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的缺失与研究的在场
——评李宗刚《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2018-04-01 04:28刘东方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学革命新文学父权

刘东方

关于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个不断升温的热点,因为从小处说,它牵扯到文学革命如何阐释的问题,从大处看,它又指涉中国现代文学的大门何时开启、以及其日后走向的问题。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的“二十世纪文学说”,到当下的“黄衫客传说”“民国文学说”,各种观点如春笋层现,或从外部研究着眼,或从具体文本落墨,而从某一文学现象或细节入手进行论析则不多见,由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李宗刚著《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以下均简称《父权缺失》),剖析了创作主体的父权缺失与文学革命的发生之间隐秘而幽深的关联,为研究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这个热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父权缺失》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体现了著者的“细节意识”。宗刚善于发现被人们忽略历史细节,并对这些细节进行问疑,在跨学科的“缝隙”中,得出合乎学理逻辑的结论。正如他自己所言:“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谜团,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都有可能改变甚至颠覆我们对五四文学的原有认识”。譬如对陈独秀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在对他的历史地位、历史贡献、文学革命的主张、以及现代思想的阐释和再认识等方面,但对于陈独秀作为“个人的存在体”,特别是其人生经历、情感体验和心理机制的“独特性”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以及与现代思想形成之间的隐秘而复杂之关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父权缺失》中,著者认为陈独秀研究中一个值得留意的历史细节是,陈独秀年幼丧父这一特殊的人生经历,从文学发生学角度视之,与陈独秀以传统文化叛逆者的身份成长为新文化、新文学先驱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关联。同样的历史细节,也存在于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人生经历中,宗刚用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的综合视角,在他们与文学的“间隙”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父权缺失》的另一个特点是该书有着很强的“追问意识”。当下学术界一直在强调“问题意识”,其实发现“问题”之前和之后,暗隐的是“追问意识”。学术研究中,我们对这样的语句耳熟能详,“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当范围内”“二者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等等,但如果有较强的“追问意识”的话,我们就会思考“究竟是在什么条件下?”“何种范围内?”“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可以形成哪几种形式?”上述追问,都构成了问题意识,以及有了问题之后进一步论证的前提和基础。《父权缺失》一书中就体现着宗刚的“追问意识”。在“总论”一章中,著者发现了“父权缺失与新文学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这一问题之后,首先将父权缺失与新文学的出现确立为一种发生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前有早年‘失父’之因,后有文学‘发生’之果”,但这种因果是如何实现和转化的,在宗刚的步步追问下,便发现了“新式教育”这一媒介,“新式教育”在这种“因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其逻辑结构首先从父权缺失与父权规则的断裂入手,论述父亲的去世对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叛逆”文化人格确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解析新式教育如何在“父权缺失”的情况下,参与建构了五四新文学先驱的文化取向,最后,从发生学的角度详细阐释“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发生二者间的关系,并说明其对新文学的作用和影响。在问题意识的统摄之下,通过不断地“追问”,建构了论析问题的逻辑结构,层层推进,直至得出结论。

《父权缺失》的又一个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文本实证意识”。当前,学界存在着理论推演和文本分析“两张皮”的趋势,即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往往过分纠缠于概念的确立,逻辑的推理,理论的演绎;从事文学研究的人,近来又单向度的重视文本的阅读,文本的品鉴,学科的分野使二者难以有机融合……而著者则试图在理论演绎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支撑和实证自己理论演绎的结论。在对鲁迅的小说《药》的解读中,著者一反“启蒙说”的主流论调,从“父权缺失”的理论出发,通过夏瑜的“父权缺场”,“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与华小栓的“父权在场”相比较,具体实证了夏瑜的“父权缺失”对于其日后成为“觉醒者”的作用和影响。同样,在对《狂人日记》的解读中,著者还运用该理论发现了“父权缺失”与“狂人”异端思想间的关联。在对《孔乙己》的解读中,著者又辩证地剖析“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发生之间的关系,指出孔乙己尽管是“父权缺失”,但由于旧式教育的桎梏,他只能扮演科举制度和社会“弃儿”的角色,从而间接证明了新式教育在“父权缺失”与五四新文学间的桥梁作用。总之,著者通过鞭辟入里的文本分析,将理论阐释与文本实证较好地粘合起来,使得《父权缺失》既对五四文学的研究有所拓展,有所深化,又让人们感觉著者发掘的新意蕴,形成的新论断扎实而稳健。

近年来,由于对“内部研究”和“古典式学术化”的过分推崇,导致了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某种程度上缺失了原有的“温度”和“热度”,在这种学术背景下,著者在《父权缺失》一书中尝试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人格的视角,通过对“父权缺失”这一现象分析,梳理出其对五四文学所产生影响,就显得颇具价值,因为尽管“父权缺失”,有热度的研究却依旧“在场”,因此,我们相信《父权缺失》的出版,对五四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将会产生更多、更新的推进作用。(刘东方,聊城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学革命新文学父权
“五四”文学革命与《红楼梦》的经典化阐释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鲁迅思想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解析高中语文课文《宝玉挨打》中的“孝”文化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胡适·鲁迅·莫言:自由思想与新文学传统》序
《华盛顿广场》中话语权背后的父权统治与女性成长
“五四批判”与“文腔革命”——瞿秋白“第三次文学革命”思想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