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华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是构成基层公安机关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和公安民警切实履职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基层公安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特定条件下还出现了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这一现象,引起很多学者和公安一线民警的关注,成为他们持续研究的课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学者们和一线民警对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二是解决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对策;三是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本文是基于中国知网2012年至2018年相关主题的115篇文章,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和报纸文章,并综合文章发表的时间、文章的来源、文章被引和下载等因素,从115篇相关文章中筛选出44篇文章所做的文献综述。
研究者趋于一致地认为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存在三类问题: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僵化、方法单一且针对性不强;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走过程且浮于表面;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得不到保证。
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业务工作、轻思想工作”的现象。基层公安民警政治思想觉悟、敬业精神如何,直接关系到公安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但是,有些干部认为业务工作必须保质保量完成,政治理论学习有没有、多与少都无所谓,只要队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行。[1]有些基层公安机关领导认为,民警的工作实绩更重要,且见效快;而民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见效较慢。所以对民警思想政治工作采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2]可以认为,正是由于基层干部对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思想政治工作才注重形式、走过程,导致实际效果不佳。
而有些基层公安民警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的事,通常并不情愿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即使参与其中也是做样子、走过场;还有的民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业务工作,不容易出成绩,参与的积极性不高。[3]可以认为,基层公安民警认识上的偏差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肩负着铸造忠诚警魂、激励队伍士气、强化教育引导、建设和谐警营的重要任务,所以,其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基层民警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和整个队伍战斗力的强弱。目前,基层思政工作干部的公安业务经验丰富、能力强,但是有些干部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还不够高,同时,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且理论水平也不高。[4]甚至有研究者认为,部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不专业、不尽责、不会做、不带头、不稳定”,[5]所以才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单调、方法单一,既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又缺乏趣味性和艺术性,直接影响了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同时,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调研能力也不强。基层干部对基层民警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是最了解的,也最容易掌握制约基层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关键问题。但是,目前很多基层干部语言文字功底弱,理论调研能力不强,不能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形成可操作性的调研报告,供上级机关做出正确决策,以便切实解决基层民警最关心的问题和实际困难。[6]所以,基层干部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否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利益格局重新组合,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发展,一些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社会思潮和理念,对基层公安民警的固有观念产生很大冲击,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基层民警的工作以打击违法犯罪、接受群众各种公安业务咨询、处理群众需要办理的各种事项、接触社会阴暗面较多为常态,难免受到不良诱惑。[7]在特定情形下基层民警的内心往往处于善与恶、罪与非罪的交锋中,当遇到无法抗拒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很有可能走向违背道德、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而通过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警察道德观念,使警察形成自觉的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这些意识就可能转化为积极的思想和行动,从而抵消民警思想上的消极观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考核评价机制是促进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具有价值引导作用的、较为稳定的制度因素和具体工作方式。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是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作者认为,目前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存在制度不健全、体系不科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致使评价机制不能提供客观有效的考核结论,以便发挥科学的导向作用。[8]因此,现存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没有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素质的提高,更没有成为增强民警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动力,反而成为基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的负担与障碍。
如何解决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如下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三条规定,“人民警察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说,开展基层公安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保持公安机关队伍建设和发展正确政治方向,要把为民服务意识教育放在首位,使民警真正认识到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公安取胜的法宝,[9]时刻不忘自己人民公仆的角色,以防各种违法违纪现象的出现。提升为民服务的意识,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它强调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到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中,就是要采用各种方式,关心、尊重、理解基层民警的生活和工作,解决基层民警的实际困难,从而提高整个队伍的战斗力。有学者认为,由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过度强调个人服从全局,故忽视了民警的个体需求;由于方式方法上注重形式轻视内容,故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应该从每一位民警的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出发,尽最大努力帮助民警解决其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同时,做好基层民警心理疾病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使基层民警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进而保证基层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10]也即,“以人为本”理念是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指导,也是工作的践行方式。
《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规范》第二章,规定了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灌输、各种教育活动、经常性与战时思想工作、典型激励与警示教育、心理训练、社会调查以及党团活动等等,这些工作形式对共性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但是,每一个基层单位及其民警都有自身的特点,按照同一内容、同一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势必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有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总结认为,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级和不同岗位民警的思想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分类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11]所以,应该坚持每季度对民警思想状况进行一次调查分析,及时掌握民警的思想动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12]概括为,要想增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不仅要准确把握各警种民警的思想脉搏,还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各警种民警的工作状态,还要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和特征,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调动基层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有学者认为,公安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由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优良风气与行为准则所构成。先进的公安文化一经民警掌握,就可能唤醒基层民警的工作责任感,使其自愿认同公安工作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所以,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要关注民警的精神生活,营造和谐的警营文化氛围。[13]从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角度讲,既要稳固公安文化的战略地位,提高公安队伍的文化品质;又要创建自己的公安文化品牌,用文化涵养民警的行为。从公安文化的作用来讲,对内通过凝聚人心从而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对外通过展现形象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14]因此,公安文化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基层民警增强自信心和职业荣誉感,提升整个公安队伍的战斗力有重要作用。
