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勤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依靠优势文化,积极发挥文化对心理行为的建构作用,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实现文明进步。心理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渗透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日益重视心理文化建设的研究。警员心理文化是警营文化的重要部分。加强警员心理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善警营工作氛围,排解警员心理困扰,提升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质量,推动警营团队科学发展,提升战斗力和执法能力。
文化是人们获得的社会传统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总和。文化是现代心理学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如果不考虑文化背景,对人的行为的评价、理解和改变的尝试可能都是错误的和天真的。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并深深地影响着人的情感思维、道德观念、个性气质和行为习惯等。就警营建设而言,文化因素与警员心理健康、心理素质、队伍管理以及执法能力等密切相关。关注心理文化建设,为警队战斗力提升提供了新的视角。
心理文化是指文化与心理学结合研究所形成的多元化价值体系。人的心理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哲学心理学时期是研究文化对人产生影响的最早时期。科学心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冯特研究了文化对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随后,心理文化研究方向又转向特定文化与人的心理行为的关系,把心理学看作一定文化前提下的社会构建,心理行为是特定文化作用的结果,凸显了心理学的文化意识,心理行为的文化特性不仅表现在心理行为是文化历史产物,而且心理研究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文化,而不同文化影响着人的个性行为和人格特征。心理文化研究就是以众多文化资源为基础去理解和重构人的心理行为。心理文化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因此,心理文化内涵的解读也是多样的。有的认为心理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理层面的聚合,主要指人们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状态。有的认为心理文化是指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情绪态度、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特征的文化综合。心理文化是不断拓展的心理学文化意识,既有特定的心理学传统文化内容,也有特定的个性心理行为文化内容。作为心理学科研究的新取向,心理文化也面临关于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争论,这些争论的具体表现与文化结合起来时即形成不一样的心理文化。心理文化重点研究文化对人的心理建构,文化怎样存在于人身上,心理文化具有复杂的生物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等意识方面的结构体系。
警员心理文化是警员在长期的公安司法工作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形态。它影响甚至决定警员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精神状态、价值观、人生观、礼仪观等意识形态。警员心理文化建设不仅是警员团队建设的的重要形式,更是警营战斗力的重要基础。警员心理文化与警营战斗力相互融合渗透,已经成为警营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保障警营团队健康发展。警员心理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当前警员心理文化建设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重点培养警员忠诚、奉献、公正、创新等意识,结合文化传统,吸收警营文化中优秀的心理文化。警员心理文化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应该是警营警员的精神家园,通过心理文化能够实现警员职业素质提高和良好形象树立的统一,实现警员和谐和警营和谐的统一。警员心理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把握这一时期的特定文化特征,还要密切关注警营文化的发展方向。
首先,心理文化是影响警营文化发展的重要的文化形态。好的心理文化素养能够帮助使警员实现心理需求的自我满足,促进他们职业品质的提升,增强人际能力,提高团体凝聚力,培养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警营文化氛围。其次,心理文化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心理文化建设能够深入警员的内心世界,深化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激发潜能,提高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帮助警员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要求。使警员的心理和职业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第三,心理文化有助于警员健康人格的形成。心理文化素质高低影响着警员的人格发展水平。警员通过对心理文化的学习吸收,融入他们的人格个性中,引导警营警员主动调整发展方向,使警营警员自身不断完善,从而实现警员人格优化发展。第四,通过心理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与警队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发展。加强心理文化建设有助于深化培育警队核心价值观。心理文化教育通过多种情境设定和各种团体心理活动开展等方式有助于强化警员警察职业意识的形成。心理行为训练能够促进警员之间、警员与团队之间的心理融合。而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等心理咨询形式使警员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心理状态,为警员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警营文化建设中只关注警员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业务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警营中虽然开展很多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但融入心理健康素养的意识薄弱。当警员面对工作过大压力、社会矛盾、人际冲突等不能很好调控自己,负面情绪过多,缺乏积极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人和事,不能够从容自若工作和生活。
