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钰,陈丛显,王 玮
(滨州医学院 a临床医学院,b科研处,c马克思主义学院,烟台 264003)
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运用,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阅读介质已不再仅限于传统纸面阅读,人们会利用碎片化时间,在智能手机上、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上,在微博、微信、论坛、BBS网络社区平台上进行各种刷屏阅读。目前电子化阅读已成为一场对人类学习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变革,而这种变革随之催生出“碎片化阅读”模式。“碎片化阅读”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负面影响逐渐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作“浅阅读”与“浅薄思考”的代名词。碎片化阅读也对大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提高都产生很大影响。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
大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获取和学术素养的培养,传统是通过纸媒阅读和深度学习、思考等途径完成的。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一方面给大学生阅读提供了极大方便,而“快餐式”的网络信息文化同时也容易让大学生阅读逐渐趋向碎片化。碎片化阅读方式不仅影响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素养,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而这个滋养的获得的重要手段就是进行深度阅读、经典阅读。当前调查数据显示,传统的深度阅读、经典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2018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接触率分别是59.7%,71.0%,14.3%,12.8%,我国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较去年相比均有所上升。[1]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人均每天利用纸质媒介阅读时间总和不到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据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超过一半之多。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也从2017年的97.5%提升至98.3%,智能手机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调查结果还显示,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是80.43分钟,比2016年的74.40分钟增加了6.03分钟;用户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越发强烈,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是60.70分钟,比2016年的57.22分钟增加了3.48分钟。移动互联网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愈发强势,各种APP的开发和竞争格局越发激烈,用户在选择APP软件受内容驱动的影响更大,也趋向内容、娱乐、新闻、购物等多个软甲同时运行的状态,其中最为活跃的是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数字化阅读人数超过半数,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大学生成为最庞大的网络阅读群体,电子阅读优势继续凸显。[2]从这部分群体来看,他们对手机上网依赖性较大。他们倾向于不从信息技术角度看,受周边环境的影响,随时随地可以获取海量信息,几乎每条信息都能跳转超文本信息链接,图文并茂的内容、轻松个性化的阅读环境、人性化信息内容推送,使得阅读的交互性显得更为普遍。因此,碎片化阅读成为人类阅读史上影响不小的一场时代革命。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曾说:“我国虽然年出书超过41万种,但阅读娱乐化倾向严重,浅阅读盛行,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虽然在全民阅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阅读内容大多品格不高、知识性不足、人文情怀缺失。”[3]
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有别于传统的纸质阅读的阅读方式,主要是利用新型阅读媒介诸如手机、电子阅读器、网络终端等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对短小的、片段的、非结构化的阅读内容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受数字化阅读影响最显著的群体。电脑、手机、平板已成为大学生入学之初的标配,现实生活的改变同样给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际等都来了新的变化。大学校园里低头族随处可见,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视线和智能手机的相互交感越来越紧密,以往用整块的时间进行纸质阅读变成如今见缝插针式的浮光掠影的读屏浏览。以手机、平板、电子阅览器等为载体进行快速、随意、浅表化的碎片化阅读正在加速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的形成。
从量的碎片化视角看,碎片化阅读主要有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注意力三方面的显性特征。