对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第一,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将其浸透到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不重视民警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的影响,民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实践方式没有产生共鸣,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不明显。为此,研究者提出,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引导民警对组织的工作目标产生认同,使民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责任,充分调动民警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自觉自愿的工作意识。同时,引导民警正确看待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消极结果,使民警提高认知水平,达到心理平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15]由于民警个体禀赋不同、工作岗位不同、个体价值观相异,故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借助心理学研究成果,从“人”的角度理解人、尊重人,激发基层民警工作的热情和职业价值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将需求层次理论应用到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学者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探求该理论在公安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现状,认为在实践中,由于忽视民警个体的主体性需求、忽视民警的需求可能产生的积极行动以及忽视民警产生需求的社会条件,所以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要想建设一支可靠高效的公安队伍,就应该针对民警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制度建设,重视公安民警的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健全从优待警和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机制,培育和谐的警营文化氛围,维护警察权威和积极的警察执法形象,进而提高队伍的战斗力。[16]这一创新研究,不仅为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有学者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的不同信任理论,博采众长,提出在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和谐理念为引导、立足工作目标建立信任机制,通过民主协商凸显民警主体地位,最终构建自我信任、人格信任、组织信任、政治信任、社会信任“五位一体”层层推进的思想政治工作信任机制。为了加强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信任机制建设,就要精准落实领导责任及追究制度、建立民警思想状况常态化管理制度以及构建以信任为测量原则的综合考评体系。[17]信任理论在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的应用,既采纳了社会学功能主义理论观点,也吸收了心理学人格特质的研究视角;既运用了经济学信任与效率的关系作为思考路径,也吸收了政治学民主制中信任的社会价值的理论成果,同时也结合了中国信任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所以,这一创新研究,在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且增强其实效性方面,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要树立“大数据”思维,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及时掌握民警的思想动态,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8]还有学者提出,在创新基层青年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时,一要培养年轻人成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以提高干部整体素质;二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以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三要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民警的内在潜能。创新工作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开展以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19]综上,无论是研究角度的创新,还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方法以及工作制度的创新,都给予当前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启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中,从作者构成来看,更多的是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其次是基层民警的经验总结和院校教师的研究论文。从成果的研究主题来讲,大部分集中在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几个方面,也有部分成果侧重创新研究。这些成果,研究的角度不同、选择的问题不同、论证的思路也不同,因此给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研究进度信息。但是,从微观层次研判,部分已有成果在如下几个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从现有研究的文章题目来看,核心词有三种表述:“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具体的文章内容来看,主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在内容陈述中会夹杂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中虽然作了概念的区别,但是具体的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在探讨“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且多处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章中不仅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明确定义,而且直接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进行阐述。所以,存在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混用、使用混乱的问题。
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更宽广,它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包括许多组织工作、实践活动”,[20]所以这两者是有差别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人民性等本质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上更强调育人性、理论性、超越性”。[21]基于此,本文认为,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区别,不能混用,而且也要避免使用混乱。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更强调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工作的实践意义,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强调对公安民警的教育与引导,更注重提高民警的理论水平和认识。因此,根据《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规范》规定的目标、原则、任务,以及从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内容来看,使用“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更为科学。
从现有的文章内容来看,有些研究者将“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原因”混淆,问题也是原因、原因也是问题,致使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常常厘不清究竟是“问题”还是“原因”。所谓“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它是指在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中已经显现出来的需要解决的矛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结果而非间接结果,并且这些矛盾成为制约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比如:工作方法单一、工作走过程浮于表面等等,这是工作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工作的实效性。而“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问题的原因”,它是指造成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条件”,“问题”与“条件”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也就是说,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单一是由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思想上不重视、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或者不负责任等因素造成的。
比如,有些研究者把“基层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认识不到位”视为“存在的问题”,有待商榷。因为,在这个特定的研究主题中,“认识不到位”并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结果”,恰恰是因为“认识不到位”致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方法单一、走过程”这样的问题或者结果。所以,在研究中必须分清楚哪些是“存在的问题”,即“找准问题”、哪些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即“解剖问题”,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有些研究者对基层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定位,停留在以赫尔巴特“三中心”[注]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5.4-1841.8.14),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百度百科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主客体关系的理论上,认为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是教育主体,广大基层民警是教育客体,在此基础上论证如何处理主客体关系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诚然,作为学术研究前沿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目前学术界有很多论述而且结论也不尽相同,比如存在“单主体说”、“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等诸多观点和看法。但是,在对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题的研究中,把“干部”作为主体、“基层民警”作为客体有待商榷。在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原因之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干部”在宣传理论、鼓舞士气等方面,同样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而“基层民警”也并非全盘接受教育,是否接受、接受多少教育内容,那是由民警个体的主观愿望、内心诉求决定的。同时,民警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对“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思路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干部”和“基层民警”虽然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位置,但他们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都受到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客体)内容、形式以及结果的影响。
从现有研究的研究方法来看,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理论演绎的研究方法,较少研究者采用了个案、访谈、统计等实证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角度讲,演绎的方法具有逻辑性强的优势,这种方法路径是由一般到特殊,它只可能解决了整体性、共性问题,对来自丰富的个性化的问题往往缺乏针对性。实证归纳的方法,比如:个案法、访谈法、统计方法等,方法路径是由具体到一般,进而构建其理论和原则,所形成的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当然,很少研究者仅仅使用一种方法对选定问题进行研究,通常是几种方法混合使用。所以,目前对“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的研究实证归纳方法较少。下一步可以运用问卷、采访、田野等实证研究方法,与演绎的方法相结合开展研究,既可以用思想政治工作已有理论指导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检验现有理论是否科学,又可以规避实证归纳方法缺乏普适性的问题。
分析和总结近几年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针对基层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成熟和丰富了。针对上文分析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偿试提出“基层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质性研究”这个主题。原因有三:第一,基层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第二,把价值作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可以从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中,尝试找到基层公安民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第三,以质性研究为主,综合使用演绎和归纳方法,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可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