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18-04-01 02:14张建荣毛娅楠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时代

张建荣,毛娅楠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0报告还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40进而增强国家内部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但仍与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存在差距。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应把握时代机遇,对教育内容和实践路径加以拓展、优化与提升,从而营造民族地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气象。

近年来,众多学者以不同研究视角对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积极探索,研究内容和方式逐步丰富。司慧颖认为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关键在于协调文化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现实冲突。[2]王学俭、杜敏提出要重视地域涵养在西北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功能。[3]白雪燕、马晓玲等人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这门课程视为民族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渠道,分析了课程开展的必要性、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优化路径。[4]傅雷鸣则认为,民族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民族特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等。[5]本文立足于现有研究成果,围饶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拓展与路径优化进一步展开论述。

一、因势而新: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拓展

(一)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体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爱国主义具有系统性,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元要素为一体;爱国主义具有递进性,体现爱国情感到爱国理性再到爱国实践的内在逻辑;爱国主义具有复合性,是爱国情感向爱国理性的升华,是情感体验与行为准则的统一,是道德责任与法律义务的集合。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即是以国家认同为核心,以公有共享为前提,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以积极公民为落脚,通过情感与理性的双重机制,调节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相互认同及其利益格局关系的教育形式。

民族地区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它需要把“民族国家认同教育”与“公民国家认同教育”合理结合。[6]一方面,以“民族国家认同教育”为基点,通过中华历史文化教育增进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形成民族国家的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以“公民国家认同教育”为指向,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培养少数民族群众的公共精神,进而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贯穿于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如此才能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张力,取得爱国主义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实效。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的历史坐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对时代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全民族统一战线继续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水平不断加强。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彰显了中国方案的优越性和世界意义。在国家发展整体向前的总基调下,民族地区建设成果显著,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向前推进。

身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同样需要把握时代内涵及地区发展新特征,贯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少数民族群众的新期待。首先,以明晰时代主题为主线。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课题和最终指向,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其次,以塑造公共理性为基础。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民族地区公民共享共建的公共理性,将爱国主义教育由爱国个人情感上升为爱国公共理性。再次,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依托。凸显文化维度在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将弘扬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推进各文化要素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借鉴。第四,以开拓国际视野为动力。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应将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治理方案的世界意义。最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新要求,有效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在民主法治、绿色发展、总体安全等方面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意味着要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并继续富强为主线和时代背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改善教育手段;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要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意味着要立足国际视野,为世界上其它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从而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

二、因时而进: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延展

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对内容加以延展,以凸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国家各项制度的合理合法、古今优秀文化和民族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优越、生态保护的迫切以及国际视野的广泛,进而紧跟时代步伐、彰显时代意蕴。

(一)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2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理论的创造者、制度的设计者、文化的引领者。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

首先,增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其中的理论内容和发展指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各项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证。其次,增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认同。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应对挑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教育全体人民。再次,增强对民族地区的基层党组织的认同。基层党组织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承担重要任务,需要各民族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加强自身建设,由此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的现实感和获得感。

(二)增强国家认同意识

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国家认同教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致性与多样性间的动态平衡,得力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正确处理,否则这二者的内在张力将成为国家认同的解构力量,因此,巩固国家认同成为关键。

7.2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清除杂草及枯枝落叶,减少虫源。②药剂防治:加强虫情检查,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用药喷雾防治: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1200倍液。

首先,强化少数民族群众国家共同体意识。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在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性和变革性进行教育,培养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全方位的认同感,其中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国家认同,需要建构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培养各族人民群众对共同历史文化的归属感。其次,树立正确的公共生活参与意识。培育具有理性参与能力的公民,构建全国各族人民的公共利益体系,提升多元一体的共同体意识。再次,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民族地区的发展除了物质力量和精神资源保障外,国家安全也是民族地区得以存在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家安全的形势与公民国家认同呈正相关发展。新时代的国家认同教育应实现思维转向,即突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24

(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新时代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对党、对国家高度认同的基础上,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首先,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重要依托。“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积淀。”[7]而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历史基因,应发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有机结合,丰富教育内涵。其次,以民族本土文化为特殊资源。强化本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保持民族内部的群体文化,增强教育对象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再次,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重要载体。全球化潮流中面对多元文化冲击,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它有助于坚定意识形态立场、巩固思想统一战线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四)倡导共建共享理念

让不同行为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改变以往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新型社会治理格局,是新时代以来我国在社会治理层面的战略部署。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首先,充分认识社会治理中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营造一个囊括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改变以往社会治理主体掌握资源不平衡、地位不平等的现象,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精细化。其次,制度分析。政府应致力于建设各主体共同参与的良性制度体系,为全民参与的共治格局提供制度支持。再次,宣传引导。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应根据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公民意识较为薄弱的现实性,倡导共建共享的理念,让其成为一种共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过程,在实践中共享社会进步的发展成果。

