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艳
【摘要】在我国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极力提倡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应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对教学任务进行展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研究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使之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接受。大量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论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给教师启发,让教师创设适合初中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情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键词】教学情境 实践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30-02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适应现代生活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其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达成教学目标。知识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但是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已成为数学新课程教学实施中的重要课题。笔者从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利用现实生活问题或趣味性的问题创设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在课堂上思想的集中时间比较短,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笔者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观察,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特别是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可以促使學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
二、利用数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实践应用。”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创设情境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常常不能一下子就获得正确认识,在很多情况下要经历错误和失败,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而后反错为正,获得正确认知。初中生年龄较小,缺少经验,认知能力正在形成中,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会经常出现错误。教学时我们应透过错误,洞悉成因,及时抓住错机,加以利用,创设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问,构成认知矛盾,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五、利用数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创设情境
新课改的课程理念: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中强调重视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各学习领域及各科目间的联系,注重科目内学科、活动、专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模块或主题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1.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如:在学习对称时,可以用两句唐诗,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或一幅对联,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来引入,让学生通过语文中的对仗来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对称的含义。
在学习《锐角三角形》中的仰角、俯角时,仰角是指视线在水平线上方,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是指视线在水平线下方,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可用李白的诗《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来加以描述,的确非常形象、深入,学生本来觉得味同嚼蜡的两个角的定义一下子变得趣味横生,为这节课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与物理学科的联系
如:数学中的科学计数法与物理中的密度表示有所不一样,物理中的0.9×103千克/立方米,0.9×103就不是数学中的科学计数法,我曾对科学计数法写法不科学的初三学生做过调查,在接触物理中的密度表示之前,他们几乎不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在学完了密度的表示以后经常会出错,总认为0.9×103就是数学中的科学计数法,所以说“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知识,而不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就要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学习,学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避免知识的“负迁移”。
3.与英语学科的联系
如:在学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有些时候图形比较复杂,不太容易。我建议学生把同位角与英文字母F联系,内错角与英文字母Z联系,同旁内角与英文字母U或者n联系,所以找这三种角就是找这几个英文字母,既快又准,学生觉得学习很轻松,一点都不会眼花缭乱,真的能够做到把这些角找得不重复、不遗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