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锋
摘 要:课堂教学,首要是管理,“管”是过程,“教”是目的,“管”为“教”而铺张。但单一的或者是传统性质的管教,已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堂教学主动,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管理必须提倡和讲究艺术。课堂教学管理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语言力、表演力、号召力、制约力等方面综合发挥应用的一种教学行为艺术,它融和理性与感性于一体,是课堂组织和开展的一种手法,是人文管理的一种体现,适宜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需求。课堂教学管理艺术会使课堂教学更加主动,更加灵活生动,给现代教学带来和谐且积极向上的态势,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 管理艺术 生动和谐
作为教师,不论从教哪一科目,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管理。管理,就需要艺术。
随着学生个性的复杂化趋向,单一的或者是传统性质的管教,已经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或者说已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堂教学主动,所以,课堂教学管理必须要讲究艺术,甚至需要“花样”性的艺术。可以说,不懂得管理,或缺乏管理的艺术性,教学便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无法顺利地开展教学。成功的教学,应该来自于丰富多样、灵巧生动的课堂管理艺术。
有一定手段的课堂教学管理者,课堂气氛就十分良好,这不仅仅在于该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多是取决于他的课堂管理艺术。不难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精神集中,反应和效果良好;有的课堂却众相丛生,学生要么约周公,要么闹天宫,要么行己事,于是当课教师便常常抱怨该班如何如何的差,一会找班主任投诉,一会向领导反映,这便是缺乏教学管理艺术的表现。
那么,课堂教学管理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认为,课堂教学管理艺术应该是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品德素养以及心理素养等的综合体现。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除了要通过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通过语言来组织课堂、引导教学、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艺术,这样方能折服学生,吸引学生,优化课堂氛围,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和教学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既要饱满激情,振奋人心,又要和蔼亲切,体贴入微,同时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更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1.语言引导技能:“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富有激情的语言最易感染他人。教师在课堂上,第一个目的应当是怎样吸引住学生,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课堂上。所以,入课前教师的语言引导应是重中之重。这个环节就十分需要“激情”,当然“激情”也必须把握好“值”、“量”以及“色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客观外界信号刺激人的大脑便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这种信号达到一定“强度”时,感情才能开始发出。这个一定的“强度”即为阈值。因此,要以情動人,就必须有达到或超越阈值的刺激信号,不然感情就难以发出或被唤起。其实,教师讲课形同相声演员说相声,必须高度进入角色,才能达到“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的境界。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熟练地掌握所讲内容,才能自然地融化其中,充分而又动情地发挥语言技巧,达到“情见于辞、情发于声、情触于理”之效果。教师在把握好感情阈值的同时,还应该恰到好处地把握感情的流量,应以触动学生的情感度为适中,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标准,不能满堂声声雷动,摇头摆尾痴迷过度。
除了要把握好感情阈值和流量,教师还应该把握住语言的感情色彩,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上课时,教师应该把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以及行为神态紧密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场景展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去赢得学生这群“粉丝”。
语言引导的艺术性,并非假意造作,它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取决于教师课前准备以及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看,激情的语言引导是一副精神的兴奋剂,它可尽快地让人产生极切的参与欲望,使组织管理更得心应手。从教学角度来分析,教师把好值、量和感情色彩的激情引导,一方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吸引学生,使学生思想得以高度集中,从而成功地完成教学。
