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珍 史彦虎
【摘 要】 形象德育结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具体、生动的音视频或事例画,有助于主客体的转换。形象德育推动高校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象教育有助于主客体的转换;形象教育有助于丰富德育素材;形象教育有助于整合优势资源;形象教育有助于德育动力转化。
【关键词】 形象教育;推动;高校德育;发展
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研究人员、教师等道德思想自我建设,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1]帮助他们构建积极和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家国观和世界观,并以其文化个体身份带动周边人群,从而将整个社会建设成道德集体。
由于高校很强的知识文化属性,其德育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环节和渠道。国家多次发文强调高校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落足于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工作实际,以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型教学为导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为导向,改革考试考核办法。[3]2014年,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并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4]
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围绕党和国家发展需求、政策落实和教育对象思想特点,在个人素质培养和集体素质培养方面着手建设,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教育对象生活中,引导教育对象自觉形成以其为中心的集体道德风尚,将道德教育从高校拓展至整个社会。这就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易于传播和复制的要求,形象教育通过事例型方式达到教育目的,正好符合上述要求。
一、形象教育的概念
形象教育是指结合新技术、新媒介,以形象化、直观方式引导受众,将教育内容传播给教育对象,并影响和改变教育对象。[5]形象化素材更符合人类记忆和理解,据日本创造工学研究所中山正和推算,一般人记忆中的语言信息量和形象信息量的比率为1:1000。[6]同时单位时间内一张图像或视频涵盖的信息被接受的量要远大于同含义的文字。[7]因此形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比一般意义的文字具有更好的传播能力。
形象教育是为教育对象建立一种人为的虚拟社会环境,通过感染方式,带动教育对象,这种方式具有现实性,让教育对象可以眼见为实,在现象教育中,引导教育对象主动去模仿传播的文化内涵以及道德思想。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后天发展中,逐渐的由无意识行为到主动有意识去模仿和学习周边行为。形象教育就是给这种无意识行为附加教育意义,通过有目的的引导,感染和影响教育对象,使其接受形象教育材料中积极性主体的行为和特征,使其排斥其中消极主体的品行,为教育对象构建一个优良的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
虽然形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一直被广泛使用,但在道德教育中,仍存在教育素材跟不上教育对象文化水平的问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技术、新思潮以及教育对象接受文化的能力,丰富教育素材,使教育素材更贴近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并且能更好的吸引教育对象参与其中。尤其是对于已经形成自主思维能力的大学生,该问题又有了新的激化,对教育者、教育素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形象教育对高校德育的推动
德育的目标是通过道德教育,引导教育对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新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下,为了更好的完成德育目标,高校德育也要依托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素材,完善教育手段,解决存在的新问题,唤醒高校道德教育活力,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建设。
1、形象教育有助于主客体的转换
教育的目的,是让教育对象接受其涵盖的知识或行为模式,其主体应该是教育对象,而非教育者,不应该再是“我让你学什么”或“我认为你要学什么”。形象教育方式可以很好的转变主客体关系,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提供德育教学素材,让教育对象愉悦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传统填鸭式理论教学方式,通过影音像展示事例分析,引起教育对象的共鸣,教育者引导教育对象进行归纳总结,用形象教育打动教育对象,靠自主理论总结深入和影响教育对象,从而完成教学过程。
2、形象教育有助于丰富德育素材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術的发展,文化和社会现象传播速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以及社会问题的激化,如引起了广泛讨论的“扶与不扶”、“遇到不文明事情说与不说”等问题,都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形象化的素材,并且有相当多的学生都对这些素材有所了解,易于在课堂进行讨论研究。这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对素材进行优化,使素材跟随时代、具有趣味性,要求他们对新的展示方式有所了解,并且懂得如何利用。
3、形象教育有助于整合优势资源
随着技术发展,文化的传播方式由原来的纸上,已经逐渐向网络传播方向发展,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逐渐出现了很多的优势公开课,甚至一些广告,如在网络上传播很广的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TED演讲、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的“我为自己代言”的广告等。[8]这些优势资源都可以被拿来作为课程内容,需要加以整合,需要对其传播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并将成果应用在德育教育课程中。
4、形象教育有助于德育动力转化
德育动力是指由于德育的功能而具有的促进德育发展的动力,[8]主要有教育者主观性和受教育者主观性两个层面。教育者的主观性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观性是德育成功的表现。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育,需要贯穿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是一种以实践为最终目的的教育。但在常规生活中,文字标语宣传带来的冲击明显弱于形象化的表达,需要依托新型媒介和表达方式,开展形象道德教育,如APP软件、视频,甚至可以是游戏,充分利用形象教育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引导教育对象主动参与,并将教育内容充分吸收,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并作为传播主体,拓展道德教育的广度,激励教育对象实践道德教育,完成道德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郭天平,周守红. 建设以人为本大学生德育的基本依据[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1)41-4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3-5.
[3] 王光彦. 突出重点 把握关键 努力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 思想教育研究,2012(02)3-5.
[4] 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J].教育现代化,2014(02)54.
[5] 孙婷婷. 形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课题[J]. 思想教育研究,2015(10)17-20.
[6] 肖秀芝. 包装设计与消费心理探讨[J]. 包装世界,2003(02)79-80.
[7] 钱亚萍. 商业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聚美优品“我为自己代言”广告为例[J]. 学理论,2014(36)146-147.
[8] 曾昭皓. 德育动力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路 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史彦虎,导师.