传统的阅读模式都是单向型的,即阅读源(作者)→物质载体→接收者(读者)。传统阅读一般属于线性阅读,阅读内容是按着文本的发布和编排者安排的顺序进行的,没有跳转或打断,整个阅读过程是连续的而非跳跃式的。人们长期系统地接收完整的信息或内容时,就会形成稳定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这有利于进行反刍性思考和记忆,能与作者形成思想上的“互动”,容易让读者顺着内容做线性思考,并自发地开启对书中所述问题的探索。然而,新媒体本身构建了泛传播环境,阅读时由于大都是借助电子媒体,且阅读形式也较为丰富,读者在阅读时思维容易受到干扰,降低了对核心内容的专注性。网络阅读也开辟了即时性、交互式、个性化的阅读模式,即阅读源→网络→终端。在这种模式下,信息拥有者(作者)可以随时发布信息,终端(读者)阅读信息后,能及时发布反馈信息,形成阅读源(作者)与终端(读者)之间的实时互动,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直接交流,并且网络阅读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催生了“信息海洋”。超文本将大量主题相像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于是一则完整的信息往往与更多其他超文本信息相互链接,阅读者能随时从这一个文本跳跃到另一个文本,整体知识体系在“信息海洋”中分崩离析。这种碎片化阅读很容易让人丧失深度思考,习惯于进行浅薄思考。面对海量信息,蜻蜓点水般的浏览让思维停留在对信息的解码,而非用大脑对信息、知识链条进行丰富的链接,久而久之,思考能力将被搁置或削弱。“碎片化”阅读使人们毫无选择性和目的性的接收各类信息,并沉溺于对这些毫无逻辑关系的浩瀚的信息海洋的接收和浏览的快感中。而一旦人们习惯于这种短暂的快感,就会抗拒深入地梳理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体系。所以,“碎片化阅读”不利于大学生群体形成深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他们形成理性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每个人的手机中充斥着刷不完的资讯,从中获取的有效知识却犹如大海捞针。信息量过载,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藩篱之一。信息爆炸式的增长,虽然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但也来到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再长期沉浸在碎片化阅读中无法自拔,那么大学生就无法从日常信息过载中得到解放,也很难在数字化社会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效率,提高阅读素质。
传统阅读需要在大段完整的时间内进行,而碎片化阅读往往利用的是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零散的时间进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们常常选择在乘坐地铁、公交、候人等情况下,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读屏。如果深度阅读是以学习、吸收知识为目的的研读,往往需要集中注意力反复琢磨、长期思考分析。而“碎片化阅读”由于阅读的时间都是零散的,这就导致大学生很难进行专注严肃的研读,而是停留在快速的、浏览式的阅读。碎片化阅读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信息的“知”了,仅仅是知道了、了解了,但是却很难再深入下去,是一种快速、便捷、智能的阅读方式。由此可见,人们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碎片化时间,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同时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也被碎片化阅读所填满,降低了阅读的质量。
3.阅读注意力的“碎片化
一般而言,大学生的阅读目标往往不明确,习惯于自由散漫。有调查显示:网络读者在完成一篇文本或文章后,超过三成的读者会通过超链接顺延这篇文本的路径往下看,在点击超链接过程中,容易被不相关的文字、图片吸引,从而偏离了原先的阅读轨迹,甚至忘记了最开始的阅读目的[4]。碎片化阅读导致阅读的工具性凸显,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浮躁。思想使人进步,但获取思想的思考却往往是沉重的,那些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碎片化阅读虽然轻松、愉悦,但也放弃了深度思考、积累学习的机会。当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使用便利的方法和途径去查阅文献资料或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学习时,再到图书馆检索查阅资料,进行严肃、逻辑缜密的论证时就会感到的困恼和不胜其烦。阅读信息的碎片化不可避免的带来思考的碎片化。
阅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会对大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碎片化阅读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空间、阅读选择和阅读内容,有利于激发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深层次思考,容易使他们在学术思考上养成惰性和依赖性。
首先,网络阅读内容的多元化有网络传媒等先天原因,它无法做到像传统媒介那样受到层层把关和控制。不可否认,在网络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混杂在一起,这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那些思想尚不成熟、价值观正处在形成阶段、学习和模仿意识又很强烈的青年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零散的、混乱的观点影响。其次,网络阅读在形式上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和高参与性。网络媒介催生的“超文本”形式,非常符合青年大学生追求个性、效率和多样化的特点。但这种便捷和多程序运行状态容易造成信息干扰,使大学生本来就不容易集中的注意力更加分散,并且习惯把浏览网页信息的习惯带到阅读体验中来,常常只看大意,一目十行,影响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和品味。这种阅读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阅读质量。再次,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容易让一些思想不够成熟的学生陷入到猎奇阅读、逆反阅读以及恶意阅读。这不仅给大学生身心带来极大危害,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美国著名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说:“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5]其实,传统阅读中的深度阅读模式和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模式与阅读的文本没有必然关系,而与读者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自控力有深刻的联系。不可否认网络信息有其丰富的一面,但无用信息或垃圾信息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往往造成有用的信息淹没其中。这就需要读者有正确的辨别力和自控力来甄别有效信息,但很多大学生“网虫”在这个过程中缺少对有效知识的辨别力和选择力。另外,不同文本之间的链接往往无法给阅读来带连续性。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难以深入阅读。