2.语言交流技能: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应提倡和注重平等式的商讨口气。如果说激情的语言引导是一盘热辣的大菜,那么,和风细雨的语言交流便是其中的香郁迷人的调料,和蔼、和平、和谐,沁人肺腑,泽人心田,叫人流连其中,欲摆不能。
首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交流,得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多采用商量性的口语,如:你认为呢、你说说看法好吗、你看怎样等;礼节性的口语,如:请、希望、非常期待等;赞赏性的口语,如:很棒、太好了、真了不起、你比老师想得更全面等。与学生形成亲密无间的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使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形象贴切、通俗易懂,极力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的言词。讲究语法规则,言简意赅,不含糊其辞,也不拖泥带水。主次分明,举例、取喻都应是学生易于接受且是喜闻乐见的东西,使学生想听、爱听,且多听不厌。
再次就是语言要具有趣味性和幽默性。可以说,趣味和幽默是课堂语言的双臂,它们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启迪学生的智慧等多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趣味和幽默的交流语言犹如魔力幻术,又似甜酒蜜饯,其味无穷,充满活力,是天然性的相声、小品,拥有无穷无尽的好包袱。
有人说过:“趣味与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这就说明了老师如能恰当地运用趣味幽默的语言,不仅能表现自己的不凡智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和道理,可谓一举多得。
语言,是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首要工具,其应用的艺术性首先是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更易、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征服学生,从而得以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就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在“情”与“诚”的基础上,多制造一些好的气氛。再者就是要吃透教材,研透内容,做到从容平稳,收放自如,课堂教学自然就会顺风顺水。
二、表演艺术
这里所说的表演艺术指的是课堂授课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如肢体语言、神态等,演绎讲授内容或针对课堂情景做某些调节,挑逗甚至取宠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赢得课堂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
有人说,教师就是一个多面的演员,主角配角独面当。实际上,教师除了是会表演的演员以外,也是编剧和导演,每节课之前都要亲自编排设计好,上“场”时才能做到不冷场、不被“观众”喝倒彩……当然,表演是最直接的,编排得多好,设计得多棒,表演时没有一丝的引人注目,那也是失败的。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表演”最最需要艺术的成分。课堂上的表演艺术,一是对授课内容中某些情节的演绎,二是针对课堂环境的一些情景调节。
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或者是某些情节比较深厚且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很难用简单的口头语言去表达和诠释,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神态、肢体语言的配合,作一番适当的“表演”了,可以是现实性的,也可以是夸张性的,主要是为了锁住学生的视线,集中学生的思想,唤起学生参与渗透课堂内容的主观欲望,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内容,掌握内容。
有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情景的出现,看似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但作为课堂的主要组织者,教师应具备灵动的现活现学的本领,化不利为有利,把消极转化成积极,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表演艺术。比如说,课堂之上难免会出现学生交头接耳、发出一些声响等等,这对于正津津有味地讲课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因素,无能者可能会给学生一顿教训,这样的结局是既破坏了整个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也会给自己之后的教学制造了麻烦和障碍,这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做法是根据所出现的情况,通过自己的一些行为神态或肢体语言来进行适当的调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结合所讲内容进行化解,既不令造事的同学尴尬,又能使全班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个老师在讲解“窃窃私语”这个成语时,正好看到两位邻座同学附着耳朵说小话,老师盯了约摸几秒钟,做了一个满意的点点头,全班同学都顺着老师的视线望了过去。这时老师走到班长的身边,俯下身子附着班长的耳朵像是跟他说什么似的,说小话的两位同学紧张了,其他同学也都把视线转到了班长的身上。老师开口了:“大家听到我跟班长说什么了吗?”同学们一片茫然。老师又说:“大家当然听不到,因为我用的是——”说着便在黑板上的“窃窃私语”这个成语上打了一圈子,“实际上刚才老师跟班长顶多算是‘耳语,那俩位同学的示范才算得上是‘窃窃私语,大家给点掌声他们,谢谢他们的示范。”这位老师巧妙到位的“表演”既给足了说小话同学的面,拯救了课堂,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学们对这个成语的理解肯定比原先老师的期望深刻得多,这就是会“表演”的好处。