心理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重要核心部分。脱离了精神文化的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脱离了精神文化建设的文化环境是起不了作用的[1]。当前警营中明显表现重物质文化项目建设,如制度文化、政治文化、工作环境、建筑造型、服装设计、疾病防控、健身强体以及形式化的建设等等物质基础性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滞后,不能及时跟上警员的心理发展需求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
随着现代科技快速发展,新的文化元素不断涌现,警员面临着文化冲击、文化融合、文化适应等巨大心理压力,这可能使他们产生突出的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或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新的文化元素带来的消极影响还可能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意识形态。学校通常是一个预防性介入的场所,学校的保护性课程可以减少学生的健康冒险行为,通过学校可以获得一种文化和社会的整合[2]。教育促进社会融人,教育发展有意义的技术和知识,人们需要通过这些技巧和知识避免被剥夺感,解决其情感的脆弱[3]。加强心理文化教育,促进文化与心理的融合,强化积极正向的心理文化建设,才能真正使警员拥有强大的精神文化素养,保证队伍的职业素养和战斗力。
人的性情和品质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受警营的文化环境影响。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和竟争日益加剧等使得警员体验到了明显的社会压力感;公安司法科技飞速进步与发展使他们明显感受到焦虑不安,出现明显的对环境不适应的困惑、迷惘等心理反应。公安司法工作的不断变革又强烈地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产生过多的不良情绪,改变着他们原有的观念、态度和情感,严重地甚至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危机和心理障碍。因此,良好的心理文化能够创造一种祥和的氛围,通过好的警营环境熏陶,影响每一位警员,使他们心理上得到良性发展。面对警营发展的新形势,警员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我,使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谐统一。当前,警营过于强调警员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够重视警员心理文化素质的提升。一些警员明显表现出意志力薄弱,适应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和心理危机处理能力差等,不能很好适应警营发展和社会进步,心理素质欠缺。以上表现主要原因是当前公安司法机关对警员心理文化素质的培养还没有足够重视,心理文化氛围没有形成,心理服务不充足,心理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心理文化建设还不能满足当代警员的成长需要。
警员健康和谐的心理,是良好警营文化的重要内容,警员心理文化建设能够促进警营文化健康发展。警营领导和全体警员必须共同努力、正确引导、用心塑造,通过警员心理文化建设形成警员和谐的自我心理机制,提高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警员心理文化水平总体不高,心理文化理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心理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难题,心理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应结合当前警营发展实际,加强警员心理文化的建构。
心理文化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着警营警员的心理行为,推动着警营文化的健康发展。心理文化建设能够深入每个警营警员的内心世界,营造和谐警营文化氛围,帮助警营警员更好地实现职业身份认同,培养警营警员核心价值观。心理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理念引导,当前,大部分警营单位明显存在心理文化基础薄,发展慢,心理健康意识不强,心理实践应用少,心理服务机制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等现象,心理文化建设应作为警营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予以重视,明确建设目标,完善文化制度,关注警营警员心理成长,提高警营警员对心理文化学习的重视,强化心理文化理念,提升心理文化建设的自我意识。
心理文化科学发展主要依靠公安司法部门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当前,警员心理健康人才缺乏,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高,应大力加强警营部门心理学人才的培养,拓宽人才培养方式,宣传普及心理文化知识,建立心理学人才的校企联动培养机制,加快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的发展。心理文化工作人员应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心理专业资质,具有积极乐观、坚强自信、开拓进取等职业品质,传递正能量,积极发挥精神价值的引领作用。
建设心灵生态,树立心灵生态意识,保持人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保持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的心灵与生存环境相互呼应又相对稳定。构建心灵生态就是把心灵生态看作一种心境,保持人与环境之间的心灵互动平衡,如果索求过度,人的心灵生态就会变异,人的行为也会随之变异。警员应不断改善内心世界,自觉保持自我心灵的平衡,增强对人和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建设心灵生态就是构建新的生活方式,追求精神的自我改造,规范协调好警员的行为。
优秀的文化有助于警员的心理发展和更好地职业化。当前社会矛盾突出,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严重,警营管理层与警员之间关系紧张,环境问题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们变得更为焦虑不安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与文化的缺失密切相关,西方文化是以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为“双核心”,通过 “双核”互动,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吸收融合其他优秀文化要素,共同形成现在的西方文化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修身养性和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例如,儒家文化的“仁”“礼”与“治人修心”之道,儒家思想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明确人性存在的客观性。肯定人性的目的是顺应人性和改造人性。老子认为人要想生活的好,必须遵循自然活动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心理文化观,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在内心世界反省自我行为。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吸纳到到警员心理文化建设中,有助于增强警员心理文化的深层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