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震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5)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常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既是公安事业发展的难得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对公安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公安工作高度重视,对公安队伍建设十分关心。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听取公安工作汇报,并就深入推进公安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已经中央审议通过。公安院校作为公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抓住历史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强化自身建设。作为公安高等院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公安院校专业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面对公安改革的新形势,公安院校必须下大力气建设特色品牌专业,不断适应公安改革对人才多样化和深层次的需求,把建设品牌专业作为实现公安院校办学个性化,学校品牌创建, 增强学校生命力的重要举措,实现公安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特色品牌专业是一个具有明显市场意识的概念,如果把专业建设看成为生产加工过程,那么生产线上的产品便可以成为在“社会主义人才市场”上受大众消费者欢迎的人才“产品”。[1]关于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的涵义,根据公安院校特点,立足其本质,笔者以为应是指具有一流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现代化的办学条件、较高的整体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与同类专业相比较,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特点,它是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实训场馆建设等方面为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培养出的毕业生人才质量在国内公安院校中要达到一流水平,在全国公安机关具有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受到基层实战部门的广泛欢迎。专业建设是公安院校的生命线,是公安院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专业建设的成败事关公安院校的未来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随着我国公安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公安高等教育必将由数量需求型向质量满足型转变。公安实战单位对公安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其需求将会由原来的基本满足岗位要求向完全胜任岗位要求并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转变。这意味着公安机关对公安院校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的要求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也同时迫切要求公安院校需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教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办高等教育,就是办高等院校,办高等院校就是办特色品牌专业。“拳头专业”的建设成果是评判一所高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晴雨表,是体现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面对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新形势,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也需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满足基层实战单位对人才多层次,多样化的新需求,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修炼自身内功,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确立和完善科学的专业建设目标,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师资队伍。公安院校建设特色品牌专业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与设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等,只有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完成卓有成效的改革,才能取得教学改革实质性的突破,并全面提高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使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取得新成果。建设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是公安院校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当前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公安院校深化公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2]
对于特色品牌专业建设而言,不同专家学者的意见大同小异,笔者认为,建设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一定要联系公安院校的办学实际,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专业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建设一支紧密贴近实战的教师队伍;实验设施设备先进、教学手段现代化;课程体系科学、教学方法多样,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教学管理制度科学,运行机制先进;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和实验室队伍建设;加强校局合作、校校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紧贴公安实战, 创新“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模式。
进一步明确特设品牌专业的办学定位,立足于服务公安实战。特色品牌专业办学定位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在本公安院校的办学定位框架下,“如何办优势专业”的问题。专业有了明确的定位,并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够最终形成专业建设的“品牌”效应。在更新品牌专业办学理念的问题上,一定要根据所在院校在公安高等教育布局中所处的实际地位和发挥的根本作用,立足于所在院校办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公安工作、公安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着重体现面向行业办学的特殊性、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所在院校自身的特色性。建设特色品牌专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发展的潮流,突出本专业特色、服务所在公安院校的顶层设计,体现行业办学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建设品牌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乃至国际先进的学科专业。[3]
制定明确培养目标是指公安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相对应的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的培养方案既要满足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要求,又要体现所在院校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特色品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其培养方案中要集中体现出为公安机关培养并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一明确目标。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往往与工作岗位的相一致,需要把专业教育与警务实战技能训练贯穿于特色品牌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夯实专业教育基础。[4]品牌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将公安理论与岗位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扩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行业基本职业能力,以“熟悉”为主线;专业核心课程是为学生从事具体公安工作岗位而设置,具有鲜明的专业特性,务必要求做到“掌握”甚至“精通”;专业扩展课程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进行设置,做到“了解”或“理解”即可。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是特色品牌专业的首要任务,也是建设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公安高等院校办学的主体,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公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是品牌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梅贻琦先生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更是孕育“双师型”大师的摇篮,要不遗余力地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进行访学,有计划地选拔优秀教师出国访问,特别是为教师攻读学位、参加培训、学术交流和公安实践(挂职)锻炼等方面提供较为宽松的条件,要高度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以此促进青年教师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公安院校教师既是“警察”又是“教师”的双重身份,必然决定其要以警察的角色融入实战,积极从事警务实践,要毫不犹豫地放下各种借口,全身心地投入公安实践中,拿回第一手案件资料充实课堂教学,决不走形式主义,做“特派员”与“观察员”。[5]