三、号召艺术
一个教师,号召力的大小、有无,多来自于平时留给学生的印象,并非随时随地可塑。因此,作为教师要时刻严于律己,树立好个人形象,用高尚的品行和美德去俘获学生的敬意。
可以说,课堂上,哪位教师有号召力,哪位教师就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就。这不能说是绝对,但至少他能把握好、组织好课堂,使教学正常运转,课堂教学成就比也就会随之攀高。当然,所谓的号召并非是指教师随心所意的支配,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自身优点,正常或超常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艺,保持课堂的正常状态。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管理手段。既然是一种手段,有之再而善于用之,便为艺术。
其一,取决于语言行为的号召力。語言行为是一种外观的力量,是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的力量,常表现在教师的行为魄力及语言魅力两方面,两者的综合影响会促使学生产生直接的敬畏,因而便自然而然地听从。教师的行为魄力来自于教师本身一贯理智的为人处世和光明磊落,教师的语言魅力来自于教师本身平日的言辞分寸及诚恳信用,言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谓行得正言则响,能让学生听从,大喊大叫并非真功,声未出人已静,才是有威力。当然,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调节、语言的份量要做到恰到好处,严肃、谨慎、明确;行为方面更要注意修饰,做到稳重、大体、风度。
其二,取决于品德修养的号召力。针对语言行为来说,品德修养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但它又决定着语言行为的表现。所以说,品德修养是为本,语言行为是为表,欲美表先善本,本固表方坚。简单地说,作为教师,想要让学生听从自己,想要让自己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就必须先要修身养性,善品培德。只有以好的品德去号召学生,才真正算得上是完全的折服。“德高望重”一词在教学管理中也是如此之境界的。
不想而知,具有强大号召力或具备号召艺术的教师,课堂纪律和学风肯定能称得上是优秀。“一呼百应”的课堂氛围,肯定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游刃自如,得心应手,从而很好地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四、制约艺术
教育或教学中,制约并非控制或压制,而应该是很自然地出自学生本身的一种对教师的敬畏,这不需要教师本身刻意地制造自己的威严,但却十分需要教师本身严格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人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有效地、松弛有度地实行相应的制约,使课堂正常化,积极化,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便叫做课堂制约艺术。制约可分为有形制约和无形制约两种。
有形制约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警告、行为约束、思想引导等方式来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的一种教学管理手段。这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掌握好制约的尺度,既不能过也不能不足,语言有分寸,行为更要检点,以免“两败俱伤”。
比如说,某同学或某一个班的纪律学风较差,作为教师就不应该轻意地把“差”字说出口,因为,“差”字一溜嘴,无意间不但给学生的心理套上了有碍于积极进取的枷锁,同时,教师自己也给自己涂抹了一层负面的威信和威慑力,最终不但不能产生制约的作用,反而给自己的工作留下后患。一个字有可能是因感而发,也可能是无意而说,造成的有可能是难以想象的局面,慎之又慎呀!
无形制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身优点不通过任何警告或者提示,使学生在无意之间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逐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无形”的教学管理手段,常说的“为人师表”,便是如此道理。
成功的或者说是优秀的教师,一旦走进课堂,便由“表”至“里”地严格检查自己,生怕会因为一些错漏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让学生抓住“把柄”,从而损毁自己的形象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表”指的是仪表神态,包括着装、发型、姿态、精神面貌等,都要十分注意;“里”指的是上课时的行为表现,包括说话的力度、语速、板书、拿放教具的动作等等,都尽量做到有条不紊,给学生以庄重踏实的感觉,无形之中就制约了学生,也就占有了课堂。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某些不雅的行为,诸如衣冠不整、乱扔粉笔头、胡扯、上课丢三落四等等,都有可能被学生当作“不听课”的理由,从而让你失去课堂这块主阵地,你还谈什么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管理是首要,而管理必须讲究艺术,生硬的管理只会造成越“管”越松散,越“管”越费力。实际上,讲究管理艺术也是人文管理的一种体现,之所以它能给教学带来积极向上的态势,是因为它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适宜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追求。课堂教学管理艺术,会给教学带来更加轻松和谐的氛围。
细雨无声,泽被万物;管理有道,课堂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