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人民主体视域下共享发展理念

2018-03-31 08:08王美桐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人民主体

【摘 要】 坚持人民为主体地位准则,体现且保障人民群众的愿望、权利与利益,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条件及原则。共享理念突出维护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确定了发展的基本目的、凭借力量与最后归宿。文章分别就人民的主体性和共享发展的核心与特征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人民主体对共享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共享发展是对人民主体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人民;主体;共享发展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实现社会长远发展的核心理念,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过程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发展成果全部由人民共同享有的发展思想。

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1、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习近平强调:“为广大人民群众寻求福利,为中华民族的蓬勃而拼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与责任。”这指明了一切都要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的政治立场。

第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中,广大人民为社会的主体,决定了促进社会持续前进的进程。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永远都是人民群众,党的执政就要坚决秉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二,体现了党的性质与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确定要一直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什么阶段都必须坚决把人民权益摆在首位,将人民对于美丽生活的憧憬当作前进方向,将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当作党全部实践的基本出发点与最终所向。

第三,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政治优势就是保持与广大群众的紧密联系,坚持贯彻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道路,是保证党与广大人民始终血浓于水的重要法宝。

2、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

中国已进入新时代,在这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主要是因为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并把其当作治国理政的导向,坚持更好的完成、保障和发展广大人民的基本权益。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两大布局。这两大布局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对改革开放、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的综合规划与系统创建,致力于推动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

第二,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在新时期,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为原则,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观。

第三,从三大规律掌握好以人民为中心。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要为出发点,致力于人与社会的全面成长和进步,并对我们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认知。

第四,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现出更加具有生机的特征,这是因为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开发开放的着力点,不只满足了广大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且创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新面貌,并为解决人类难点提供了中国的智慧与方法。

3、以人民为中心深深地印刻在党领导下的治国理政之中

习近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并非笼统、奥妙观念,不可以仅是说说想想而已,而是要表现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层次里”。

第一,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上。党一直坚持的奋斗目标就是团结群众、创建幸福生活。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使改革的果实更多更公平的给予所有人民,并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断努力。

第二,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治国理政举措上。广大人民的期盼就是我们党执政的目标,不仅要在治国理政理念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更要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转化成推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三,把以人民为中心凸显在治国理政评价上。习近平提到,党的执政能力高低与成果好坏都应当并且只能由人民群众来评说,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们向更深层次的发展,而不是蒙蔽双眼。

二、人民主体的基本思想

一般认为,人民主体性所阐述的是人民在认知与改变客体对象的进程里,体现的自主地位与本质。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到,广大人民创造了历史,是社会的主体,这就是为什么党始终走以人民为中心道路的理论根据。[1]首先,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就是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历史的创造者和国家的主人都是人民,要坚决将人民的根本权益摆在最关键位置,维护人民利益,鼓励人民群众施展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多的关注广大人民在追求和享受社会财富时的主体地位。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保障人民主體地位。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民主作为其鲜明标志,同时稳健的促进政治体制变革,把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的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这其中秉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宗旨。最后,贯彻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保证。在新时代下,要想取得新的胜利,就要坚决将人民主体地位贯彻到底,全面发挥广大人民的创造与积极性。[2]

秉承人民主体地位对新时代下的中国来讲意义重大。秉承人民主体地位,要全方面引导广大人民创建美好生活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广大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变革的主人,人民生活的越加美好为执政党的最后目标;同时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好坏则是权衡人们生活是否幸福的基本标准。秉承人民主体地位,要坚持由广大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果实,这也说明了,人民不仅仅是国家的创建者,更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变革发展果实的享有者。秉承人民主体地位,需一直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永远谨记国家的主人是人民,需要认真听取人民的反馈,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意见。奋力将社会发展的长久战略目标与增强群众生活标准的进程性任务融合在一起,实现群众的长远和现实利益相结合。

三、共享发展的基本理念

党和国家制定的“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必须贯彻发展目的为了人民、过程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发展果实全部由人民共同享有,统筹规划,让全国人民得到更多的收获感,促进人民和谐,迈向共同富裕。”此说法充分阐述了共享发展的深刻含义与根本特点。共享发展凸显了包容、导向以及过程性的特点。[3]导向性表现在其明显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上。过程性是指要将共享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包容性诠释了全体人民不单单是共享的主体,更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主体,所有人都可以公正平等的参与其中,都可以竭尽各自所能,都可以得到同等的回报。