(五)树立绿色生态理念

爱国主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明显的层次性,其中最基础的内容是人民对于祖国和民族自然资源的热爱。因此,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也应突出绿色生态理念的宣传与教育。

首先,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育为起点,强化教育对象对于祖国自然资源的热爱,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繁衍生息的根本物质基础。其次,对生态破坏严重的现状应加以警示和说明。自然存在物是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发展的宝贵资源、是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重要资源、是对外交流的特色资源,应让少数民族群众正确认识本民族资源的重要性。再次,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民众保护自然资源,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后,强调少数民族群众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须身体力行维护好本民族的生态安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六)培育国际视野

在实现内部安定和谐的同时,我国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还应当立足国际视野,丰富教育内容和手段,通过交流与借鉴,在双向互动中实现自身发展。

首先,坚持文明互鉴,以开放为取向,从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中吸收精华或吸取教训,尤其注重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弱势民族的过程中,导致国家内部动荡不安等现状对我国民族地区问题的影响进行比较阐发,进而取长补短,维护我国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其次,与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发展环境等进行比较,发掘自身在解决民族问题中的文化和制度优越性,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发挥民族治理中国方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本国民族问题不断得以解决,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得到增强的前提下,中国应担负起国际责任,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世界公民意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

三、因事而化: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优化

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应为铸牢各民族统一战线提供有力支持。当前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总体呈现向前、向上发展的趋势,但实效性仍有待提高。应“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8]依据时代要求多维发力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

(一)提升教育理论的时代性

赋予教育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重。将时代进步新理念、社会发展新需求融于教育理论中,以此保持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在民族地区的生命力。

首先,应当将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纳入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并结合民族地区发展的最新实际,在理论更新的同时,用我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以此提升教育理论的时代性。其次,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应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影响和塑造不同民族群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共识,丰富民族间的共同话语,增强思想凝聚力。再次,依据民族地区发展的新需求创新教育理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民族、人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利益需求都有所变化,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要着力体现各方新需求,力争使得教育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加快教育话语体系转变

新时代应加快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群众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把地域特色与教育理论相糅合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同时,要强化公民权利义务意识的培育,突出爱国主义进程中个人与国家的辩证关系和双向互动,并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入手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话语。

首先,实现理论性政治话语向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教育话语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多为文件话语或者书面话语,这两种话语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较为规范,理论性表述居多,有利于理论阐释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但是对受教育者缺乏吸引力。”[9]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应通过喜闻乐见的民族资源,将国家政策与本土文化相统一,以此赋予笼统的教育内容民族性和针对性,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感染力。其次,实现感性爱国情感的激发向理性公民意识培育的转变。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应以理性公民意识为核心,教育少数民族群众在爱国实践中以公民身份为出发点,理性参与社会生活。再次,实现单一教育话语向多元教育话语的转变。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较为单一,主要以当下文化背景为依托,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从国外公民教育学习经验,用传统、当代、国际等多元话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三)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10]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内容广泛,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应在多对范畴中紧抓重点,有所侧重地进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首先,国家安全与国民安全的辩证关系教育。一方面,国家安全是国民安全的重要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和居住环境的安定和谐,得益于国家营造的稳定建设环境;另一方面,国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关键内容,必须培养各族人民的国家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始终把维护国家统一作为行动指南,有效维护国家整体安全。其次,深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变化趋势教育。新时代影响和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因素更加广泛,在传统安全遭受挑战的同时,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等新生安全问题对民族地区的影响愈加严重,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应突出非传统安全对民族地区建设的破坏性。再次,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国际视野开拓。我国在谋求国内发展的同时,致力于推动和平国际环境的构建,因此在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把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重要性等同,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立具有国际视野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四)促进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关键场域,是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发挥的重要一环。但以往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严重形式主义,实效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新时代应注重结合新形式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性发展。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拓展。必须明确,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是针对全体师生的普遍性教育,应对以往只有学校领导干部、党员教师学生、政治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现状应进行变革。其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丰富。民族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但教育内容依赖课本、教育方式偏重灌输。新时代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将专业特性与民族爱国主义结合进行宣讲活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引导爱国主义由感性思想情感上升为理性行为规范。再次,爱国主义教育手段的更新。利用微格教学、引进慕课教学,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形成校园网络文化,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总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景,新时代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各因素、各环节共同推动的结果,因此,新时代应突出新变革、得出新成效,将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阻碍因素一一破除。“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1]39以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最广泛的建设动力, 在创造性发展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爱国主义情感与行为合二为一,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定的精神支撑。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民族时代
我们的民族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