他们往往会对阅读的判断变得浮躁而又浅薄,当这部分群体完全适应了网络上“重判断,轻分析”的文本模式后,他们往往通过浏览大概,从无数的超链接对事情略知一二。新媒体网络阅读让人们进入了阅读的“高速路”,却对长期存在的、由来已久的根本与实质问题不加思考。传统纸质阅读方式将促使、锻炼人们进入一种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展开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新思维是对新旧知识进行重组进而产生新观念的过程。知识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实验结果说明:“一般性基础知识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升思维的新颖性,而且能够促进思维产物的适宜性。”[6]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经验上,储存在记忆中的先前经验都是原有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的新型组合,知识和创新思维之间是正比的关系,个体掌握的知识越牢固越系统,其创新思维就越高。而碎片化阅读是以片段、微小、琐碎等特征,知识点之间缺乏内在有机联系,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这种碎片化阅读在分散读者注意力的同时,也会带来思维能力的下降。而思维能力的下降更加容易导致想象力的降低,使得他们对现实的感受力越来越迟钝和浅薄。问题意识、批判性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消解了传统阅读方式带来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它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阅读素养,则需要教育机构、大学生群体以及社会共同做出引导和努力。阅读有深有浅,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不应排斥或否定浅阅读或碎片化阅读,而应该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在碎片式阅读背景下,利用大学生群体对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阅读理念和方法。
有效的进行网络阅读需要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在数字化阅读活动中,大学生要能够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给予及时的监控和调整。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吸收和同化数字信息,还能够时刻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方式,以此来掌握和控制自己信息获取的过程,并不断地调整阅读策略,主动去建构知识,进而提升自身数字化阅读效果。[7]信息素养学习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学习目标呈现一体化趋势,彼此可相互促进。作为碎片化阅读的主体,青年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身网络素养,学习并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培养自己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和分析能力、网络信息的批判性和解读力、网络学习能力、网络交自我管理能力等。要使自己具备必要的网络阅读心理常识,能够在一定的阅读需求下,快速高效地掌握网络文献检索、获取、筛选、评估、组织和创新等技巧,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克服知识结构、认知特点、阅读技巧等造成的网络阅读障碍,强化阅读技巧,提升网络阅读质量。
数字化阅读评价是阅读认知的主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网络阅读能力形成和阅读效果的重要考核途径。有效的阅读评价会对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提高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高校图书馆与信息技术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全新的服务去面对高校大学生阅读方式的转变。可组织专职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文献检索技能和信息资源应用等方面的基础培训和实机操作,在技术层面帮助大学生扫除网络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坚持利用举办文献检索讲座、培训和互动活动等各种形式,增强大学生对网络阅读资源的利用能力,帮助他们具备良好的网络阅读意识、网络阅读理念,建立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此外,图书馆还要重视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并向大学生群体的宣传和推广,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网络阅读。
网络阅读对阅读格局的冲击是巨大的,网络媒介给阅读带来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尽管技术进步给阅读带来了很多问题,但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能充分利用技术,并使之服务于特定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与书的邂逅方式更加多元;线上线下阅读环境的融合互补,也能吸引青年大学生群体分享丰富的阅读体验。高校要努力打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数字化阅读空间,激发大学生阅读的兴致。激发大学生对数字化阅读的兴趣是培养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首要条件。在大学生群体间积极开展阅读指导,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健康网络阅读并能及时反馈意见;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网络数字化阅读的自我评判标准,使其对自身能否有效获取信息和进行有意义建构的能力做出明确判断。有研究显示,一起拨动的神经元会联结在一起,而没有一起拨动的神经元就不会联结在一起,大脑会回收无用的神经元和突触。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丧失就的技能和观点而得到新的,比如网络新时代已经发展出了一种“能对不断变化的上下文加以整合以发现其整体意义”的能力。[8]诸如碎片化阅读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成为一种新常态,并在内外部条件作用下延伸出更有利于阅读参与的新形式,并能催生出新型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