员干部来讲,遵纪守法不仅是政德规范的要求,也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干部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二要建立起规范合理、科学有效的政德制度体系,从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抓起,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干部选任、工作开展、考核评价、违纪惩处等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制定科学、公平、公开、公正的程序,发挥制度的“硬约束”力量,防范和化解政德风险。三要下大力气惩治贪污腐败,将党员干部政德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相同的制度不一定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制度执行主体的差异,只有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惩罚面前没有例外,制度才能发挥好约束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法外开恩”挡在制度门外,而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严惩腐败。四要将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紧密结合,坚持政德制度建设和政德思想教育同时发力、同向发力。

(四)健全监督体系,构建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监督支持系统

政德失范行为往往与权力的异化行使相伴随。权力天然带有扩张性和侵犯性,如不加以有效约束将成为政德建设最危险的敌人。监督是避免权力异化和防范政德沦陷的重要手段,构建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中党员干部政德行为的监督,是推进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健全监督体系,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构建监督支持系统,必须首先回答“谁来监督”、“监督什么”和“怎么监督”的问题。“谁来监督”是关于监督主体的问题,在监督主体的确定上应当坚持广泛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扩大监督主体的范围,发动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政德行为进行常态化监督;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党组织监督和专责机关监督的优先性。为强化监督的客观性,可以委托第三方主体对党员干部的政德行为进行专人专项监督,同时要保证第三方监督主体身份的独立。“监督什么”是关于监督内容的问题,对政德建设而言,凡属于政德建设具体要求的内容都应被纳入监督的范围,以实现对党员干部政德行为监督的全覆盖。“怎么监督”是关于监督手段的问题,现阶段重点是清除传统监督手段的障碍和综合运用多种新型监督手段,如增设驻派机关监督、建设网络监督平台、建立巡察监督制度等。此外,还要发挥好媒体的“第三只眼”的作用,利用媒体对党员干部的政德行为进行全面监督。对新时代的政德建设而言,强化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势在必行,党员干部要提高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查找问题。党内监督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把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和同级监督抓实抓好,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专责机关监督要发挥好党委和纪委的双监督主体作用,并且要注意形成党委和纪委的监督合力。群众监督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监督问题上的应用,现阶段重点是增强群众的监督意识,拓宽群众的监督渠道。对媒体监督来说,现阶段的重点是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杜绝媒体进行不真实、不客观的报道。

教育支持系统、评价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和监督支持系统共同支撑起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大厦。其中,教育是基础,是培育党员干部政德的固本工程;评价有鉴别作用,对诊断党员干部的政德行为和引导政德建设方向有重要价值;制度是约束党员干部政德行为和维护政德建设秩序的重要保障;监督是防止出现政德失范行为的重要手段。这四个方面的支持系统需要按照系统逻辑的要求进行优化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协同推进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政德党员干部监督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8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8:00
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践行路径探析
习近平政德观探析
寓言
——刘政德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24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夯实监督之基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1
党员干部要姓“党”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