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明 张建国 王艳双
【摘 要】 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在具体实施和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完善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对策主要是: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指导与支持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业模式选择。
【关键词】 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在未来将会出现没有公司、只有平台,没有老板、只有合伙人,没有员工、只有创业者三大趋势。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将逐步提到新高度。
一、我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
从创业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大学来看,他们的做法是开设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成立创业俱乐部、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并且与社会形成广泛的交流活动,与社会资金合作成立校内科技园区,接受风投机构的投资评估。在美国数千所大学中,成立于1919年的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的创业教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位居其他高校之先,纵观该校的发展轨迹,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是它的灵魂所在,而中国诸多高校的创业课程设计理念,基本源自于此。从培养创业者精神和企业家素养角度来看,创办于1917年的深泉学院(Deep springs college)具有独特的理念和方法,深泉学院的三大支柱分别为:劳动、学术和自治。
1997年,清华大学首推创业计划大赛,吸引了少数学生的参与,由于缺乏举办经验,在社会上的影响并不显著。2002年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并初步总结出了3种典型的学校创业教育模式,即课堂式、实践式和综合式。2005年8月,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引入我国,受到高校老师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推广,当时在国内高校创业教育中掀起一股KAB风潮。2013年10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升科技园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比赛,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等十几个城市的高校近100只代表队参赛,2017年举办第五届,已经把赛场延伸到海外了,这个事例看出,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事,同时更是社会的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大学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缺点较为明显,那就是为极少部分学生的“创业活动”服务,而不是启迪大多數学生的“创业智慧”。即便如此,高校在读大学生创业的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却更趋明显。
就国内就业现状而言。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严峻,部分专业的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善。为了打破这样的教育僵局,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大学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和基本素质,激发创业热情,深度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从而真正走向创业之路。通过创业活动的尝试,让学生更快地适应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就国家政策层面来看。2016 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把革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方式,激发教育活力作为重点,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海外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增无减。全球创业观察(GEM)2014报告提供了一组数据,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 20%~30%。而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不足 2%,2014年有700 多万大学毕业生,但只有48 万人参与自主创业,这同美国 30%的创业比例差之甚远。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创业教育和行动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提升和发展空间很大。目前,大学生坐等就业机会,而忽视创造机会参与创业,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即失业,这很明显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延缓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进程。由此可知,高校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的落地模式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完善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对策
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发现,大学生愿意创业,能够创业,且创业成功,离不开以下四大因素。首先,学院老师尤其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对学生创业创意的启发和提炼。其次,学校灵活安排创业学生的校内理论课程学习。再次,当地政府从办公设施和基础条件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最后,学生创业团队得到创业导师持续的帮助。合肥工业大学的创业学生能够在交通位置极其便利的地方享有一栋5层小楼作为创业实践场所,在这栋被命名为5F创客空间的小楼里,诞生了硅步电商、创业科技、诚品装饰等十余家真实运营的企业,一楼的咖啡厅,为学生创业者进行项目路演和资本对接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学习能力和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商科学生,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他们基本具备以下几大特点:思维灵活充满自信;勤于动手敢于挑战;不怕失败。面对这样的学生特质,高校创业教育必须精细化,提供适合学生特质的创业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以及教授方法,并且从师资队伍,创业导师,基础设施方面都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
建立针对创业学生的创业导师管理制度,专门化的导师队伍由企业家、专家学者、优秀校友、专业教师和优秀辅导员共同组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组织创业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行业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类培训,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多层次开展专家讲座、校友论坛、参观研讨,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大学生作专题讲座或授课,以现身说法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给学生带来一线的创业经验。
2、完善创业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内容应主要围绕基本要素,思维训练、创业知识、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励志人生、成功人士讲座、企业家精神、创新训练、市场分析、融资、企业运营管理、沟通技巧、企业法律环境等等课程。
3、搭建创业服务平台
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搭建企业孵化平台。严格按照企业运营的要求管理创业学生的项目。项目选拔严格评审,并且进行相应资助;全部工商注册,独立法人,自负盈亏;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创业提供更高层次服务。
4、开展创业实践指导与支持活动
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吸引创业成功的校友及社会上知名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来学校为准备创业者和已经创业者提供交流、沟通和学习的平台。
5、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业模式选择
针对学生创业风险系数较高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商科学生特点提供以下几种创业落地模式供学生选择参考。
(1)创意变方案。撰写和完善商业计划书,组建团队参加由学校、科技园区和其他机构组织的创业大赛,争取更大范围的支持。
(2)兴趣变行动。大学生创业往往应当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着手,选择投资不大,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的项目实操,课题组老师的某学生从网络销售猫狗等宠物到组建公司全方位服务宠物市场的成功转型。
(3)挖掘校园内需求。大学生创业不能完全脱离学校学习,很少全职创业,发现身边需求并且满足这种需求更容易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比如送餐服务和解决快递最后500米问题,都可以成为学生创业的入口。
(4)借助平台拓展业务。类似淘宝和天猫这样的网络购物平台,可以成为学生创业的天然场所,低成本甚至零成本。
(5)開展微创业。利用目前流行的社交工具展开创业尝试,比如利用微信工具开展低成本低风险的产品网络营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活动及创业教育已经被国家高度重视,更是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大学生创业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支持,既有经济层面的保障,更有政策层面的完善,学生的创业才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高启明.隐性知识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
[2] 田军鹏.微创业: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的新视角[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 叶山土,籍洪亮.微创业: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新视角[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4.
【作者简介】
张发明(1971-)男,北京吉利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策划、创业管理、投资策划.
张建国(1977-)男,北京吉利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品牌营销、创业教育.
王艳双(1978-)女,北京吉利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营销案例、汽车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