实现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共享发展是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社会主义性质的综合呈现。我们党是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党,秉持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为创建与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奋勇直前。共享发展是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强群众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切的社会抵牾与冲突都是因为所得利益与想象不一致而引起的,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利益与矛盾是正确解决社会冲突的重点。共享发展就是要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在越加凸显的地位,维护机会公平,保证基本民生,并以此作为调和利益之间的关键路径。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更有利于推进全体人民一同迈向小康社会。当前我国正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种种发展的有利成因正在汇集,同时也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缺陷,全体群众为了早日建成全面小康而共同努力,无私奉献,享受每一个阶段的果实,进而变成社会持久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想共享发展取得实际成果,应当做好有效的体制机制,特别要做好补“短板”的准备。“十三五规划”把提升群众福祉作为中心,具体从民生角度做了八项关键性规划,这个规划把解决问题作为方向,具有绝对的实效性。共享发展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主要通过三种机制来完成。一是理性认同机制。思想为行为之开端,认知为行动的条件,贯彻共享发展一定要创建理性认同机制。理性认同机制始终顺应着社会发展规律,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科学性,推动人民经过概念研究、归纳总结、对比历史、逻辑推动,慢慢实现对共享发展的理性认知,从而使所有群众认同共享发展思想,并积极主动落实。二是,平等参与机制。“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如果没有广大人民反复多次的实践尝试,社会的发展就不会如此迅速,就会变的没有根源、毫无根基,终不能永存。平等参与机制是指在社会进程中,以满足人民权益需要为起点,公平发展机遇为根本,经过可操作的部署,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能动性,共同促进社会发展的机制进程。三是利益协调机制。物质和精神力量是人类的支柱,每个个体都需要物质与精神的合力作用促进自身成长。利益协调机制就是在社会进程中,为了满足人民持续多样的物质文化需求,从不同主体出发,保障每个群体的权益平衡,推动人民公平公正的享有发展果实的机制。

四、人民主体视域下的共享发展

1、人民主体对共享发展的指导意义

共享发展凸显保障社会公平公理念,确定了发展的基本目的、凭借力量与最后归宿,是“使群众共享发展果实”的提升,表达了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即以人民为发展初衷,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获得果实,并由人民共同享有。这也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之根本需求,突出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4]

第一,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改善民生。党一直秉持着为人民而发展。共享发展,始终把群众利益当作是基本遵循,通过共同享有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让社会发展的果实更多、更广泛、更公平的遍布于全体群众。

第二,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民。习近平强调,中国梦终归为群众梦,我国群众有一同分享美好人生的时光,一同分享心想事成的时光,一同分享与祖国与新时代同发展的时光,这三个“时光”,不单单只激起个人的生机活力,更是凝聚起13亿中国人不可战胜的聪慧与奋勇拼搏的磅礴动力。

第三,发展的果实由人民共同享有。更好的完成、保障和发展广大人民的基本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与目标。共享发展中强调的发展果实要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着重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正展现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公正性。

2、共享发展是对人民主体的创新发展

贯彻人民主体,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广大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及其创造性、主动性与積极性,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释出源源不竭的活力,并取得长久胜利。

第一,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准则与共享发展完全适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中国梦”吻合广大群众对美丽生活的憧憬,体现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5]

第二,落实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准则与共享发展适合党革命进程的历史规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根基,也是认识社会的根系。群众的立场,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根植在广大人民的物质、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当中,党的智慧和力量来源永远都是人民群众。

第三,党对经济社会进程认知的升华体现在了秉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准则与坚持共享发展上,这是对人类文明的理性化哲学概括。回答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答了群众的难点和困惑,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理解、接纳、领会我国的发展理念,发挥所有可以发挥的积极与创造性,汇聚全国人民的积极力量。

【注 释】

[1][2] 杜奋根,陶日贵.开辟人民主体思想的新境界[N].南方日报,2016-9-24.

[3][4] 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N].河北日报数字报,2015-12-16.

[5] 李志亮,王利利.理论创新视角下中国梦的多维解读[J].南方论刊,2013(11)14-16.

【作者简介】

王美桐(1989.12-)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人民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