作为公安高等院校的拳头专业——特色品牌专业,要对教学设施和设备进行及时更新,紧跟警务设备和教学设施现代化发展的潮流。教学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场地、教学器材、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毫无疑问,教学设施建设是进行品牌专业评估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建设特色品牌专业的物质保障,也是进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有力保证。教学设施的建设往往也作为对公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检查和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完善教学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和专业建设水平,进而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教学是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落脚点,也是实现公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特色品牌专业的课程建设要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立足于已有的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特色品牌专业的相关课程规划,一定要体现所在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特色,满足实战部门对本专业公安专门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建设,探索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专业教材的改革。[6]专业课程和专业教材建设要紧密联系实战用人单位,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针对当前公安前沿热点问题进行有计划的理论升级工作,避免出现基础理论陈旧。专业课程和专业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有力载体,有利于推动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工作,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库,有利于改善教学设施建设,有利于避免出现教材内容过时,培养模式单一等情况。可以说,特色品牌专业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的本质核心。专业教材建设是基于课程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紧密联系课程建设,关系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必须在明确各门专业课程对特色品牌专业人才培养功能轻重的基础上,了解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认真推敲、反复论证,合理安排教材中的各项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教学资源分配合理。
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要以教学为本,坚持不懈抓教学,建立健全领导听课制度和教师互相听课制度,行政领导会在听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普通教师在听课中也会取长补短,受益匪浅。
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青年教师很多来自于非公安院校的高学历人才,具有很好的教学基础,但绝不能仅仅依靠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学成材,要不遗余力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注重对其正确引导。
探索本科人才培养“导师制”。公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导师制是指本专业教师对所负责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7]导师制是公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一种有益补充。特色品牌专业要拿起这一有力武器,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与他们结对子、建团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加专业学生与本专业教师的接触和交流,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包括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公安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由公安院校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作为特色品牌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都是所在公安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亮点和制高点。长期以来,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是公安院校的顽疾,将实践教学置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忽略了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公安院校毕业生相比较其他政法类院校毕业生而言后劲不足和创新能力不强埋下了隐患。面对这样的隐患,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中要搞好实验实训教学,转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8]面对实践教学中存在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一定要及时更新实验实训内容,丰富实验实训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公安实战的需求,不断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增加实践学时,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在教学、科研、公安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学术资源,积极探索开展校局合作、校校合作。在教学工作中,校校合作、校局合作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和教材联合编写、师资队伍联合培养、实践教学联合合作等方面。特色品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定是在满足公安机关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校、本专业办学特色和办学要求拟定培养目标,进而最终确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的编写要参考基层实战部门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详细进行研讨与论证,确保教学内容科学合理,避免理论脱离实际,使课堂理论与公安实战紧密结合。[9]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和兄弟院校及公安实战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兄弟院校相关专业间定期选派教师访学,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定期选派教师到公安机关实习(挂职)锻炼,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实战,服务实战;公安机关也要选派专业骨干定期来学校参与教学实践,将经典案例和实战经验与全体教师、学生分享。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会同实战单位教官共同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共同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答辩工作等。
科研工作要加强与兄弟院校、地方科研院所的合作,将公安科研工作做到实处,紧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努力将新理论、新成果、新产品向公安工作转化;也要充分利用特色品牌专业的人员优势与公安机关联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搭建实战工作中科研需求与成果转化的桥梁。
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要坚持为公安实战服务的办学方针,贴近基层、贴近实战,坚持并创新“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模式。传统的“教学、科研、办案”模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极大促进和完善了各专业的建设,为培养各类警务专业人才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原有模式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固有顽疾。专业划分过细,交叉学科领域重复建设,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各专业缺乏统一协调,占山为王现象严重,已不适应当前多警种多部门合成作战的实战现状。在公安机关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背景下,公安院校必须建立以教学专题为导向的跨专业“合成教学”才能满足当前公安实战人才培养的要求。所谓“合成教学”就是指在尊重案件侦办规律及其完整性的基础上,打破各专业之间的固有藩篱,以专题为导向重新整合特定案件侦办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实现专业优势与协同优势合成的一体化、集约型教学模式。[10]“合成教学”团队在人员建设与行政管理上可以效仿中央军委所进行的军事管理体制改革,建成为“学科专业主建,合成团队主战”的全新模式。“合成教学”团队是由跨专业教师根据团队实际需要组成。该教学团队既可以紧密结合公安实战以及最新犯罪动态开展专门的科学研究,也可以根据该团队在教学、科研中的专长,积极参与实战,配合公安机关办案。也就是说,“合成团队”既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尖兵,也是科研工作的先锋,更是公安实战的主力军。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要努力打造若干个 “合成团队”品牌,构建新时期“合成教学、合成科研、合成办案”三结合的实战化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所在院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要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不断更新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专业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强化与基层实战部门的人员交流,建设一支紧贴实战的师资队伍;加大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创新教学管理制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强校局合作、校校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紧贴公安实战,构建“合成教学、合成科研、合成办案”三结合的实战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