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凯锋
【摘要】目的 总结性观察与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本院临床治疗的9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其采取常规临床有效药物治疗,观察其病情改善程度和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情况。结果 本组9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常规临床有效药物治疗后,其中54例(55.10%)以基本康复出院、38例(38.78%)病情有所好转,无死亡情况,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92/98)。据观察统计显示,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情况变化十分明显,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常规临床有效药物有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两药联合应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十分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情况,促进其肺功能尽快恢复,使其预后更为理想。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观察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2..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较常见并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1],患者多有气促、咳嗽及咳痰等表现[2]。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此类病症的临床发病率也处于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如何快速有效的治疗此类病症、提高患病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重点关注问题之一。本研究特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本院临床治疗的9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其采取常规临床有效药物治疗,观察其病情改善程度和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情况,以期为临床更加有效地
治疗此病患者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本文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本院临床治疗的9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43例;年龄49~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38±4.76)岁;经检查诊断其存在的基础疾病分别有:高血压26例(占26.35%)、糖尿病18例(占18.37%)、慢性支气管炎36例(占36.73%)、肺气肿18例(占18.37%);并且本组患者中61例有长期吸烟史,占比62.24%(61/98)。本组患者到院时均伴有程度不一的气道阻塞、呼吸困难等病症。经临床常规检查及确诊,98例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对9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有效药物治疗。首先积极给予吸氧,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促进其呼吸功能的改善;同时配合有效的药物治疗,其所应用的治疗药物种类包括了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选用的药物名称分别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均采取吸入方式,用药剂量分别为160 μg和4.5 μg,每日治疗2次。注意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程度个性化调整治疗中的用药剂量,并依据其病情的改善情况及时调整用量,同时辅以常规抗感染治疗手段,指导其加强治疗期间的康复训练,劝其戒烟,以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病情改善程度及对比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情况。血气分析的检测指标包括:动脉血中的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观察
统计结果显示,本组9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常规临床有效药物治疗后,其中54例(55.10%)以基本康复出院、38例(38.78%)病情有所好转、6例(6.12%)治疗无效,均无死亡情况,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92/98)。
2.2 血氣分析
据观察统计显示,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情况变化十分明显,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见表1。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患病者的身体伤害程度较大,有相关研究表明,此类病症的发生及发展可与肺部感染、长期吸烟、粉尘吸入以及化学物质等因素有关[3],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此病的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给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较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治疗此类病症时主用药物治疗方案,但对病情急重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方案,是保障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早期通过有效药物治疗,以尽快帮助患者明显改善其动脉血气情况、促进其肺功能恢复,使其预后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 周丽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J].《医药前沿》,2017,7(29):21-23.
[2] 徐海元.7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7(21):216-217.
[3] 吴渊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22(2):14-15.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