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秀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严师”因其有了“高徒”而赢得不菲的口碑,受人尊重;“高徒”因其分数高而令人羡慕。有谁可曾留意于严师轶事呢?弟子们对“严师”却常是敬而远之,特别是除了那屈指可数的得到“高徒”之外的芸芸“低徒”的命运又如何呢?是否也各得其“道”,各安其所呢?
“严师”“高徒”的观念历史久远,因而在人们头脑中也就根深蒂固,表现在今天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中,便是“威严的老师可以培养出考高分的学生” 。其实质是应试型的“严师”和“高徒”。我们的义务教育中,常见的“严师”是那些能够严格要求学生,通过最大量的训练和有力的强制方法,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考得高分和考得更高的分数,跨入高一级的学校,从而让“高徒”的家长骄傲,教师自己满足,社会认可,更进一步确立“严师”的地位。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我们更多面对的是低分落榜学生的沮丧和对今后出路的渺茫。更有甚者,被人生一次次挫败彻底打垮。跟踪“高徒”看一看,其实大都是高分低能,有的生活能力脆弱,尚是不能自理,又谈何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呢?这是近几十年来教育走入的一个误区。
人的天性本身就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多侧面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了解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深刻理解这一时刻教育的重大影响,从而“因材施教。”这是面孔威严,只用分数评高下、论成败的“应试型”的“严师”所不能适应的。创新教育呼唤能够正确面对学生的差异,面孔温和,态度宽容的“善师”来做。
究其原因,在“严师”的教育下,几门“主科”非长项的多数学生的“不佳”表现很难让“严师”满意,也难让自己坦然自如。在学业的重压下,长期遭受冷落甚至责罚,势必导致心理障碍,有的引发与“严师”的良知善意相悖的种种行为,屡屡受到更加“严厉深刻”的教育。有的则变得麻木、懦弱、失掉自己原本棱角分明的个性,变成不敢言、不敢为的孩子。这样的教育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呢?
我们已经跨进二十一世纪的门槛,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世界,传统的教育思想、人才观及“严师”所培养出的“高分而低能”的弟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旧的观念必须更新。“严师”也应该换换面孔,换换脑筋,变死板的、教条化的“严”为灵活,宽容“善”,做个新时代的“善师”。“善师”就是要善待学生的差异和错误。即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优劣。让我们的教育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高徒”,面向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面向每一个同学的每一方面而不仅仅是几门“主科”的学业分数,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友善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个学生接受一个教师的教育和培养的方面是很有限的,学生的多方面才能在教师面前展示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切不可以门缝里瞧人,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以为自己所看到的、了解到的便是一个学生的全部。教师应应当善意地去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发展自己的特长,尽可能让学生接受教育总是处在一个最佳的状态,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得到最佳的发展和提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表明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丰富学生的知识,解释开导学生的疑惑和迷惘,这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义务教育并非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教师心目中的“高徒”不可,或者用特定的模具去制作一个人。能真正地参悟到教育的真谛,我想教师们被沉重的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再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優劣,不为世俗功利的思想所浸染。做个认识水平高,道德境界高,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强,真正为孩子们的前途着想的慈祥的老师,踏踏实实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作贡献的人,这便是“善师”的价值。
作为“严师”,工作责任心强,对学生要求严格,恨铁不成钢,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该是受人尊重的。如果再多一点宽容、理解,善待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都乐意接受你的教育,都能在你的教育下健康成长,各得其“道”,学有所长,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教育者。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高分”到“高能”的理念转变中,特别是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求创新人才的新环境中,我们的教育,特别基础教育呼唤宽松的环境,呼唤慈爱宽容的教师。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